小 编 导 读
静脉曲张是指由于血液瘀滞、静脉管壁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静脉迂曲、扩张。静脉曲张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其中以下肢静脉曲张最为常见。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人的腿上有血管突出,如蚯蚓一般,这便是静脉曲张。治疗静脉曲张,多数人想到的是手术治疗,但你知道针灸也可以治疗吗?我们来看看王居易教授是怎么做的吧。
1:
案1:高某,女,52岁。初诊:2013年7月24日。
主诉:右小腿肿胀3年余。
症候:近3~4年右小腿内侧出现静脉曲张,并逐渐加重。现右小腿肿胀,近期有加重,穿弹力袜。平时后背、下肢怕凉。着凉后大便频、易急躁,多梦。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滑。右下肢轻度水肿。
经络诊察: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阳明经、少阳经、足太阳经异常。
辨经:病属太阴经、少阴经。
选经:太阴经、足少阴经。
选穴:右侧尺泽、阴陵泉、血海、复溜。
二诊:针刺后自觉右小腿肿胀明显减轻(缓解近六七成),疼痛转轻,晚间抬高下肢已可缓解肿痛感,仍觉双足冷。察:太阴经、足厥阴经异常。取右侧太冲、太白、阴陵泉、曲泉。
三诊、四诊:右小腿肿胀疼痛继续减轻,双足冷较前明显好转。察:足太阴经、手太阴经、手厥阴经、足厥阴经、手太阳经异常。取太阴经、厥阴经,针右侧太冲、曲泉、太白、阴陵泉。
疗效:针刺1次以后症状减轻,再治疗3次属显效。
【医案解读】本例静脉曲张经络诊察以足太阴经异常为主,静脉曲张的部位属于足太阴经。按经络气化理论,足太阴脾主统血,对血液的回流有影响,亦可化湿行气,主管水湿的流动,不仅提供营养物,也吸收和排除废物,能消肿胀。取尺泽、阴陵泉对穴为主,调理本经的气机、行气化湿,加血海行血,复溜滋养肾阴。针刺以后右下肢肿胀有好转。
二至三诊足厥阴经发现经络异常,调理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厥阴经主藏血,分配血液,跟静脉血液的回流有密切关系。静脉曲张不仅是气滞血瘀的表现,也有正气虚的病机。因此取原穴和合穴相配,太白配阴陵泉,太冲配曲泉,温阳益气的同时能调节本经的气机,有益气活血的作用。经过治疗,肿胀的症状明显好转。
2:
案2:孙某,男,56岁。初诊:2013年10月18日。
主诉:左下肢静脉曲张5年,近2年加重。
症候:患侧小腿肿胀、局部肌肉硬,活动后能减轻,坐久加重。左踝内侧有色素沉着,色紫暗。左踝关节有外伤史30年(具体不详)。脉弦滑。
经络诊察:厥阴经异常。
辨经:病在厥阴经。
选经:足厥阴经。
选穴:左侧曲泉、太冲、蠡沟。
二诊、三诊:针后左小腿肿胀僵硬,肌肉变软。走路较前轻松。左下肢已不凉。取穴同前。
四诊、五诊:出差去外地期间,静脉曲张未复发。肌肉已柔软,无麻木胀痛。左踝内侧肤色亦由暗深转浅色。取穴同前。左踝部紫暗处擦药膏。
疗效:针刺3次有明显好转。再巩固两次,症状已属临床痊愈。
【医案解读】患者的疾病跟厥阴经有关系,察经络的时候也发现足厥阴经有明显异常。根据经络气化理论,手厥阴经主脉所生病,与血液运行的动力有关。肝藏血,主净化和分配血液,与静脉的血液流量有关系。静脉曲张属正气虚的表现伴有气滞血瘀,使用原穴和合穴的配穴方法——太冲、曲泉。原穴温阳益气,合穴调理本经的气机。加足厥阴经的络穴蠡沟,能通本经所有的络脉。针刺过程中左下肢肿胀明显减轻,皮肤亦变软。患肢已不觉发凉,阳气已回复,左踝内侧皮肤色泽明显变浅。
按语:结合经络气化理论能进一步理解这两个病例。案1调理足厥阴经和足太阴经,使用原穴、合穴的配穴方法。案2选了足厥阴经,取本经的原穴、络穴和合穴的配穴方法,疗效很明显。这里要强调的是选择治疗经脉的依据是根据经络诊察发现的异常变化、经络气化理论和症候结构的结合,而不是凭经验。
调理经络不一定能改变静脉的异常结构(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缺陷)。但通过调理相关的异常经络,能促进经络缝隙里的组织液流动,帮助排除停留过久的血液、组织液,因而能减轻静脉内压力。瘀滞的气血通过其他途径的(如络脉)回流,诸症自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