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养生技巧
2020-03-06
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迁延不愈演变而成。从中医病因病机学看,本病胃痛乃因饮食、情志、劳倦异常致肝、脾、胃皆病。
肝气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郁滞,不通则痛。且因气滞日久,累及血分,气血壅塞致胃络痰阻。
《临证指南医案》云:“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而辛香理气,辛柔和血之法,实为必然之理。”
此法为治疗本病之大法,常用自拟“加味金佛止痛方”,以郁金、佛手、延胡索、五灵脂、蒲黄、田三七、血竭等行气活血药,借其辛通之性以促进气血运行,消散胃络瘀血,使营血流畅,瘀结消散,络通痛止。
对于顽痛难愈者,还可酌情加用三棱、莪术、蛰虫等破血逐瘀药,以求加强通络止痛。
中药药理学证明,行气活血祛瘀药不但有止痛作用,还可调节血液循环,抑制病原体与炎症反应,抑制组织异常增生,从而起到逆转胃腺萎缩、防治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的作用。
此外,本病发病还与先天禀赋不足密切相关。而且本病往往因日久不愈,水谷难化,精微乏源,后天失养,致阴阳气血亏虚。
阳气虚,脉运无力,不能行血;阴血亏,脉络枯涩,不能畅血。因实致虚,又由虚致实,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治本病在“通”的同时,必施补法,寓补于通,通补兼施。胃为阳土,喜润恶燥,阴阳之虚所偏,以阴虚为多。
患者常表现为口干,舌苔少或无,脉细。故常选用沙参、麦冬、石斛、白芍、玉竹、乌梅、五味子等以生发胃阴,濡润胃络,缓急止痛。对于舌质红干、口干甚者还可用生地黄以养阴生津。
因阴阳互根,胃之阴津有赖于脾气健运才得以生化,故常加用太子参、党参或黄芪以益气生阴。
治疗本病胃痛的常用基本方(沙参、麦冬、白芍、党参、黄芪、郁金、佛手、延胡索)就反映出其辨本病为虚实夹杂,治以通卜补兼施,行气活血,益气养阴的学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