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有句老话,“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又称清明粄,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在客家地区客家人都有做艾粄、吃艾粄的习俗。
春天到来,在大埔田间地头,遵循大自然节奏的艾草已悄然生长,它是制作艾粄的关键原料。在西河镇漳北村,今年49岁的村民李喜娣是制作艾粄的能手,临近清明节,手机上不断发来了客户需要艾粄的订单,她也忙碌起来。
下午三时,李喜娣走到自家的田里,采摘一些长势正旺盛的艾草回去,准备制作艾粄。李喜娣做艾粄已有30多个年头,她说:“艾粄是客家人的传统小吃,也是客家独特的清明文化。清明前后,客家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吃艾粄的习惯。”
艾粄散发着浓浓艾叶香,因加有艾草,可消食健胃,散寒除湿,消肿散结,有平喘、镇咳、祛痰、护肝利胆的作用,客家人钟情于它的药用保健功能。在李喜娣的印象中,老人常说艾粄祛湿补气,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
因为常年有做艾粄的习惯,加上李喜娣做的艾粄清香糯甜、颜色诱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吃,受到邻里乡亲的喜爱。
好吃的艾粄怎么做的呢?李喜娣说,采摘下鲜嫩的艾叶后洗净、去梗,过一遍开水后再用捣臼捣碎成汁,然后倒入糯米粉搅拌均匀。之后加上少许黄糖一起揉搓成青色圆形粄状,直到感觉不粘手后,再放进蒸锅中大火蒸上30分钟左右,传统的客家美食艾粄就制作而成。
“虽然工序简单,但糯米粉的量放多少、如何均匀揉搓需要经验,蒸熟的过程也要注意火候。”边做艾粄,李喜娣边向记者介绍制作的细节。
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李喜娣家的厨房,一股青草药清香的味道飘散出来。打开锅盖,可以看到刚出锅的艾粄青中带绿,就像翡翠一般。
“随着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由于做艾粄的流程较长,现在亲手做艾粄的人越来越少了。但因为群众越来越追求饮食健康,吃艾粄的人群反而日益增多。”李喜娣说。
“现在临近清明节,微信上已经有人发来订单,大家都很喜欢吃我做的艾粄,觉得绵软香糯却不腻,口感吃起来非常不错。”李喜娣说,甚至在外地工作的大埔人都会买她的艾粄。
艾粄甜甜的味道、淡淡的草香,与春日融为一体,形成客家人独特的春天味道。
据悉,客家人爱吃艾草,因其色泽翠绿、清香味苦,有温经止血、除湿祛寒等功效而常见于客家餐桌。近年来除了做成艾粄,为了迎合食客们春季对艾草这道奇特美食的追求,当地还推出了全艾宴。用艾制成一系列特色菜,如艾丸、艾叶糍粑、艾叶煲鸡、艾叶蒸蛋、艾草汤等菜肴。
与“艾”有关的美食,不仅是客家人舌尖上的记忆,它亦是外出游子惦念的味道。(马吉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