尻
自[骨氐]骨以下至尾[骨氐]骨部分的通称。
尻骨
即解剖学上的骶骨。上面连接腰椎,下面连接尾椎,左、右两侧面与髂骨 (古称“髁骨”)相连。
肩解
即肩关节部。
胛
位于肩部的后下方,现代称为肩胛部。
膊
即上肢部包括肱部(上膊)和臂部(下膊)的统称。又名“臂膊”。
臑(肱,上膊)
现代称为肱部。在肩部以下、肘部以上的部分。
臑骨
即解剖学上的肱骨,位于肱部,下连“正骨”与“辅骨”。
臂(下膊)
现代称为前臂部。指肘以下、腕部以上的部分。
正骨
臂骨中的一个。位于前臂部,即解剖学上的尺骨。“正骨手法”的简称。参见该条。
辅骨
臂骨中的一个。位于前臂部,即解剖学上的桡骨。
高骨
锐骨(兑骨)
指手腕背部小指一侧的骨隆起,即解剖学上的尺骨茎突。
髁骨(骻骨)
即今之骼骨。
楗骨(坐板骨,髋)
音“建”。女性的楗骨又名“交骨”,即现代的坐骨(包括髋臼在内)。
胂
音“身”。指髂骨部髂嵴以下的肌肉部分。泛指脊椎骨两侧的肌肉群。
臀
位于腰部(胂)的下方,骶骨部(尻)的两侧,相当于臀大肌的部位。
髀枢
即股骨大转子的部位,位于股部外侧的最上方,股骨向外方项着隆起部分。指骨盆外方中央的髋臼的部位,又名“机”。
髀
音“必”。即股部(大腿部)的代称。指股部的上半部分。
髀关
指股部的前上方部分。
股
即大腿部。
伏免
伸腿时股部前面肌肉的最高隆起部,状如伏免而得名。相当于股直肌部分。穴位名。在股部,位于髌骨上缘的上方六寸,用足阳明胃经。
髀骨
即解剖学上的股骨,俗称大腿骨。
膕
音“国”。即膝部后方,屈膝时的凹处,俗称腿凹或膝湾。
经
小腿部(自膝部以下,足部以上)的别名。胫骨的简称。
骸
泛指骨骼。胫骨的别称。
胻骨
音“行”。又称“骭骨”(音“干”),即解剖学上的胫骨,位于小腿部的内侧。
外辅骨
即解剖学上的腓骨,位于小腿部的外侧。
[骨耑] (腓肠,腓[骨耑])
俗称小腿肚,相当于小腿部隆起的排肠肌部分。
膝解
又名“骸关“,即膝关节部。
连骸
即膝部内、外两侧的两个骨隆起。相当于解剖学上的股内上髁和外上髁的部位。
踝
位于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隆起。内侧的叫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外侧的叫外踝,是腓骨的下端。
跗
音“夫”。又名“足趺”,俗名脚面,即脚背部。
跟骨
位于脚后跟的小骨。
踵
指足后跟着地的部分。
京骨
相当于足外侧第五跖(音ㄓ)骨底的部分。穴位名,位于第五跖骨组隆前下方的凹陷处,属足太阳经。
然骨
位于内踝前的舟状骨部分。穴位名,即然谷穴,位于足内踝前舟骨结节下方的凹陷处,属足少阴经。
束骨
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的部分。穴位名。位于第五跖关节后上方的凹陷 处,属足太阳经。
核骨
又名“覈骨”,即拇趾的第一趾骨与跖骨的关节后下方的圆形籽骨。
绝骨
指绝骨穴的部位,相当于腓骨下端,内髁上端的部分,穴位名, 又名“悬钟”,在足外髁直上三寸,属足少阳经。
趾
即掏趾骨的略称。
三毛
聚毛(丛毛)
位于脚大趾趾骨第一节后方的皮后横枚部(相当于三毛的后方)。
跖
即足掌,是站立时足部着地的部分。即足大趾下面的远端部分,相当于 足大趾球部。
跽
音“忌”。即足大趾下面(跖)的近端部分。
板
指足底部大趾近端部分,即跽的后方。
广明
《素问.阴阳离合论》:「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部泛指人体的 前面和上面部位而言。
廉
古代解剖学的术语,即侧或面的意思。“上廉”即上侧(上面),“内廉” 即内侧(内面),如上肢的内廉,即指靠近躯干部分的屈侧,余可类推。
歧骨
指两骨的末端互相交叉的部分。如手部的第一、二掌骨关节部的前方分歧 (歧骨间)部,称为“虎口”,是合谷穴的位置。又如在胸骨体下端,左、右肋软骨的分歧(歧骨间)部,是“鸠尾”的部位。
百节
是泛指全身的关节说的。
四维
古代医书多用作四脏的代称。
四极
即四肢的别称(见《素问.汤液醪醴论》)。
匹末 指四肢的末梢,即手部和脚部。
八溪
指上肢部的肘关节、腕关节,下肢部的膝关节、踝关节。左右侧共八处,总称八溪 (《见素问.五脏生成篇》)。指肱部及股部的肌肉。
四关
指上肢部左,右侧的肩关节(两腋)和肘阔节,下部的髋关节(两髀) 和膝关节。指上肢部的两侧肘关节和下肢部的两侧膝关节。
赤白肉际
指四肢的内、外侧赤肉与白肉交界处,其中在上肢部屈侧(手掌侧)为阴面,皮色较白,所以叫“白肉际”;伸侧(手背侧)为阳面,皮色较深,所以叫“赤肉际”。在下股部,内侧为阴面,即“白肉际”;外侧及后侧为阳面,即“赤肉际”。
本节
指手部的掌指关节(或足部的跖趾关节)在手背部(或足背部)外形的隆起处。手,足各十个本节。
鱼
指手拇指(或足拇趾)后方的掌(或跖)骨处有明显肌肉隆起,状如鱼腹的部位(相当于手部的拇短展肌和脚部的姆短屈肌部分)“鱼际”,指鱼的边际,为手背或脚背部深、浅皮色的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