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浙江著名老中医 魏长春《中医实践经验录》
1、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能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是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
法当疏之发之。治法如火在下却以湿草盖之,必闷而不舒,必烧干而自尽。故应疏之发之,使火气透出。
2.平人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
《医学正传》曰:“生成之脉,岂无缓急迟数之殊欤。经曰:性急脉亦急,性缓脉亦缓,大抵脉缓而迟者多寿,脉急而数者多夭。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盖气血者,人身之神也。脉急数者,气血易亏而神机易息,故多夭。脉迟缓者,气血和平而神机难损,故多寿。”
按脉急数多夭,验之临证确然。凡青年男女患劳损而脉大急疾者,证多难治。
脉急数者则气血易亏,迟缓者则气血和平,盖全在平日涵养功夫,不可单恃针药。要做到外动内静,心平而气和,使自身气血调和,自然身体健康少病。
3.执脉辨证是为常,随人变通,灵机变法。
肥盛之人,气盛于外,而肌肉丰厚,其脉多洪而沉。瘦小之人,气结于中,肌肉浅薄,其脉多数而浮。饮酒之后,脉必浮洪。远行初至,气血未宁,脉多见疾。
老年人气血已衰,脉宜衰弱,过旺则病。若脉盛而不躁,健饭如常,此禀受先天特厚,是长寿之征。若脉强而躁疾,则为孤阳。
青壮年脉宜充实。若脉弱则多病。青年气血旺盛之年,而见脉弱,是虚弱不足之象。若脉体小而和缓,寸关尺脉相等,此秉质清静有涵养,是无病之征。若脉细而劲急,则为凶兆。
4.余从事中医工作达五十余年,研读许多脉学古籍,通过长期临证实践,认识到必须把脉诊和望、闻、问三诊结合起来,同时还必须充分认识脉诊的常规和其变化,注意各人秉性生理上特异的脉象,从其体性、工作、精神等等方面来确定其为常脉和病脉、佳兆和危兆。不可单凭一点妄加孟浪。
5.弦为血气收敛,为阳中伏阴,或经络间为寒所滞之候。
弦紧数劲为太过,弦紧而细为不及,弦而软病轻,弦而硬病重,轻虚以滑者平,实滑如循长竿者,病劲急。主痛,为疟,为疝,为饮,为冷痹,为劳倦,为拘急,为寒热,为血虚,为盗汗,为寒凝气结。弦兼数为劳疟,弦兼长则中有积滞,两手脉皆弦为胁急痛。
6.牢脉多主症瘕肿瘤。
牢脉浮按不见,沉按坚硬实大有力触指。牢脉主实证。凡见此脉,其腹多有症瘕肿瘤或癌症。
牢脉与革脉不同,牢脉沉坚有根,革脉浮坚无根。
牢脉与伏脉不同,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乃见其形,而牢脉则实大弦长重按便满指有力。
7、微细类虚,但凡痛极气闭,脉络壅滞不通,常见伏匿微细。是伏未必为虚。
8.脉极大而无力,须防阳气浮散于外。临证遇到脉极粗大,重按无力,面色苍白,头部有汗,往往是阳气浮散于外的虚证。此等证候虽有外感,亦忌表散,须当急进纳气固本之方法,以救暴脱(即休克)
9.尝遇许多病人,不肯忍耐,欲求速效,杂药乱投,使病症反而增重。
《内经》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大凡神经性的病,以及肝炎胃病,都要内脏安静,肝火不妄动,使精神内守,意志安宁,饮食有味,夜能安眠,自然病能渐瘥。阴虚火炽的遗精,肝阳上升的头晕、头痛,亦要静心勿躁,才能逐渐向愈。
10.治虚体患者,必须注意保元气,逐邪外出为首,还要注意用药,勿败胃,勿伤脾作泻,亦勿可呆补,使胸腹胀满。用药既要疏通气机,又要做到不耗气,不伤液,轻可去实,拨动气机,同时又使患者精神安定,夜能安眠,缓以图治,虚损弱体自然能病愈转强。进一步说,久病患者,病型已乱,治疗应从调和脾胃为主,但有"健脾阳"、"和胃阴"之不同,必须检查从前起病原因,所服药物,损伤气液程度。伤气者治脾阳,伤液者养胃阴,同时还要检查目前病状与胃纳、睡眠、二便等情况,为治脾治胃的标准。
久病不痊,胃纳无味,可用所喜的食物诱之。治久病以扶元保胃气为主,要少用毒性药。伤于情志的病症,必须缓治,用轻剂芳香药调理。
11.上下交病治其中
凡遇久病,脏腑气血都受损害,治宜辨其体质属阴属阳,分别阳虚治脾,阴虚治胃方法,使中气足胃纳强,诸病自然渐愈。
若不顾脾胃,只知见病治病,发现一种病用一种药,杂药乱投,病难好转,脾胃反败,致成不治者多矣!
李杲(东垣)治病,以脾为重,叶桂(天士)治病,调胃为先,能得治法纲要,百病皆愈,值得后人仿效。
譬如病人有泄泻遗精头晕失眠,及肝炎胁痛,这就是上下交病,宜治其中。可用参苓白术散作为底本加减处置(西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淮山药、白扁豆、苡仁、莲子、陈皮、砂仁、桔梗),此方能治多种病,但以治中焦为主。这就是中医治病,以整体为主的道理。
魏长春(1898—1987),全国著名中医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