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 调经论》节选(有余不足的具体调治方法)
【临证指要】
一、五脏虚实证治及其临床意义
这是按五脏来谈的。这里头还引了一些古今医家的一些验案。
1. 心神的病变,神志病。
虚可以产生悲,实可以笑不休。这样的一些现象,也就是神志的影响表现。当然了,实用泻心火的方法,虚,当然要补心气。教材上出现了这样两个病例。
@ 一个病例是万密斋治程氏子。未一岁。小孩,婴儿,多笑,知其心火有余,令以川连、栀子、朱砂为丸,服之。后三日,笑渐少。这还是泻心火。川连、栀子都在泻心火。朱砂也是安心神作用,重镇安神。
@ 另外又谈到了,心血不足则悲的问题。教材说有点情况,悲伤多哭这些情志病症,好像类似《金匮要略》之脏躁证。这时候提到的是用益心宁神,甘麦大枣汤,来治心虚之悲。养营,甘麦大枣汤是养营血的。养营血就补心血了。所以心不足则悲。
这些个病证临床上还是比较多见的。这里提出的泻心火也好,养心营也好,这是一个概括的一个大的方向。并不是说临床这些病,就只能用川连、栀子、朱砂,没这意思。只是指出来这是一个思路。用泻心火的方法,或者说用补营气,补心营的方法。用甘麦大枣汤,这是一个思路。
2. 肺藏气,肺主气
也是从虚实两个方面来谈的。
@ 实证,刚才我们说了是胸闷,气喘、或者所说胸盈仰息。
@ 不足,则息利少气,或者说少气不足以言,形容它这种少气的状态。
同样的,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教材也谈到了一些具体的病例,你看,举个例子。在这一段的“肺以清肃下降为顺”,在这一段的中间,前面,陆祖愚治唐鸣和,有这么一个病例,这个病例是从《续名医类案》摘下来的。这是摘要下来这样一个病例。
@ 唐鸣和平时有火证,也就是平时有热,因试事,成痰火咳嗽。因为考试紧张了,着急准备考试,紧张了所以成了痰火咳嗽。日夜吐黄痰二三碗,气逆喘息,饮食不进。
给他用枳实、桔梗、二陈这些药尤甚,越吃越厉害。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方:半夏、橘红、白茯苓、甘草。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治:湿痰证。 此方号称化痰第一方
枳实 桔梗 - 桔梗、枳实是一对经典的调气机的药,后世很多医家只要见到病人气机不顺的都会把这组对药加进去。
@ 桔梗宣肺,把肺气往上提,
@ 枳实破气,把拥挤在一起的气破掉,然后药性往下走,一升一降,这个气机就顺了。
笔记者,既然已经明说是黄痰,有热嘛,还用此药,难以理解?)
改服参、术,几危,就更危险了。
(参、术,一般即指人参、白术。在这里是指在二陈汤里加参、术,还是其它的意思不明白?
人参、白术
人参和白术相配伍,相须为用,相互促进,甘温之性,缓中补脾养气,苦温之性燥湿温中健脾。两药共使脾胃之气得补,气机升降得顺,阴血津液得生,各种病证自愈。《张仲景对药集》
笔记者,火上浇油的做法,更难理解?寒、热都没有搞清楚?)
脉之,看他两手脉,俱洪滑而数,于是乎就改用了茯苓、桑皮、贝母、芩、连、花粉、元参、枳壳,用一些清凉的药。又加了牛黄和竹沥,泻其心肝之火。二三剂胸宽气缓,七八剂痰色乃白。因为(痰)白了,说明热像已经去了。于是乎去了牛黄,因为牛黄是寒凉的药,去了牛黄,三十余剂而安。
这说明是实,肺中的实证。所以下面评论说,本案情志郁热化火而成痰,情志郁,就可以化火生痰,五志都能化火。这个病是壅滞于肺而致喘咳,用清肺泄热,将气豁痰,痰火去则喘咳渐平。是举了一个实喘的病例。
3. 肝喜条达也就是肝藏血
肝的虚实,临床上的病机以及临床上发现病机的治疗的问题。肝之实证,多见情志不达,肝气郁滞,或者是肝郁化火。
肝郁这个问题在临床上,一开始不难辨别,这病人说了,我生气了,因为气恼得的,胸闷太息,两胁不舒,情绪不好,或者低,或者急躁,不太难于辨别。
但是难于辨别的就是在治疗上,容易一看到气滞就理气,这就不见得是对的。
这个问题应该注意什么呢?
@ 肝郁气滞一开始的阶段,可以用理气法。
就用疏肝理气方法,他刚得的,没多少天。出现症状,胸闷太息,两胁胀满,心情急躁,这个你疏疏肝气就可以了。疏肝理气方法。
@ 但是如果过一段,这一段根据病人的情况有长有短。也有可能是一二个月。也有可能是半年。这根据人的不一样。这肝气郁滞没有好,它就可能化热。刚才我提到过一句,五志化火。肝气郁滞当然最容易出现化火,那就出现化热的阶段。
出现化热的阶段,单纯用疏肝理气的方法就不好使了。因为一般的理气方法,这理气药都偏温,他已经化火了,你再用偏温的理气药去治,那就助长其火邪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呢,就应该用清肝热的方法了。既要注意理气,更要注意清肝火。泻肝经的火热。因为它已经化火了,就应该清肝热了。肝热到第二个阶段了。
@ 第三个阶段,病情继续发展,很可能就出现火热伤阴,既有肝郁气滞,又有化热,又有伤阴的现象,这个时候,你单纯泻肝火,清肝热又不对了。
所以要用养阴了。要养阴的同时,注意理气。比如说最常用的方法,大家熟悉的一贯煎,一贯煎实际上是以养阴为主。即使是理气,即使是疏肝,用了川楝子,理气而不伤阴的药。
(《柳州医话》一贯煎方:北沙参 麦冬 当归 生地黄 杞子 川楝子 功能主治:滋养肝肾,疏肝理气。)
所以关于肝的问题,
# 最容易出现气滞。
# 气滞,最容易化火。
# 化火,就可以出现伤阴。
如果是只知道这个病人开始是气滞引起的,是由于肝气不舒引起的。都已经化火了,甚至于伤阴了,还只知道去理气,那是越治越坏。
* 咱们教材上又举肝实证一例,说丹溪治一妇人。这是《古今医案按》上的,朱丹溪治一妇人,年十九,气实多怒不发,忽一日大发,叫而欲厥,盖痰闭于上,火起于下,上冲故也。
用香附末(理气啦),甘草、川芎、童便(用它那就有点往下引了,因为上冲的药,你理气的时候,活血的时候,用童便就是引入下焦,别让它火气上升)、姜汁,又与青黛、人中白(那都是清凉的药了),香附末为丸,稍愈,后大吐乃安。
复以导痰汤加姜炒黄连,或者当归龙荟丸,这就泻肝了(当归芦荟泻肝经的药啊)。
后面还有个评论,说此系郁怒伤肝,气郁痰结,痰火上扰,蒙蔽清窍。所以说它呼叫欲厥。证属实火。治疗当泻火调气涤痰。先祛痰火,调其气机,继以凉肝豁痰,养心安神而收效。这是说肝的问题。
4 脾的虚实
脾的虚实,这一段,教材上谈到了。脾主运化精微,充养五脏。
@ 故脾病存在了脾土壅滞,气机不畅。或湿邪困脾,碍脾健运。这成为实证,而出现腹满,二便不利,治疗应该祛邪运脾。脾得健运,则其气自和。
@ 如果是脾虚,而出现四肢不用,那么当然用健脾的方法,又提到了“治痿独取阳明”之法。脾病而四肢不用,“治痿独取阳明”。或者健脾或者治阳明。用针刺也好,用药物也好,都要考虑阳明的问题。教材上举个病例。
* 单某,20岁。四肢痿弱无力两月余。神经科诊断是“重症肌无力”,这是相当难治的病。
症见手指无力,没有握笔写字的力量了。下午走路常跌倒,右眼皮下垂,倦怠嗜睡,苔薄白,脉沉细。综合病情,属气血不足,脾虚肾亏的痿证。用补肾健脾的方法,起到一定的疗效。而且逐渐还是恢复了。举这样一个病例。
(方用:炙黄芪 炒当归 丹参 红花 川芎 白菊花 枸杞 黄精 玉竹 桂枝 鹿角片 炙甘草,治疗20日,诸证好转,原方增减,以其肌肉筋骨得其所养,而渐趋恢复。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一). 杨继荪医案》。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看到这里想起来,本人有一同学,二十多岁死于此病,先是走路困难,逐步发展到上肢无力,等,最后全身肌无力,病逝,当时各处求医,无法阻止病情恶化,相当无奈。)
5 肾亏
肾的精气亏虚,厥气易于逆上,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肾气虚则厥,这是《厥论》的话。“阳衰于下则寒厥,阴衰于下则热厥”,本身又说“肾气虚则厥”。
我们下面再讲的,“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就《至真要大论》下面就要讲病机的十九条的,也是说厥属于下的问题。属于肝肾的问题。
@ 故厥证常可表现为肢体的厥冷。
@ 或出现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之昏厥。
@ 又讲肾为胃之关。邪实于肾则关门不利,可见腹胀,飧泄等症。
这是我们前面讲的。
* 又举一个病例。以为男子,60岁,素有腰膝酸痛。看来素有肾虚的症状。头晕、失眠、耳鸣、咽干,这是肾阴不足,耳鸣、咽干;特别咽干不表现出阴虚吗?
最近因思想紧张,恐怖不解,恐怖又进一步伤肾,随之卒然晕倒。诊为脑溢血,那看来是现代的病例了,这是《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的,诊为脑溢血。
症见面红,痰声漉漉,牙关紧闭,舌红赤,脉弦大,患者素禀肾阴亏损,肝阳上亢,复因恐怖伤肾,肾精倍损,水不涵木。而肝阳愈亢。出现了阳热上冲,风痰交阻。出现这样的病症。所以用的什么方呢?
用的是“镇肝熄风”的底子,用六味地黄丸,养肾阴,然后又用龙骨、牡蛎、白芍。以养肝潜阳熄风。用这样一个方子治疗的。
先用六味地黄丸补肾。再用养肝潜阳熄风的方法。后边又加菖蒲、远志、竹茹祛痰。
总之,这个五脏虚实的病证,临床上最多见,看杂病,主要是用五脏辨证,所以咱们教材【临证指要】只是举其大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