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问我如何学习针灸!上次简单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后面感觉内容比较松散,而且不全面!今天就抽出时间把这个事情说清楚!
如何学习针灸?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
因为方法正确有时候大过努力!
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掌握一些必备的中医基础理论。如阴阳概念, 五行及生克关系,五脏,六腑功能,及相互关系,四诊简介,中医辩证的指导思想。。。。。。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都是中医学院那些专家,教授编写的。内容繁杂,大多是从理论层面旁征博引,有牵强附会之嫌疑,实用性不强!毕竟我们不是要考试,我们在很短时间内抓住核心内容才好。
先师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理论非常好。言简意赅,把中医基础理论高度浓缩成一个圆。利用五行生克来演化五脏六腑的生克运行。半天时间就可以把我们必须掌握的内容了然于心。(以后我会把这部分内容补充上来)
二,学习脉诊。如果机缘巧合,你值遇针灸善知识(佛教语,指好的老师),最好是从学习脉诊开始,因为这无异是最上乘的学习!
《黄帝内经》言;凡用针者,必先号脉!别其阴阳,知其病症所在,再选择相关经络,相关穴位!根据脉诊来指导针灸治疗,这是最高层次的针法!
中医诊断有望闻问切!内经有语,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于是很多人都会产生了一个错误的认识~脉诊是四诊中最次最差的一种诊断方式,你看老祖宗都这么说……
加之脉诊玄之又玄,指下了了,心中难明!很多人认为没有师父亲传,或者没有祖传根本无法学好脉诊等等……
于是脉诊便如同一座喜马拉雅山横搁于每一位后学面前,令人望而生畏!
更有甚者,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为谋私利,大肆过度宣传舌诊,望诊,色诊等等,甚至把它们凌驾于脉诊之上,实在令人气愤!
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也许有层次之分,诸位培训大咖,您确定您的望诊(望舌,望色,望……)技术已经达到神之级别吗?
古圣先贤之所以设立望闻问切四个等级,我个人觉得只是陈述一个先后顺序而已,是为了给我们指明一个学习次第!的确,望诊属神级,但是古往今来有望神记录的也就那么几位~扁鹊,仲景!而这两位一位是医祖,一位是医圣……
其实老祖宗是想告诉我们;孩子们,想要当一位治病救人的先生,你们一定要先从脉诊开始学习!因为脉诊是最准确,最方便,最即时把握患者体内阴阳二气偏颇的一种方法!是指导你们临床辩证,治疗的根本依据!把脉诊学会,是你们必须完成的任务!只有这样,你们才有资格去成工,成圣,成神!才能成为名传千古的明医大家!
当然了,其它方法都是辅助你们辩证的,不能厚此薄彼,一味推崇其中某一个……
你看,老祖宗对我们期待多高啊!
你看,我们误解脉诊多少年了呢!
所以说,如果掌握了脉诊,我们可以快速的确定引发疾病的根本原因,及时找到病变经络,然后再选择相关经络,相关穴位迅速治愈疾病!一个不小心就成了一个网红大医哈!
以上说的是脉诊!至于如何学习脉诊,以后专门做一个话题详细讨论!(我想告诉大家一点,我们自己把脉诊想得过于复杂!其实脉诊很简单!)
脉诊的神奇超出你的想象!号脉功夫好的先生比西医的体检报告还要准确!甚至有的脉法还可以号出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
《难经》上有很多脉诊的内容,附上一段供大家参考;
肝脉弦,其色青,其志怒,凡物稍不如意则怒生,是为善洁。其位在脐左,其主筋,其性疏泄。风木郁遏,疏泄不行,则腹满便闭,前后皆阻,四肢转筋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心脉钩,其色赤,其声笑,其位在脐上。啘,呕而无物,心烦作恶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脾脉代,脾脉缓,随四时更代,弦、钩、毛、石之中而有缓象,是即脾脉,脾不主时也。其色黄,其志思,其主味,其位当脐,其主四肢。脾为太阴湿土,湿旺脾郁,不能消化水谷,则腹满食停,脾郁腹满,则胃气上逆,而生哕噫。体重节痛,湿流关节。怠惰嗜卧,脾土困倦,则欲卧眠。四肢不收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肺脉毛,其色白,其窍鼻,肺气逆冲,出于鼻窍,则为嚏。其志悲,其声哭,其位在脐右,其藏气,肺气阻逆,则生喘咳。其主皮毛,皮毛感伤,则生寒热。洒淅,皮毛振悚。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色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肾脉石,其色黑,其志恐,其性蛰藏。日暮阴隆,肾气上引,阳将蛰而未蛰,阴引而下,阳引而上,则为欠,欠者,开口呵气也。其位在脐下,木生于水,水寒不能生木,甲木上拔,则病逆气,乙木下冲,则小腹急痛,泄而下重。其主骨髓,骨髓失温,则足胫寒逆也。
三,循经辩证也大有可为!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要是无法掌握脉诊岂不是没有资格成为一名合格中医了呢?
不是这样的!
你依然还有机会!
你要掌握十二经络的走向,起始点,以及表里关系,及各种经络病变的各种规律!(经典均有明确记载)
关于经络之间的关系,请参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如何学习针灸”
古人云;不识十二经络,举手开口皆错!足见经络之重要性!
中医无绝症,大多病症都是经络淤堵罢了!淤堵久了,各种毛病都来了!经络调畅通了,什么疾病都好了!
经络病变的规律我以《难经》为例,简单介绍一下;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肝脉行于两胁。心脉浮大,肝脉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肺为腥臭,入肾为腐臭,入肝为臊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也。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心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自入为甘,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土湿则体重。脾倦则嗜卧。中气不运,四肢失禀,则纵缓不收。脾脉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自入为哭,入肾为呻,入肝为呼,人心为言,入脾为歌,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肺脉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自入为唾,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这些内容都是帮助我们辅助辩证的法则,需要牢牢记住!
再配合其它诊法得来的资料,我们可以准确快捷的判断出病之所在,进行有效的治疗!
四,五输穴是重要工具!
病症明了,致病原因明确,那么接下来就是治疗!那五输穴就是我们的特效工具!我们需要熟练掌握阴经五输穴与阳经五输穴!以及原穴,络穴八会穴,八总穴,六腑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汇穴,郗穴等,在我的认知里后面这些穴位大多用来辅助诊断,实际用的比较少!
五输穴非常非常非常重要!!!《黄帝内经》里所有提及的穴位,除了明确标注外,所用皆指五输穴!经言五输穴可以统治疗人体五脏六腑一切疾病!此语真实不虚!!!
从针灸发展史来看,凡是流传下来的针法基本都是以五输穴为主!尤其以内经针法,子午流注,天干地支针法表现得尤为突出!
种种迹象表明,五输穴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凡用针者,不可不明白其中道理!
好多朋友喜欢针灸,但是害怕记穴位!我的认知是基本上把五输穴记牢就差不多了!其实日常常用穴位也不过4~50个罢了!记那么多穴位做什么呢?我们不是用来考试!
针灸要想技术好,五输穴运用一定要精通!
至于五输穴的相关内容,大家可以去百度,或者去查询内经难经等等!或者去翻阅我的公众账号(忏愚堂),上面有详细介绍!
这里不做过多解释!
五;选择正确合理的治疗部位!
说到这里,我眼前浮现出一个浑身刺满针的患者!刺猬一样!这是一位朋友发给我的一张图片!
(请放大看,数一数多少根针!)
一些针灸师喜欢在患处针灸!头痛刺头,肩膀痛刺肩膀,颈椎难受刺颈椎,腰疼刺腰,肚子不舒服刺肚子,甚至还有刺痔疮上治疗痔疮的,不仅如此,针的数量还特别多,据说,是据说,他们是按根来结算的……
还美其名曰~阿是穴……
无语呵呵中……
我表示很无奈……
如此学习针灸,活该你一辈子是庸医,活该你一辈子单身!!
患者遇到你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我的认知里,尽量不要在患处针灸!尽量在对侧,或者同侧治疗(详情请参考我的文章“巨刺,谬刺解”),患处一般都是刺血更常见!
尽量选择五输穴治疗,因为五输穴基本都在手肘以下,膝盖以下,安全,方便!
用针的标准是尽量少用针,能一针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要刺第二针!这是慈悲心的体现,也是你技术水平的体现!
毕竟,针灸属泄居多,针多了必定泄患者原气!
这应该是另外一个困扰很多后学的难题!
我谈谈自己的看法!疗效好与不好与穴位的准确性有关,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条件!古人云,宁可离其穴,不可离其经!什么意思呢?就是也许你穴位找 得不是很准确,但只要不偏离该条经络,一样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
我们要明白穴位的真正含义!穴位是一个无形的立体的圆柱体,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同一个穴位,我们有几十种针刺方法与角度!就好比一个塑料瓶,我们是不是有前后左右上下很多种针刺角度呢?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把针刺进瓶子里面空间!穴位一样是这个道理!不过穴位是一个无形的圆柱体空间罢了!
穴位的位置怎么确定呢?首先,穴位不在肉上,不在骨上,不在筋上!而是存在于肉与肉之间;骨与骨之间,筋与筋之间;肉与骨之间,肉与筋连接处,骨与筋连接处……
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穴位指引图,先大概确定一下该穴位的大概位置,然后再去寻穴,探穴,摸穴!所谓有病有穴,无病无穴!人体在没有病变时,按压穴位时其实没有太大的反应;而在病变时穴位疼痛反应特别明显,尤其是五输穴,募穴,俞穴,郗穴等等!
所以在审穴时我们很容易在患者身上找到需要针刺的穴位!也就是以痛为输!哪里痛,就在该穴位附近的这个点下针!通常情况下,我们实际刺针的地方与穴位指引书上的标注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而疼痛反应点找到越准,你会发现疗效越好!有的甚至是针进痛止!
怎么样,这么一解说,你还会觉得穴位是一个难题吗?
这就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七,强化临床实践,继续学习经典,提高自己的中医修为,向明医奋进!
有脉诊,有查经,有辩证,有五输穴工具,还有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基本上你已经进入一个非常高的针灸学习阶段!
余下的就是需要在临床上验证自己的治疗方法,优化自己的治疗方法,提升自己的针灸思维,培养自己的中医修为!
只要思想对路,辩证指导思想无误,一切肉体上的病变应该都可以得到解决!
当然,医治有缘人!可能有些人我们的确无法治愈!因为里面牵扯到一些超出中医范畴的东西!我们尽力就好!
从以上七点,我们再去反观当前针灸学习现状!你会发现,我的思路与特效穴派,学院派截然不同!明眼人应该一眼即明其中的优劣!
针灸与汤剂一样,有着严格的辩证体系与标准,而这一切都隐藏在《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里!是我们不愿意认真去学习罢了!说到底,对中医不是那种发自内心真正热爱!
针灸讲究的是经络辩证,直截了当,病在经则治经;病在络则治络!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下每一根针时,心里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不是瞎碰乱撞!
一个患者治好了,你不知道为什么治好的;治不好,你不知道为什么治不好!这样你还做什么先生呢?蠢材一个!回家种地去吧!
我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对于经典的学习,我能做到一句话思考几个月时间!虽然过程艰辛,但是你所有的心血都会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
所以我很讨厌特效穴派系,觉得他们就是猪心态!懒呗!不愿意脚踏实地学习!异想天开想走捷径,整天想着收集一些特效穴,然后一鸣惊人……
人有千千万万种,病也有千千万万种,哪里有包治百病的特效穴,特效药呢?不长脑子还学什么针灸,学什么中医!赶快改行吧!不小心成为庸医害人害己,造孽得很!
前几天在一个群里骂了一个不辩证,不问诊直接出针灸方的“老先生”,牛逼轰轰!要不是最近比较忙,我很想替祖师爷骂他个体无完肤!
如果有那个群里的朋友看到我这篇文章请一定转发给他看看!我就是要骂你,不服过来单挑!
对于学院派,现在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有文凭,有证件,却治不好病?我曾经遇见几个学院派朋友,一个简单的头痛都搞不定???
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在校期间都在干什么呢?
这牵扯到中医的教学体系问题。其实他们也是受害者!
我简单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学院派,与特效穴派犯了同样的毛病!他们眼里只有穴位,没有经络,更遑论人体了!把穴位与人体隔离,这还是中医吗?这是典型的用西医思维来学习中医!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怎么去找准穴位,怎么确定这一“寸”到底有多长,多少厘米!花在背诵重点穴位的功效上了!比如说足三里,在哪里哪里,功效有哪些哪些……
固执的认为,这些是取得疗效的根本保证!或者是热衷于背诵一些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的歌诀与经验配穴……
还有一些去整篇背诵《针灸大成》里的歌诀什么的……呜呼,我也是醉了……
所有的肚腹问题,好像就知道一个足三里
大哥,肚腹不适,您需要去辩证,去辩证,去辩证,辩经,辩经,辩经……
您要仔细查看疼痛不适发生在哪一条经络上,再去选取相关五输穴进行治疗!而不是执念足三里就是治肚腹!如果是发生肾经上肚腹不适,您刺足三里有什么作用呢???
我为足三里默哀三分钟!!!
所以说,他们偏离针灸正道太远了,已经把中医的本神给弄丢了……
这也是现代中国学院派无法成就大医,明医的根本原因!
学习方法真的很重要!给我一个月时间,我可以把一个对于中医丝毫不懂的小白培养成一个可以独立完成几十种常见疾病治疗的人!
三个月,可以让你成为一个非常不错的针灸师!
当然,如果你想成为绝世高手,那你需要一直学习,探索下去!
不相信的朋友可以过来找我!达不到这个效果,我包吃包住还包往返车费!(往返机票)
花了两天时间把这篇文章整理出来!真的挺辛苦!
这些都是我自己学习经验的总结与思考!我就是按照这个方法走出来的,受益匪浅!故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启发一些与我有缘的同道!
我深深了知找不到学习方法的种种煎熬,感同身受!一如行走于黑暗之中,漆黑一片,内心多么渴望一丝光明的显现啊!
中医很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她学习好,继承好,去利益更多病苦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