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
學
入
門
“
《医学入门》,中医全书。8卷,卷首1卷。明李梴(健斋)撰。刊于万历三年(1575年)。此书以《医经小学》为蓝本。李梴字健斋,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卒年已不可详考,大约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自幼好学,负奇才,轻名利,青年时期因病习医,博览历代医籍,精究各家医论,行医于江西、福建等地,疗效颇著,声望极高。晚年有感于医籍浩繁,散漫无统,初学者苦无门径可寻,于是收集医书数十种,“论其要,括其词,发其隐而类编之,分注之”,而编成是书。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明李梴(健斋)《医学入门》
此句一语道出古人治病首选灸法,灸法在中国医学史中源远流长,已有上千年之历史,现代中医也是以“针灸”并称。然而由于古法药灸秘方之失传(今幸经玉玄子师父偶得并公布于世,即“太极三才神灸”是也),现在国人对于艾灸的看法仅为辅助养生,却并未完全认识到其治病的特殊功效。笔者阅古籍发现此一段极有普及艾灸价值的文字,遂整理简译,供于诸君参阅。
内集·卷一
针灸灸法
原文:
或问:针有补泻迎随之理,固可以平虚实之证,其灸法不问虚实寒热,悉令灸之,其亦有补泻之功乎?……
笔者随译:
有的人问:“扎针有补泻随迎的方法理论,固然可以根据身体虚实而治疗其症状,但艾灸不问虚实寒热这些辩证关系,都让人灸,那么艾灸也有补泻的功效吗?”……
原文:
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其针刺虽有补泻之法,予恐但有泻而无补焉。……
笔者随译:
答:“给虚证的人做艾灸,可以使艾灸的火气来帮助恢复体内元阳之气;给实证的人做艾灸,可以使实证的邪气随着艾灸的火气而发散出去;给寒证的人做艾灸,可以使其体内之气恢复温热;给热证的人做艾灸,可以引导他体内的郁热之气向外透发,这是火往干燥处烧的道理。针刺虽然有补泻的方法和作用,但我恐怕只有泻而没有补。……
原文:
不然,《内经》何以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无刺大劳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惊人?又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皆不足也。不可刺。
九虚损,危病,久病,俱不宜针。
刺之重竭其气,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若此等语,皆有泻无补之谓也,学人玩之。
笔者随译:不然为何《黄帝内经》上说热势炽盛的人不能用针刺法,脉象浑浑的人不能用针刺法,大汗淋漓的人不能用刺法,过于疲劳的人不能用针刺法,过于口渴的人不能用针刺法,刚刚吃饱的人不能用针刺法,受到惊吓的之人不能用针刺法?又说:从形体上看气不足的人,从病症看气不足的人,皆是阴阳之气不足,这些都不可用针刺法。以上九种虚弱劳损的人,严重病危的人,病了很久的人,都不可用针刺法。
原文:
治病要穴
针灸穴治大同,但头面诸阳之会,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阴虚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体及当骨处,针入浅而灸宜少;凡下体及肉浓处,针可入深,灸多无害。……
笔者随译:
重要的治病艾灸穴位
针刺法和艾灸法的治疗穴位大体相同,但是头上、面部是诸阳气汇聚的地方,胸膈是二火所居的地方,不适宜多灸。背部腹部阴虚有火的人,也不适宜多灸。唯有四肢上的穴位最妙,凡是上身离骨面近的地方,针进入的浅因而灸的时间要少一些;凡是下体的穴位,尤其肉厚的地方,针进入的深,就可以重灸而无害。
穴位选取与主治:
(选自明李梴(健斋)《医学入门》)
上头面部:
百会:主诸中等症及头风,癫狂、鼻病、脱肛,久病大肠气泄,小儿急慢惊风,痫证夜啼百病。
上星:主鼻渊、鼻塞、 肉及头风目疾。
神庭:主风痫羊癫。
通天: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块如朽骨,臭气自愈。
脑空:主头风目眩。
翳风:主耳聋及瘰 。
率谷 :主伤酒,呕吐,痰眩。
风池:主肺中风,偏正头风。
颊车:主落架风。
背腰部:
膻中:主哮喘,肺痈,咳嗽,瘿气。
巨阙:主九种心痛,痰饮吐水,腹痛息贲。
上脘:主心痛,伏梁,奔豚。
中脘:主伤暑及内伤脾胃,心脾痛,疟疾,痰晕,痞满反胃,能引胃中生气强行。
水分:主膨胀绕脐。坚满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阙:主百病及老人、虚人泄泻如神。又治水肿、膨胀、肠鸣。卒死,产后腹胀,小便不通,小儿脱肛。
气海: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气疾,阴证痼冷,及风寒暑湿水肿,心腹膨胀胁痛,诸虚 瘕,小儿囟不合。丹溪治痢,昏仆上视,溲注汗泄,脉大,得之酒色,灸后服人参膏而愈。
关元:主诸虚肾积,及虚老人泄泻,遗精,白浊,令人生子。
中极:主妇人下元虚冷虚损,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灸三遍令生子。
天枢:主内伤脾胃,赤白休息痢疾,脾泄及脐腹膨胀, 瘕。
章门: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乳根:主膺肿乳痈,小儿龟胸。
日月:主呕宿汁,吞酸。
大赫:主遗精。
带脉:主疝气,偏坠,水肾,妇人带下。
以上胸腹部。
大杼:主遍身发热及疸、疟、咳嗽。
神道:主背上怯怯乏气。
至阳:主五疸痞满。
长强:主痔漏。
风门:主易感风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主内伤外感,咳嗽吐血,肺痈肺痿,小儿龟背。
膈俞:主胸胁心痛,痰疟, 癖,一切血疾。
肝俞:主吐血,目暗,寒疝。
胆俞:主胁满干呕,惊怕、睡卧不安,酒疸目黄,面发赤斑。
脾俞:主内伤脾胃,吐泻疟痢,喘急,黄胆,食症,吐血,小儿脾风。
胃俞:主黄胆,食毕头眩,疟疾,善饥不能食。
三焦俞:主胀满,积块,痢疾。
肾俞:主诸虚,令人有子,及耳聋,吐血,腰痛,女劳疸,妇人赤白带下。
大肠俞:主腰脊痛,大小便难,或泻痢。
小肠俞:主便血、下痢,小便黄赤。
膀胱俞:主腰脊强,便难腹痛。
主诸疟、久疟,眼暗。凡五脏疟,灸五脏俞。
意舍 主胁满呕吐。
手部:
肩井:主肘臂不举及扑伤。
曲池: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
手三里:主偏风,下牙痛。
合谷:主中风,破伤风,痹风,筋急疼痛,诸般头病,水肿难产,小儿急惊。
三间:主下牙疼。
二间 :主牙疾、眼疾。
支正:主七情气郁,肘臂十指皆挛及消渴。
阳谷:主头面手膊诸疾及痔痛、阴痿。
腕骨:主头面臂腕五指诸疾。
后溪:主疟疾,癫痫。
少泽:主鼻衄不止,妇人乳肿。
间使:主脾寒之证,及九种心痛,脾疼,疟疾,口渴。如瘰 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效。
内关:主气块及胁痛,劳热疟疾,心胸痛。
大陵:主呕血,疟。
劳宫:主痰火胸痛,小儿口疮及鹅掌风。
中诸:主手足麻木,战掉蜷挛,肩臂连背疼痛,手背痈毒。
神门:主惊悸,怔忡,呆痴等疾,及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儿惊痫。
少冲:主心虚,胆寒,怔忡,癫狂。
列缺:主咳嗽风痰,偏正头风,及单鹅风,下牙疼。
少商:主双鹅风,喉痹。
足部:
环跳:主中风湿,股膝挛痛,腰痛。
风市:主中风腿膝无力,香港脚,浑身瘙痒,麻痹。
阳陵泉:主冷痹,偏风,霍乱,转筋。
悬钟:主胃热,腹胀,胁痛,香港脚,脚胫湿痹,浑身瘙痒,五足指疼。
足三里:治中风,中湿,诸虚耳聋,上牙疼,痹风,水肿,心腹膨胀,噎膈,哮喘,寒湿香港脚。上中下部疾,无所不治。
丰隆:主痰晕,呕吐,哮喘。
内庭:治痞满。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觉腹响是效。又主妇人食蛊,行经头晕,小腹痛。
委中:治同环跳。
承山:主痔漏。
飞扬:主行步如飞。
金门:主癫痫。
昆仑 :主足腿红肿,牙齿疼痛。
申脉:主昼发 ,足肿牙疼。
血海 :主一切血疾及诸疮。
阴陵泉:主胁腹胀满,中下疾皆治。
三阴交:主痞满痼冷,疝气香港脚,遗精。
妇人月水不调,久不成孕,难产,赤白带下淋滴。
公孙:主痰壅胸膈,肠风下血积块,妇人气蛊。
太冲:主肿满行步艰难,霍乱手足转筋。
行间:主浑身蛊胀,单腹蛊胀,妇人血蛊。
大敦:主诸疝阴囊肿,脑衄,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等症。
隐白: 主气疝。
照海:主夜发 ,大便闭,消渴。
太溪:主消渴,房劳不称心意,妇人水蛊。
然谷:主喉痹,咳唾血、遗精,温疟,疝气,足心热,小儿脐风。
涌泉:主足心热,疝气,奔豚,血淋气痛。
——选自明李梴(健斋)《医学入门》
道医神灸
弘扬道医 以医传道 惠泽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