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医针刺手法——搓法(附:滞针术及滞针疗...

中医针刺手法——搓法

一、概述

搓法,是术者持针单向搓转针柄、使肌纤维适度缠绕针体,利用其牵拉作用以激发经气,邡强针感与补泻作用的手法。徐风《金针》:“接以去病”,为十四字手法之。《针灸大成》又有“指槎”之法,并认为其手法有左补、右泻的区别、可诱导针下寒热感应。现代临床又在搓法基础上,分别轻、重、以适应治疗需要。

二、方法

针刺入穴内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术者持针柄向一个方向如搓线状地搓转针柄。一般可由食指末节横纹开始・用拇指向前的力量。搓动针柄直至食指端,此为左转补法;如由食指端开始用拇指向后的力量,搓动针柄至食指末节横纹,则为右转泻法。

在临床上,又可根据刺激强度,分为轻搓法和重搓法两种。

轻搓法,针柄搓动180°,缓缓而行,以病人感到针下有柔和针感为宜。重搓法,针柄搓动360°,较快搓动,使病人有明显针感。术者指下有显著阻力为度,3~5次即可。重搓时,术者要用左手将穴位周围皮肤撑展、右手保持针体顺直,要把搓针着力点投向针端,以免皮肉缠针而发生疼痛。如皮肉缠针过紧而痛,可将针略微回转,即可解除之。出针时,须待针下松动。一般留针10分钟左右。

三、临床应用

1.守气、催气:如气不至用搓法,可获得针感,有催气作用。如气已至,搓法可使气聚针下而不去,有守气作用。对针感易得者和用轻刺的病人,可用轻搓法;对不易获得针感者以及需用重刺激的病人,则用重搓法。

2.行气:用重搓法后扶持针柄,勿让针体回转,且将针尖略向病所方向倾斜,再轻轻摇针,可促使气至病所,有行气作用。

3.诱导寒热:配合提插法使用。一般用重搓法,接针后下插5~7分钟,可诱导针下温热;搓针后上提针5~7分钟,可诱导针下凉爽感。

四、注意事项

针用力毋太过,否则易引起滞针而疼痛麻胀。出针时必须使针体回转,待针下松动后再出针。亦可用摄法解除滯针。

〔参考文献〕

《拦江赋》:接定气血病人呼,重搓数十把针挟,战提摇起向上使,气自流行病自无。

《针灸大成》: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景,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

《金针梅花诗钞》:搓时,自食指末节横纹至指梢为则,以拇指、食指相合。拇指从食指横纹搓上,进至指梢,为左,为内、为补;从指梢搓下,退至横纹,为右、为外、为泻。或向内,或向外,向着一个方向搓动,有进而无退也。

滞针术

一、概述

滞针术,是在搓法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针刺手法,指针刺至穴内一定深度后,术者搓捻针柄,使针尖与周围组织缠紧,针下出現“滞针”感,以激发经气、促使经气运行的手法。在临床上,滞针术可与刮法、震颤术结合应用,从而形成不同的操作术式。

滞针疗法,是利用中医在行针刺治疗时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痉挛出现的一种夹针现象,以传统的中医针刺术为基础、毫针为手段,与现代微创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滞针是手段,通过滞针后提拉组织使其粘连组织松解,这一点是汲取针刀的剥离技术;滞针松解损伤小并且不会出现血肿、疼痛及新的粘连,这一点也利用了微创技术的原理。

二、渊源、考证及定位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载:“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搓针泄气最为奇,气至针缠莫急移,浑如搓线攸攸转,急转缠针肉不离。”

“搓法”即是将针向一个方向捻转,状似“搓线”,这与滞针法的手法相同。

《金针赋》、《针灸大成·杨氏补泻》里均有以烧山火、透天凉为代表的复式补泻手法及以捻转为主的补泻手法,如子午捣臼、龙虎交战法等,皆以左转9次为补,右转6次为泻,这些操作手法均为单向捻转,其结果就是滞针,从而产生较强的针感,与滞针法有相同之处 。《金针赋》载:“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该法的镇痛作用,与捻的次数和角度关系密切。在针刺至穴位的一定深度时,向一个方向捻到一定次数,就会产生组织纤维缠绕针体、扯拉针感组织的现象。

滞针术是基于古代经典针刺手法龙虎交战法、子午捣臼法的一种创新。

三、方法

1、师怀堂滞针术:迅速进针至真皮下,用右手拇、食指持针左手食、中指紧压针穴上下,将针直插至一定深度。此时、右手中指尖按压该穴右侧,与左手食、中指成三角形态势,三指紧压不动,用内功推压之;再用这三个手指的指腹微微向外稍用方,使该穴皮肤绷紧。右手拇、食指持针,用内功使针感传至病所,或搬倒针体,使针尖朝向病所。待针下沉紧得气,搓捻针柄使针下紧滞,不退不进,再加内功慢慢拨动或提针,让针感随意念传导,或诱导针下温凉感应。

2、许文波滞针术:迅速进针穴内.至一定深度,行针得气后将针稳定于该处、右手拇指向一方单间徐徐捻针、有进无退,直至肌肉缠针出现滞针感。所谓滞针感,即捻转提插困难,局部针感明显时如有一沉大异物重压其间的感觉。其刺激强度可根据捻

针周数多少或针下紧涩程度而定,左转针以补,右转针以泻。在滞针基础上,快速颤动针体,微进做出,即震颤法。可使针感向四周扩散或远端传导,而直达病所。留针10~60分钟。

3、张信滞针术:进针至穴内一定深度得气,使针稳定于获得针感的深度,用右手拇指向后、食指向前的力量,轻轻将针柄向一个方向捻动,直至针体不动,出现滞针现象为止,留针10~20分钟。在出针前,按上述手法捻针的方向,用拇指指腹、食指側面由下而上刮动针柄。刮针用力轻微、速度缓慢,次数较少,针感弱者为补;刮针用力大,速度快,次数多,针感强者为泻;平补平泻则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

上述操作方法,在出针时必须向反方向捻动针柄,待针体松动后再将针慢慢拔出。如针下滞紧,无法出针时,可摄切相应经脉和穴位,使针下松动后,再予出针。

四、滞针疗法的特点和优势

特点:松解粘连、疏经通络止痛迅速。

以针代刀,以点带面。

适用于因软组织慢性损伤所致顽固性颈椎病、肩周炎、四肢关节、腰臀部疼痛及内外妇科风湿骨科等各科疾病的治疗。

优势:即时效应、损伤小、痛苦小、无后遗症。

局部治疗+整体治疗为主。

针对性强、疗程短、费用低、操作简便易行、患者易于接受。

临床疗效好,推广使用前景广阔。

五、临床应用

用滞针术可使针下气聚,维持与加强局部针感:如加用内功或辅以震颤、刮针方法。则可促使经气运行,循经传导,气至病所,有行气的作用。本法可用于头项、四肢、腹、腰、背部穴位,常用于疼痛、偏瘫等症。对实证气血瘀滞者尤宜。如针中脘治胃痛、针关元治痛经,针筑宾治疗肾绞痛等。

滞针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适应症:软组织损伤形成的结节及条索状粘连、积累性损伤等。如颈椎病、肩颈综合征、神经性头痛、顽固性偏头痛、网球肘、肩周炎、足跟痛、腱鞘炎、腰三横突综合征、急性腰扭伤、各种肌肉损伤的治疗等。

禁忌症:肿瘤癌症、囊肿(有些囊肿也可用)、粉瘤、急性炎症、严重感染者。

不良反应:个别患者可能会出现晕针现象。

脱肛可取百会穴沿皮向后刺入1.5寸,深达帽状腱膜下层至局部沉重感后施以滞针术,留针10~20分钟,多数患者头部如负重物、出针前刮针泻法、然后松动针体出针。用此法大多患者2~7次可愈。如效不显者可取长强穴艾条熏灸。

偏头痛可取风池穴,直刺或斜刺得气后,行滞针术,出针前配合刮针(重刺激),便针感传导至侧头部或直达前额部后,再予出针。大多患者5~10次有效,可根据情况配用阳陵泉、三阴交等穴位针刺。

中风偏瘫,上肢取扶突、曲池、养老等穴,下肢取肾俞、秩边、殷门、昆仑等穴;语言不清加廉泉、足内翻者加悬钟、阳陵泉等。以上各穴均施用滞针术和刮针法其强度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掌握,一般采用强刺激手法

(下面具体介绍其临床应用)

六、注意事项

1、滞针术一般宜用于肌肉较厚,穴周无大血管处。前额、面、眼区和胸背处一般禁用或慎用。

2、滞针术必须在针刺得气后进行,并保持针尖在获得针感处原位不動,再予操作。

3、经气不足而不易得气者亦可用本法。但必须掌握其手法强度

4、出针时务必使针下松动,用左手按穴、右手持针上提、徐徐出针,以免出现弯针、折针等意外情况。

七、滞针术对软组织疾病治疗的作用机理

1、催气  

《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得气与否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采用滞针术往往能立即获得满意的针感。

2、加强、控制针感传导

滞针手法对于不通的经络可起到“强通”的治疗作用。当针下未得气或针感很弱时,运用该法而产生较强的酸、麻、胀、重等针感,能促进得气,加大刺激量,控制针感传导,提高疗效。

滞针疗法的刺激量和针感较常规针法更为持久和强烈,因而能更快地使气至病所,达到明显止痛的效果。

3.机械性牵拉挤压、松解粘连 

临床上多见的慢性疼痛常为慢性软组织损伤,局部软组织发生粘连、疤痕、挛缩等状况,导致局部缺血缺氧,或压迫皮神经而产生疼痛,而治疗的思路就是“松解”。滞针疗法有“以针代刀,以点带面”的双重功用,通过治疗部位的组织运动可迅速解除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改善周围循环,清除炎症介质及致病物质。

通过滞针术的机械性牵拉挤压作用,松解粘连,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氧、养(营养)供给,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致痛物质排除。

4、提升中气、牵正纠偏 

在滞针的基础上,医师向单一方向强力牵拉,带动皮肤及肌肉向牵拉方向移位,有升阳举陷、升提中气、牵正纠偏的作用。对病变组织进行牵拉剥离后,组织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良性损伤),而后重新修复,建立起和谐的动态平衡,发挥组织的应有功能。

通过针刺穿透变性组织,改善血液循环,恢复局部血流灌注,增加组织氧的营养供给。

滞针时针体旋转引起的组织缠绕、滞针后的捻转、提插和牵拉对局部组织的挤压作用, 使其局部的血液、淋巴等循环加快, 有利于运行气血、疏通瘀滞、改善新陈代谢、促进致痛物质及代谢废物排除。

5、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激发免疫机制的增强

根据生物电原理,机械刺激作用的机械能可转变为热能,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增加局部氧、养供应。机械刺激还可使局部组织器官活动能力增强,淋巴循环加快,改善新陈代谢,激发增强免疫机制,促使被破坏的病变组织吸收,进而松解粘连,软化瘢痕、挛缩的软组织,促进损伤修复,恢复运动器官的动、静态平衡。

 附:滞针疗法的具体应用

一、滞针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取穴:颈椎夹脊穴(C 3―5 )及风池、百会、大杼。

颈椎夹脊穴在C3-C5棘突下旁开一指处定点进针。捻转3-5圈小幅度提插,以酸麻胀重感能忍受为度出针,深1~1.5寸。

左右共六穴及风池、百会、大杼为主穴。

同时配合寰枢关节手法复位。

二、足踝关节扭伤

治疗部位:患者仰卧,内外踝尖,压痛点,内踝痛取内踝尖,外踝痛取外踝尖。向上取阳陵泉部位。

养老穴(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滞针术有奇效。

治疗方法:在踝尖处针尖 对准压痛点方向(最痛点方向)进针,进针后沿皮下平刺,进针0.5 ~1寸,痛点处,对准踝尖沿皮下平刺,然后轻轻地单方向捻转至有阻力感,将针轻轻提起,可感皮肤随针而动,可留可不留针,30min留/10min行。

三、急性腰扭伤

患者取俯卧位, 暴露患处。寻找痛点、病灶点并定点,常规消毒, 针身与皮肤垂直,快速刺入皮肤。用滞针手法单向向右捻转,使局部产生很强的胀痛感,以针下出现阻滞而不能继续捻转为度。

急性腰扭伤属实证,实则泻之,滞针可以达到重泻之目的。

四、腱鞘炎

定点:痛性条索处或硬结、结筋病灶点

选择 0.35 mm×25 mm华佗牌 毫针刺入结筋处,行滞针手法,右捻针至滞针后提拉针体 5 次左右迅速出针。

如一次未愈,隔2日治疗 1 次。

五、腰肌劳损

寻找腰部有硬结或条索状物处的阿是穴,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 0.35mm×50 mm 毫针直刺 1~1.5 寸至组织硬结或条索状物部位,行提插手法,针下寻得沉紧感后将针单方向捻转,使肌纤维缠绕于针身上难以提动针柄,达到人为滞针状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病人能忍受的酸胀痛感为度,可迅速出针。

出针后,用艾条温和灸阿是穴 20 min 。隔日 1 次,6次为 1 个疗程。

六、腰三横突综合症

寻找明显的病痛点,(气海俞) 作标记。常规消毒后在标记点外 1 cm 处以向外倾斜 45°角刺入(也可直刺到达横突尖部), 使用0.35*50mm 针灸针,针尖达标记处正下方即可,碰到的骨性标志即为L3横突尖部。行提插捻转手法, 得气以后施以单向外捻针至滞针,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不留针。出针后立即让患者做腰部被动活动。隔日治疗 1 次, 5次为 1 疗程。

滞针疗法松解局部粘连, 可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减轻炎性压迫,加快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皮下软组织充血状态和促进局部新陈代谢,使局部水肿、充血清除,达到治愈目的。

七、肱骨外上髁炎

主穴:阿是穴即患侧肱骨外上髁压痛点。

配穴:患侧曲池、手三里、外关。

阿是穴处针向顺肌纤维方向斜刺入,针尖直达外上髁部,然后向前单向捻针,边捻边注意手下针感,待有沉滞感后向斜上方提拉,边提拉边向后捻针,自觉针下松动。同时退针至皮下,如此反复操作 3~ 5 次。也可滞针后,用滞针手法后迅速出针,滞出里面粘连的肌纤维组织,催进血液循环。

其它诸穴以得气为度, 留针 20 分钟。

八、翳风穴治疗呃逆

将针刺入翳风穴并向一个方向捻转至医者感到转不动时, 此时捏住针柄的拇食二指着力保持不动似有涩滞感。

九、肩周炎

患侧肩贞、肩髎、肩髃、臑俞、臂臑、曲池穴。患者坐位,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 0.35 mm×40 mm 针灸针,对准穴位快速进针,进针深度为 1.0~1.2 寸,然后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针柄单向捻转,使针旋转 3~6 转,以感觉针下沉紧、难以再捻转为度,人为地造成滞针,此时患者局部往往会产生较强的酸、麻、胀针感。视情况而定可迅速出针,滞出粘连,或反方向捻转 2~3 转,使滞针松解,即予出针。

多在肌起止点或肌腱韧带、筋膜等易损伤部位。每个患者都能在 2~3 个面探及这样的点。

肩前主要为喙突外缘和下缘的肱二头肌短头、胸小肌、喙肱韧带起止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经行之结节间沟;

肩外主要在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在成人二者常互相交通,应视为一个整体),当肩髃穴或其下 2 cm处,其浅部为三角肌,深部为冈上肌肌腱止点;

肩后则为肩贞穴上 1~1.5 处关节盂后结节肱三头肌长头起止点及与小圆肌相交处。

十、足跟痛

足跟部压痛点作为治疗点标记定点,常规皮肤消毒,规格0.3mm*50mm,快速刺入皮下,到达病灶处,用左、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同时配合顺时针捻转针柄,患者出现强烈的酸痛感及针不能捻转为止,迅速提拽针柄出针,可见针尖会有一些黏连的肌纤维缠绕在针尖。我在临床上通过滞针术治疗多例跖筋膜炎引起的足跟痛,疗效满意,而且患者痛苦较小,安全性高,简单实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针刺  针刺词条  手法  手法词条  中医  中医词条  
经穴

 周左宇老师针灸笔记重点(六)

消化不良足三里,眩晕肝胆异经同治大敦侠溪神经性心悸亢进心脏瓣膜障碍浅刺巨阙3-4分不针巨阙改针少府神门内关神经痛针阳陵泉神经错乱十三鬼穴站久酸承山昆仑胁肋疼痛胸...(展开)

经穴

 被偷走的气血回来了?

被偷走的气血回来了?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绪。我们起心动念,谋虑也好,忧思也好,生气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消耗气血。消耗我们气血的原因有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