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钟读懂刘力红老师新作《黄帝内针》+书评
【理论依据】
操作依据: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思维依据:
《伤寒论》第58条:
凡病,……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中庸》:
致中和。
《易经·乾卦》: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针刺方法】
针刺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
针刺后不行针,留针45分钟后除针。
【针法总则】
总则一:上病下治,下病上治;
总则二:左病右治,右病左治;
总则三:同气相求;
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原则说明】
总则一二略。
总则三:同气相求。
一般认为“宁可失穴,不可失经”,而该针法认为“穴可失,经可离,同气不能丢”。
同气分为:经络同气、三才同气、其他(手、颈项、肩、腰)。
经络同气又名大同气:同名经同气。
三才同气又名三焦同气。
三焦定位:
四肢:
上焦(天部)——腕踝
中焦(人部)——肘膝
下焦(地部)——肩胯
躯干:
上焦(天部)——心窝以上(前鸠尾穴,后至阳穴)
中焦(人部)——心窝到肚脐(前鸠尾穴——神阙穴,后至阳穴——命门穴)
下焦(地部)——肚脐以下(前神阙穴,后命门穴)
其他(手、颈项、肩、腰):此处略,在【其他】中详细说明。
总则四:阴阳倒换求。
因本针法考虑方便与安全,针刺时主要取肘膝以下穴位,运用“下病上取”“同气相求”原则,将髋胯、肩部等下焦(地部)的病症问题,一律用上焦(天部)腕踝来解决。
【取穴特色】
病症所属的“经络+三焦”根据四大总则取穴。
若辨别不清或在中间,按照“男左女右”取穴。
手太阳经——上焦(阳谷、后溪、支正)——中焦(小海)——下焦(肩贞)
足太阳经——上焦(昆仑、申脉、跗阳)——中焦(委中)——下焦(承扶)
足阳明经——上焦(解溪、陷谷、内庭、下巨虚)——中焦(犊鼻、足三里)——下焦(髀关)
手少阳经——上焦(阳池、外关、中渚)——中焦(天井)——下焦(肩髎)
足少阳经——上焦(丘墟、足临泣、悬钟)——中焦(膝阳关、阳陵泉)——下焦(环跳)
手太阴经——上焦(太渊、列缺、经渠)——中焦(尺泽)——下焦(肩髃穴前二横指)
足太阴经——上焦(商丘、三阴交)——中焦(内膝眼、阴陵泉)——下焦(冲门)
手少阴经——上焦(神门、通里)——中焦(少海)——下焦(极泉)
足少阴经——上焦(太溪、三阴交、照海)——中焦(阴谷)——下焦(长强穴旁开0.5寸)
手厥阴经——上焦(大陵、内关、劳宫)——中焦(曲泽)——下焦(腋前大筋)
足厥阴经——上焦(中封、三阴交、蠡沟、中都、太冲)——中焦(曲泉、膝关)——下焦(阴廉)
任脉——列缺、照海
督脉——后溪、申脉
带脉——足临泣、外关
阴维脉——内关
【用针禁忌】
1、 肘膝以上及整个躯干和头部禁针(主要针肘膝以下);
2、 患处禁针(参照四大总原则);
3、 不信者禁针(医患互相信任);
4、 特殊情况不用针(疲劳、过饥、过饱、饮酒后);
5、 皮肤受损处不针。
【其他】
手(掌)头定位(双手合掌):
中指指尖——头顶——厥阴经
食指侧面——面额——阳明经
手背——头侧——少阳经
拇指背侧——鼻——太阴经
颈项定位:
风府至大椎——督脉——后溪——申脉
廉泉至天突——任脉——列缺——照海
天柱至大杼——太阳经——阳谷——昆仑
风池、翳风至肩井——少阳经——阳池——丘墟
人迎至缺盆——阳明经——阳溪——解溪
肩部定位:
肩髃——阳明经——偏历——下巨虚
肩髎——少阳经——外关——悬钟
天宗(胸椎1-7)——太阳经——支正——跗阳
肩前(云门、中府)——太阴经——经渠——三阴交
腋前大筋——厥阴经——内关——三阴交
腋下(极泉)——少阴经——通里——三阴交
腰部定位:
太阳经——小海——委中
少阳经(胸12-腰1)——天井——阳陵泉
上焦(鸠尾——天突)
厥阴经——内关——三阴交
阳明经——偏历——下巨虚
少阴经——通里——三阴交
太阴经——经渠——三阴交
中焦(鸠尾——神阙)
阳明经——曲池——足三里
少阴经——少海——阴谷
太阴经——尺泽——阴陵泉
厥阴经——曲泽——曲泉
少阳经——天井——阳陵泉
下焦(腰1-腰5、骶部、神阙以下)
少阴经——通里——太溪
厥阴经——大陵——中封
太阴经——太渊——商丘
阳明经——阳溪——解溪
少阳经——阳池/中渚——丘墟/足临泣
【常用急救】
1、 毫针急救
神志不清,问诊困难时,除人中外,男左女右取穴。
角弓反张:
督脉——人中
太阳经——后溪——申脉
肝经——太冲
阳明经——合谷
神志不清——劳宫、涌泉
呼吸困难——内关、然谷、太溪
中风急症:
厥阴经——劳宫、内关——太冲、中封
少阴经——少府、通里——涌泉、太溪
阳明经——内庭、解溪、丰隆、足三里、阳溪
经外奇穴——八风、八邪
2、 锋针(三棱针、12号注射针头)刺络急救
男左女右,或双侧皆刺。
不局限于穴位,青筋(静脉)怒张者,皆可刺之。
脑中风、心脏病急性发作:
百会、双侧耳尖、十宣(手十指尖)、气端(脚十趾尖)刺络出血。
口眼歪斜——刺耳垂。
配合针刺“开四关”——合谷、太冲、内庭、陷谷
中暑急症:
尺泽、委中刺络放血。
3、 艾灸急救
危急脱证:神志障碍、面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
灸:劳宫、涌泉、神阙、关元、气海。
晕针与脱证相仿,立即拔针,并按上述处理,便可很快消除。
4、 指掐或提捏
以上急救,如无针,可以指掐替代。
心脏病急性发作(心绞痛、心梗):
提捏或提拨腋前大筋和腋下极泉。
极泉穴拨动方法:中指在右极泉穴处(异位心例外)将肌肉向后推,然后向前拨,后前拨动,若手法正确,患者必有触电般筋麻感。
腋前大筋拿法:五指除小指外,提捏右侧大筋(异位心例外),向前拉放,连续三次。如无缓解,连续六次或九次。
提捏股内侧大筋亦可。
书评
近来,在微信中看到《黄帝内针》开始预售,甚是欣喜,因为刘力红老师的大作必须拜读。
从某网站上窥见其文章节选,得知此套针法是其师父的父亲向扁鹊对待长桑君一样,照顾一位老人,由老人秘授的。
经历如此传奇,令人心驰神往。终于在昨晚,沐浴更衣后,手捧宝典瞻阅之。
本书内容由师父杨真海传讲,徒弟刘力红整理,共89千字,全书158页,共计三章,前95页,即一二两章主要秉承了刘老师《思考中医》里一贯的说文解字的风格,解说医理,弘扬传统文化,核心为阴阳之道、中正和平之道。
95页以后介绍了此针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具体内容总结如上。
精读了前95页,浏览了后面的内容,总计耗时1小时。
要谈一下读此书的感受,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另外两本书《拨开迷雾学中医》1和2。
《拨开迷雾学中医》1中,第3页,提到过这样一个程序:
1、《内经》的观点是最高明最正确的;
2、我提出的观点来自于《内经》;
3、结论:我提出的观点是最高明最正确的。
我们时常会从《内经》中的只言片语中领悟到所谓的“道”,然后进行无限发挥,进而形成各个流派。
读过《灵枢》的朋友们,真正的《内经》针法就在里面,可为何不能被好好地传承,非要自创那么多方法?
明明有大道可走,为何非要走所谓的捷径?
所谓“法喜”,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我们经常用“大道至简”来获得自我陶醉、自我高潮、自我满足。
还没学会坐,就认为已经学会飞了。
《黄帝内针》里的针法,一定很有价值,但,与《灵枢》针法还有一定的差距,我非厚此薄彼,希望大家读好经典以后再博采众长。
如果《灵枢》原文读不懂,推荐大家学习王伟老师的《拨开迷雾学中医》1和2,明者自明。
该书作者很年轻,但,有志不在年高,关键是选对方向。
作一个不恰当的总结:《黄帝内针》集合了八脉交会穴、缪刺法、全息理论、腕踝针、五总穴歌(四总穴+内关)等临床实用针法,因其主要针刺肘膝关节以下,禁刺躯干和头部,所以非常安全。
安全加有效,同时无针刺手法要求,所以是针灸入门的绝佳教材,这与靳瑞教授及其弟子的“靳三针”疗法可以互为补充,对急于上手的中医医生来说非常有益。
但,这绝不是,医道!!!
真言不美,忠言逆耳。
多有得罪,望请见谅!!!
大家都在路上,同道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