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桂亮针灸
关于针刺的补泻的问题探讨,历代医家多有论述,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论证对针有泻无补理论最有代表性当属朱丹溪和汪机。元·朱丹溪说:“针法浑是泻而无补。”(《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他认为针刺可攻邪行滞、行血去瘀,有泻的作用。明·汪机关于针刺补泻的理论与朱丹溪如出一辙,经日:阳不足者温之以气,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认为毫针无气无味,不具备温阳补阴的作用。清·廖润鸿则完全继承了汪机关于针刺补泻的理论,他说“针法虽有补泻之法,予恐但有泻而无补焉…未必能补虚也”(《针灸集成》)。以上这些古代针灸家提出的这些问题,的确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破解了针灸有泻无补的问题,将对针灸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认为以上这些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偏激理念,关键在于没有认识到针灸能够调节脏腑功能。我们再进一步推理,为什么没有认识到针灸能够调节脏腑功能?个人认为是因为没有能够针出脏腑气化反应!如果能够针出脏腑气化反应,作为这些古代针灸大家应该能够联想到针灸调节脏腑功能这一问题,继而能够对针灸有泻无补理论进行重新思考。人为什么生病?归根结底最后总结到不管外感还是内伤,最终影响的还是脏腑功能失调。通过针灸能够使失调的脏腑功能趋向平衡,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最终让脏腑功能各司其责产生动力,好比链条一样顺利的运作起来。由此我们认识到针灸中的气化反应,其实也是脏腑功能在针灸调节过程中的调节现象,也就表明针灸施术者能够通过针灸调气直达脏腑!
针灸调气能够直达脏腑以后,体现补泻问题就在配穴理念了。就比如一个肺热患者,我们泻鱼际穴清肺热气至并所,如果我们运用补法肯定是加重疾病,而泻鱼际会使患者整个肺部清凉舒适,这就是一个泻法的运用。再比如一个刚初期的肺热患者,我们需要运用补法,以去除起口干喉部不适,我们取尺泽穴补水,气至病所也能达到同样去除肺热的效果,但是表面上我们是运用的补法,但其实呢?我们同样调动真气,对后天之气也同样的消耗,而且整个脏腑功能是一个整体,脏腑之气相生相传,一个脏腑功能失调必定隐性的间接影响其他脏腑功能。虽然我们通过一个补法使一个脏腑功能趋于恢复,但对于整个脏腑功能和其影响的隐性脏腑之气还是消耗,只是是否显现出来而已,所以在临床中我们会遇到这个问题好转了,但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因此从本质上讲所谓的补法其实实质上还是泻法,但比那些庸工损不足益有余要强许多。同理,其他配穴理念也不出此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个人认为大多数配穴治病从本质上皆可以理解为泻法。
汪机所提出的“针乃砭石所制,既无气,又无味,破皮损肉,发窍于身,气皆从窍出矣,何得为补!”这一问题,并非一无是处,这样就提醒我们针灸要从调节脏腑功能入手。我们从先后天同补同养入手,使五脏六腑功能得到滋养平衡,从整体入手也就避免了局部的先后天之气的消耗,使针灸调节脏腑功能的补法能够真正的显现出来,更避免了表面上为补而实质上是泻法的局面。我们从根本入手,通过先后之气相互滋生滋养,最终才能达到脏腑功能恢复和增强脏腑功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