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气血的流注以水流的从小到大作比喻,《灵柩 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经气所出,像水的源头),所溜为荥(经气所溜,像刚流出的泉水微流),所注为输(经气所注,像水流由浅入深),所行为经(经气所行,像水在通畅的河中流过),所入为合(最后经气充盛,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恰像百川汇合入海)。”
《难经 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井穴因多位于赤白肉际处,故井穴具有交通阴阳气血的作用,多用于急救,有开窍提神,消炎镇痛之效;各经荥穴均可退热;输穴多用于止痛,兼治身体沉重由水湿所致者;经穴主治外感病,咳嗽,哮喘;合穴六腑病,如呕吐、泄泻、头晕、头胀,可将上逆之气向下引。
五腧穴是十二经经气出入之所,其次序是冲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脏腑有病,都可用五腧穴治疗。五腧穴还是子午流注和子母补泻(“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配穴法的选穴基础。
五输穴的五行:《难经 六十四难》:“阴井木,阳井金,阴荥火,阳荥水,阴输土,阳输木,阴经金,阳经火,阴合水,阳合土。”
五输穴表:
六阴经 井木 荥火 输土 经金 合水
六阳经 井金 荥水 输木 经火 合土
肺 金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大肠 金 商阳 二间 三间 阳溪 曲池
肾 水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膀胱 水 至阴 通谷 束骨 昆仑 委中
肝 木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胆 木 足窍阴 侠溪 足临泣 阳辅 阳陵泉
心 火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小肠 火 少泽 前谷 后溪 阳谷 小海
脾 土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胃 土 厉兑 内庭 陷谷 解溪 足三里
心包 火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三焦 相火 关冲 液门 中渚 支沟 天井
十二原穴及十五络穴表:
经脉 肺 大肠 胃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三焦 胆 肝 任 督 脾
原穴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络穴 列缺 偏历 丰隆 公孙 通里 支正 飞扬 大钟 内关 外关 光明 蠡沟 鸠尾 长强大包
“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六阴经以输为原,六阳经原穴单独存在,排列在腧穴之后;
“络”即联络之意,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叫络穴。络穴具有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十二经络穴皆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加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腹,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骨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共十五穴,称“十五络穴”。
《灵柩 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当取之十二原”。原穴既可补虚,又可泻实,原穴对脏腑疾病有很好疗效,可单用,亦可与相表里的络穴配用,叫原络配穴法。因此法是以病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客,故又叫主客原络配穴。
络穴治疗:
1、络穴主治络脉病,如手少阴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可取通里穴治疗。
2、一络通二经,即络穴不仅之本经病,也能治其相表里经的病症,如手太阴络穴列缺,即能治肺经之咳、气踹。又可治大肠经的牙痛、头项强痛等症;
3、络穴治疗慢性病,特别是脏腑的慢性病,“初病在经,久病在络”,即指久病不愈时,其病理产物气血痰湿等常由经入络,故凡一切内伤疾病或脏腑久病均可取络穴治疗。对于络脉之实证,用浅刺放血的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