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多多咯 2018-03-12 16:14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为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的运化能力变弱,导致湿邪困脾,久而化热,形成湿热困脾的现象。这个湿热困脾,影响很广泛。
一来,它可以上犯口腔,形成口臭、口甜;
二来,它可以横逆犯肝,导致肝经郁热、肝郁气滞;
三来,湿热困脾日久可以下注,导致湿热下注的诸多疾病。
更关键的是,湿热困脾,意味着痰湿运化能力的降低,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动脉硬化、高胆固醇血症、高脂血症、高血糖等疾病。这些问题是可以严重缩短我们的寿命的。
脾虚湿气重,可以按摩这6大穴位祛湿
1、丰隆穴
【位置】: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外膝眼和外踝尖连线的中点。
【功效】:它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的主要穴位,并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重复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2、阴陵泉穴
【位置】: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取穴时顺着小腿内侧往膝关节方向摸,膝窝下凹陷处即是。
【功效】:这个穴位能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经常按揉阴陵泉可健脾化湿,解决体内有“湿”或者水肿的问题。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重复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3、中脘穴
【位置】: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即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中点,是胃的弘扬汇集之处。
【功效】:任何原因引起的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均可取中脘为主进行治疗。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重复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4、足三里穴
【位置】: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缘往下4横指、胫骨外侧4横指。
【功效】:足三里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疏风化湿、调节机体免疫力、调理脾胃的作用。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重复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5、复溜穴
【位置】:位于小腿内踝和跟腱之间向上3指宽处。“复溜”一词中,“复”是反复,“溜”是悄悄地散失,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蒸发上行。
【功效】:按揉复溜穴能刺激它使水分代谢正常。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重复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6、曲池穴
【位置】:曲池穴位于肘关节,弯曲胳膊肘时,肘横纹末端的凹陷处即是。
【功效】:曲池穴是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的地方,此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可以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对“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效果很好。
【按摩手法】: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压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压,边按边揉,以产生酸、胀感为宜,每次按揉持续10秒后,渐渐放松,重复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去湿气,还可以自己做杯健脾祛湿茶,每天喝,健脾又祛湿
因为脾虚,所以对于食物水谷的消化功能就减弱,导致无法消化吸收部分以湿气或痰的形式留存体内。
所以,去除湿气,就要健脾、祛湿,双管齐下,而用有健脾祛湿效果的草药,做杯茶,每天喝是祛湿较好的方式。
自己动手做:蒲公英砂仁茶,用它泡水喝,健脾、祛湿、排毒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栀子0.3g
辅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药0.2g、甘草0.2g、绿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干姜0.1g、芡实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叶0.1g、马齿苋0.1g、陈皮0.1g、桔梗0.1g、荷叶0.1g、人参0.05g、金银花0.05g、菊花0.05g、紫苏叶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净烘干,然后取相应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热水冲泡代茶饮即可!
解析:
蒲公英,《本草纲目》中说:“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蒲公英用来治湿是最为适宜的,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薏苡仁,《本草纲目》谓薏仁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
栀子,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可清热祛湿、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凉血止血、散瘀。
赤小豆,《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
茯苓,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
砂仁,性温,味辛,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的良药。
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山药虽然没有直接除湿的效果,但是山药可以补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干姜,长于温中回阳,为脾阳衰微、吐利腹痛之要药。用于脾胃虚寒、泄泻清稀无臭味、肠鸣腹痛者。
绿豆,绿豆有健脾、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
芡实,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冬瓜皮,性寒甘,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具有润肺生津、健脾养颜、利尿消肿、清热祛暑、解毒排脓等养生功效。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马齿苋,《本草纲目》:"马齿苋能散血消肿,利肠滑眙,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马齿苋食用价值非常高,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祛除湿气等功效。它还含有大量的钾盐,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陈皮,中医认为,其性味辛、苦、温,入脾、肺经;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平时在饮食上适当加入陈皮有很好健脾和胃功效。
自己动手,做一杯健脾祛湿的茶饮,每天喝,每天祛湿排毒,身体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