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还童”——老人健身丸
人老则气血衰歇,肾精枯槁,面焦发白,筋骨无力,所谓“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八八则齿发去”。由此可见,人老则衰退是人生规律之必然。如果延缓衰老,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中医认为采用一定措施如运动、气功或注意饮食、生活规律等可以延缓衰老,服用有益的药物也是起作用的。中医补药浩如烟海,据数十年的经验,我认为以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的治诸虚劳丸方最佳,老人服用很有疗效,具有一定的“返老还童之功”。配方及用法:生山药60克,肉苁蓉120克,五味子100克,菟丝子、杜仲各90克,牛膝、泽泻、生地、山茱萸、茯神、巴戟天、赤石脂各30克。将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饭前以黄酒温服30丸,每日早晚2次。
禁忌:醋、蒜、陈臭食物。
一般老人服一周后,四体润泽,唇口之色变红,手足温暖,面色光悦,消食,声音清明,10日后,其药通人脑。
肾精不足,导致肾气亏虚,进而精神思维活动能力下降
所有频繁遗精或者性生活过度的患者,都会出现一个结果,就是耗精过度进而会导致头目昏沉、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思维活动能力下降的现象。
精气神学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基础,精微物质和人体的功能和精神活动是密切相连的,互相影响的,肾精是构成人体最精华的部分,肾精不足会导致肾气亏虚,人体的功能出现异常,精髓失养,脑神失充,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精神不振、精神活动能力下降,或出现腰酸腿软、早泄、生殖机能下降、性功下降等问题。并且,可因为肾精不足,其他脏腑的精气失去先天肾精的充养,而会出现各个脏腑的功能异常。所以对于频繁失精的患者,最重要的一个治疗方法是填补肾精固护肾气,用药比如五子衍宗丸、左归丸、右归丸等。
五子衍宗丸是种子类的药物,大多数有填补肾精固肾气的作用,和左归丸填补肾精的同时,偏于滋养肾阴,和右归丸补肾精的同时,偏于温肾阳。我在临床上对于阴虚或阳虚表现不典型的,多兼有肾阴阳亏虚,肾精不足的患者,我使用上述几个方子加减化裁治疗。
中医治疗肾气,肾有气力了“吃饱了”,才有心思干活
穴位养生堂
5小时前 · 菏泽市立医院中医二科理疗师 优质健康领域创作者
中医讲的水液代谢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肺、脾、肾等多个器官均参与了这个工程,但其中肾的作用是最为重要的。水液在人体的循环过程中,既要将水中之“清”输布全身,营养周身脏腑及四肢百骸,又要将水中之“浊”排出体外,否则这些代谢废物不断蓄积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肾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正是贯穿于这个过程的始终。肾脏的过滤净化作用犹如自然界中的森林,维护着生态平衡,维护着我们的生命。
《素问·经脉别论》中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明论,这段话完整的阐述了水液被人体摄入后,经过多个器官的通力合作,周而复始的循环于周身,这样摄入的水液才能成为真正被人体所用的津液,否则便会停聚为饮、泛滥全身出现全身或某一部位的水肿,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肾的气化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肾是水精四布的原动力。
肾主水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升清降浊、司开阖、调节其他器官水液代谢功能。
一是肾主升清降浊。在自然界存在这样的普遍规律,质轻者上升、质沉者下降,体液也不例外。食物经过脾胃消化吸收后,将精微部分转输至肺,肺朝百脉,通过宣散的作用将清者布散全身,浊者下归于肾,到达肾的浊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再分清浊,浊中之清可重新上升于肺布散全身,浊中之浊注于膀胱为尿。
二是司开阖。开是指水分能够从此通过,阖是指水分不因开而完全丢失。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贮藏排泄尿液与肾的气化作用也是密不可分的。肾气的开合,控制着肾中尿液下注膀胱,并且使膀胱将贮藏到一定量的尿液排出体外。
三是调节其他器官水液代谢功能。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无论是胃的摄入、脾的运化转输、肺的宣散肃降等,这些脏腑的参与必须在各自阴阳协调的前提下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而肾之阴阳正是各脏腑阴阳之根本,故各脏腑在肾阴肾阳的资助促进下调节着人体的水液代谢。
若肾出现病变,人体内水液代谢平衡会被打破,出现一系列病理状态。如肾气不足,气化功能势必会受到影响,开阖失司,会出现尿少、无尿等尿量异常,水液上聚于皮肤而导致水肿。肾阳亏虚,蒸腾气化无力,体液中大量有用成分不能有效重新摄纳而随尿液排出体外,会出现小便量多、清长等现象。一些老年患者夜尿多,西医治疗一般是说前列腺不好等,中医治疗则为补肾气,肾有气力了就能正常工作了,肾“吃饱了”才有心思干活不是?那么排尿也有人来管理了。
肾藏志——肾气足则志向远大
中医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和五脏是相关的,其中志藏于肾中。与思维活动相关的神志活动就是忐。我们可以将肾藏志中的志理解为记忆力,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志向。
中医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和五脏是相关的,其中志藏于肾中。与思维活动相关的神志活动就是忐。我们可以将肾藏志中的志理解为记忆力,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志向。可以说一个人的记忆力好不好,与肾“主骨牛髓通于脑”的功能是相关的。如果肾虚精亏、骨髓空虚而致脑髓空虚不能营养脑的话,人的记忆力就会很差,这也是为什么人年纪人总是记不住东西的原因。
从中医角度看,人有没有志向实际上是取决于肾气是否充足。什么人才会有志向呢?个头脑比较清晰、聪明的人才会有志向,并且志向才会高远凸有很多人之所以胸无大志,是因为他整天没有精神,记忆力不好,是肾气不足造成的。
冬季以养肾为本
1、肾主藏——肾是储存生命基本物质的“仓库”
中医认为先天赋予生命的基本物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人如果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话,活到一百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按照正常的生活规律去生活。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消耗我们体内的生命基本物质。因为我们的生命物质要不断被消耗,因此要不断进行补充。补充进来的物质需要藏起来,以维持我们生命活动的需要。物质最终藏在什么地方呢?就藏在肾之中。所藏的物质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最重要就是精气。包括先天之精,也包括后天之精。
肾藏精和季节也是相关联的。冬天之后,生命的迹象都是收藏的。比如很多动物藏到地下进行冬眠;很多植物春天、夏天生长得很旺盛,生命是向外的,而到了冬天地上部分都会枯萎,这实际上就是收藏的表现。所有自然界的生命物质到了冬天的时候都会收藏起来,藏得越好,精气越充足,来年生命力也就越旺盛。如果在冬天的时候精没有藏好的话,那么到了第二年春天的时候就容易生病。
肾可以说是储存人体基本生命物质的仓库,这个仓库建得越大、功能越完备,储存的能力就越强,在人体需要时可以提供的物质就越多,人体自然就越有保障。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大家都能想明白。所以,从储存生命基本物质的角度看,养生应该养好肾。
2、肾主性与生殖——肾好,性功能就好,生殖能力就强
肾和性功能以及生殖之间的关系,估计中国人都知道。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主观印象:一说到某人肾虚,很快就联想到他是不是性功能不好,或者生殖能力有问题,甚至很多人把肾虚与性功能障碍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人们对肾虚的一个认识误区。虽然肾功能不等于性功能或者生殖功能,但肾主性和生殖这一功能的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肾和性与生殖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人体的生命过程是随着肾气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从生命形成到降生、成长、衰老,直到死亡,这个过程与肾气的盛衰变化有密切关系。人生下来之后,生命体刚刚形成,生命力是很弱的,随着肾气的充盛,生命力得以增强。人的生命力增强,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性发育的逐渐成熟。所以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这表明性功能是由于肾气充盛才成熟的,相应的,人的肾气衰微,性功能自然不好。
现在很多人患有性功能和生殖方面的病症,如男子的阳痿、早泄、遗精、不育等问题;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肾虚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关注肾的健康。
3、肾主骨——骨骼的生长与强壮靠肾精滋养
人体骨骼的生长与家里无土栽培的花草有点儿像:你看,一个花盆,里面放几个小石块,把花草放进去,然后浇上营养液,花草就可以正常生长了,骨骼也是一样,它的生长和强壮也需要“营养液”的滋养,这个“营养液”就是骨髓。
骨骼的营养来源于骨髓,而骨髓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所以肾精充足,骨髓才会充足,骨骼的营养才会充足,骨骼才会强壮。所谓肾主骨,原理大致就是这样。与骨骼相关的健康问题多与肾虚有关,比如骨质疏松、骨痛、粉碎性骨折这些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为什么?不就是老年人肾气衰弱,身体里的“营养液”不够充足,难以给骨骼提供足够的营养吗?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种说法叫“齿为骨之余”。我们的牙齿是外在的骨头。牙齿的好坏反映了骨骼的好坏,也反映了肾气的盛衰。如果肾气虚了,牙齿就会出现松动、脱落的问题。老年人牙齿容易脱落,就是肾气虚弱的表现
4、肾主水——肾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总开关”
人每天都会喝很多水,水喝到肚子里后,首先要输送到各个器官供人体使用,使用不了的经代谢系统排出体外,这就是人体水液代谢的大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肾就是个“总开关”,它对水的控制大约有这么几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就是对水进行气化。水喝进去之后通过肾阳的温化、蒸化,连同其他各个脏腑的参与,将水输布到全身的各个部分供人体利用。第二个过程就是对水的排泄。水被利用后需要排出去,当然水不能全部排出去,这就涉及了肾固摄的功能——需要把水排出体外的时候,肾这个“总开关”就会打开,比如排尿、排汗等;需要把水留在体内的时候,肾这个“总开关”就会关上,比如憋尿的时候。
一旦肾这个“总开关”出现问题,该打开的时候打不开,身体里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谢到体外,多余的水留存在体内,人就会出现水肿等问题;相反,该关上的时候关不上,人体不能固摄水液,人就会出现遗尿、尿失禁等问题。所以,生活中很多与水液代谢相关的问题,如水肿、排尿问题,都与肾密切相关。
5、肾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不能没有肾的参与
人活一口气,指的是呼吸之气。呼吸之气对人体是十分重要的,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体现。人的呼吸之气虽然是由肺所主的,但呼吸的过程离不开肾的参与。
在呼吸的过程中,肺是主呼气的,肾是主纳气的。也就是呼气是肺的功能,吸气是肾的功能。有一些唱歌的人,经常练气,使得声音从丹田发出,以保证声音饱满,实际上练的就是肾主纳气的功能。
气虽然是由肺吸进来的,但是呼吸的深度却和肾纳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和肾主藏的功能有关系。肾主藏的功能比较强,气就能被藏住,若是肾主藏的功能出现问题了,气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被藏到肾之中。在临床上有一些病人只有出气没有进气,还有一些气喘患者喘得比较厉害,这都表明他们肾主纳气的功能出现问题了,治疗上应补肾、纳气、平喘。
这里也要提醒一下大家,如果患上呼吸系统的毛病,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应该换个角度考虑,是不是肾虚了?可以找中医为你诊治一下。
6、肾生髓通于脑——养肾是健脑益智的基石
《黄帝内经》上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因为肾是藏精的,精是生髓的,因此肾功能的好坏也会影响到脑的功能。髓可分为骨髓、脊髓、脑髓三部分。骨髓藏于全身的骨骼之中,起到营养骨头的作用。脊髓和脑髓是相通的,骨髓汇聚到脊髓,最终又汇入到脑髓之中,所以中医将脑称为“髓海”。 骨髓、脊髓、脑髓是人体的精华,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所以脑的营养是来源于肾精的。
有的人原来记忆力很好,可是现在记忆力却是日渐减退;还有的人注意力不集中,总是感觉到疲劳,这实际上是肾虚了。肾虚了,肾精不足,脑髓也就不足,所以才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智力活动下降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再向前发展的话,会导致痴呆。为什么老年人患痴呆的比较多呢,就是因为老人肾气虚,“主骨生髓通脑”的功能弱了,脑髓不够,脑也就得不到足够的滋养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肾和人的智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若想记忆力好、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话,养好肾很关键。
7、肾藏志——肾气足则志向远大
中医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和五脏是相关的,其中志藏于肾中。与思维活动相关的神志活动就是志。我们可以将肾藏志中的志理解为记忆力,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志向。
可以说一个人的记忆力好不好,与肾“主骨生髓通于脑”的功能是相关的。如果肾虚精亏、骨髓空虚而致脑髓空虚不能营养脑的话,人的记忆力就会很差,这也是为什么人年纪大总是记不住东西的原因。
下面再来说说志向。从中医角度看,人有没有志向实际上是取决于肾气是否充足。什么人才会有志向呢?一个头脑比较清晰、聪明的人才会有志向,并且志向才会高远。有很多人之所以胸无大志,是因为他整天没有精神,记忆力不好,是肾气不足造成的。
8、肾其华在发——肾知道头发乌黑浓密的秘密
中医里面有“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的说法。
头发是靠肾精和血液来滋养的,可以说头发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肾精充不充足、血液充不充足。根据中医理论,肾精和血液是可以相互化生的,所以中医里面有“精血互生”的说法。
如果经常掉头发,头发的色泽不好的话,就说明是肾精亏虚了,需要从补肾精入手来解决头发的问题。
当然,如果你想拥有一头乌黑浓密的好头发,应该注重对肾的养护。
9、肾开窍于耳——肾精是耳朵的“助听器”
中医认为人的五官九窍与脏腑是相关的,比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我们听力的好坏和肾有着密切的关系。
耳窍需要肾精的滋养,如果肾精不足,耳窍得不到充分滋养,听力就会下降,甚至出现耳聋。
老年人为什么会听力下降而出现耳聋的症状呢?就是因为肾气虚了,耳窍得不到营养。
另外,治疗老年性听力下降、耳聋,也需要从补肾着手。
10、肾开窍于二阴——肾是二便的“大管家”
二阴指的是前阴和后阴。
先来说说肾开窍于前阴。前阴指的是生殖和泌尿器官。因为肾主生长发育,主生殖,所以肾与前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阳痿、早泄、滑精这些与前阴(生殖)有关的问题实际上都是肾的问题。
再来看看肾主后阴。大便的问题有时候也是与肾相关的。比如在临床上有很多老年人会出现大便秘结的问题,此病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大肠的问题,也不是胃火的问题,而是肾虚推动力不足所导致的。所以有些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需要从补肾入手。有一味中药叫肉苁蓉,可以用来补肾通便,对老年人大便秘结有较好的治疗功效。
临床上还能见到一种经常五更泻的病人,也就是五更天的时候病人就会上厕所,还有全身怕冷的症状,这也是典型的肾虚的问题,治疗也应该从补肾入手。
要做大事的男人先保养好肾精
肾藏精,不仅仅藏有精气,更藏有一种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尽管安于平庸能够获得更多内心的平和和宁静,但是缺乏飞蛾扑火般的欲望和胆量,一辈子就注定平庸无奇。
人的精神意识活动虽由心所主,但分属五脏。《素问*宣明五气》中说“肾藏志”。“志”,有意志、毅力、决心之意,是人的精神、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肾藏精,精为神之宅,志属五神之一,所以“志”藏于肾精中,并受它的涵养。
肾气疏通正常,人的行为意志力就会变得坚定;反之,如果肾脏功能不平衡,肾气就会紊乱,这时候决断的意志力就会缺乏。你看周围的人,老年人肾精不足,志向就不会高远;年轻人肾精十足,志向则高远。所以说,一个人要做成大事一定要保住自己的肾精。
我们说过保肾精就一定要节制性欲。经常纵欲泄肾气的人,肾水不足,火就会比较亢旺,心为火之脏,因而心神不能宁定。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心神不宁,做什么事情都感觉不能持久,心中毛毛躁躁,好像长草一样,这种状态怎能做好事业?
那些肾气充足的人,善于节制性欲,精力特别旺盛,体力充沛,头脑清晰,志向高远,做事情效率高而有条理,行动力强!一个大企业家曾经说过,任何事业“拼到后来其实是在拼体力”。清华大学校园里曾流行这样一句话,就是“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拼的是体力”!可以说,肾气充足的人,志向高远,体力充沛,事业就非常容易成功!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全世界公认的高智商族群,无论在商业还是在高科技领域,都有着出类拔萃的成就,这与犹太民族有着高度的处女情结不无关系。犹太人对于男女色欲的禁忌是非常严格的,这种民族性格造就了犹太人的良性遗传。心神清净就会肾气充足,"肾气足,不仅志向高远,而且智力超群,自然在各个领域就会取得超群的成就。
"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吓;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与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肾气不足的人自然缺乏大志,缺乏大志的人做什么事
都会害怕,越害怕越做不成事业。
《灵枢*本神》中说:“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其意是说,盛怒不止就会伤害人的“志”,志伤就会忘掉以前说过的话。因此,养肾还要注意不要发怒,发怒可能会使记忆力降低,特别是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中青年朋友更要注意。
其实每个男人的内心深处都藏有大志,但现实中成功的却寥寥无几,更多的人是壮志未酬,郁郁寡欢,实不可取。但男人如果胸无大志,得过且过,那的确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肾藏精,不仅仅藏有精气,更藏有一种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尽管安于平庸能够获得更多内心的平和和宁静,但是缺乏飞蛾扑火般的欲望和胆量,一辈子就注定平庸无奇。我想,这样的生活永远不是男人想要的生活吧!想活到100岁 先认识你的肾
保健酒养生贴士:中医认为先天赋予生命的基本物质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按照《黄帝内经》的观点,人如果正常工作和生活的话,活到一百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这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按照正常的生活规律去生活。
1、肾是储存生命的“仓库”
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消耗我们体内的生命基本物质,因此要不断进行补充。补充进来的物质最终藏在什么地方呢?就藏在肾之中。
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精气。俗话说,“春生冬藏”就是这个意思,藏得越好,精气越充足,来年生命力也就越旺盛。肾这个“仓库”储存能力越强,自然就越有保障。所以,养生应该养好肾。
2、肾好,性功能就好,生殖能力就强
很多人把肾虚与性功能障碍简单地等同起来,这肯定是肾虚认识的误区,但肾主性和生殖这一功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生命过程是随着肾气的变化而变化的。人从生命形成到降生、成长、衰老,直到死亡,都与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男子的阳痿、早泄、遗精、不育,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等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肾虚了。
3、骨骼要靠肾精滋养
肾精充足,骨髓才会充足,骨骼的营养才会充足,骨骼才会强壮。所谓肾主骨,原理大致就是这样。与骨骼相关的健康问题多与肾虚有关,比如骨质疏松、骨痛、粉碎性骨折这些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原因就是老年人肾气衰弱。
《黄帝内经》中还有一种说法叫“齿为骨之余”。牙齿的好坏反映了骨骼的好坏,也反映了肾气的盛衰。如果肾气虚了,牙齿就会出现松动、脱落的问题。老年人牙齿容易脱落,就是肾气虚弱的表现。
4、肾是水份代谢“总开关”
水喝进体内之后,通过肾阳的温化、蒸化,输送到全身各部分。水被利用后需要排出去时,肾这个“总开关”就会打开,比如排尿、排汗等;需要把水留在体内的时候,肾这个“总开关”就会关上,一旦肾出现问题,打不开或关不上,就会出现水肿或遗尿、尿失禁等问题。
5、呼吸运动不能没有肾参与
呼气是肺的功能,吸气是肾的功能。而且气虽是由肺吸进,但是呼吸的深度却和肾纳气的功能密切相关,同时也和肾主藏的功能有关系。肾主藏的功能比较强,气就能被藏住。临床上一些气喘患者喘得比较厉害,表明肾主纳气的功能出问题了,治疗上应补肾、纳气、平喘。呼吸系统的毛病久治不愈,也应该考虑是不是肾虚?
6、养肾是健脑益智的基石
《黄帝内经》上说“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骨髓汇聚到脊髓,最终又汇入到脑髓之中,所以中医将脑称为“髓海”。 骨髓、脊髓、脑髓是人体的精华,是由肾精所化生的。所以脑的营养是来源于肾精的。因此,肾虚会引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劳。这种情况如果再向前发展的话,会导致痴呆。
7、肾气足则志向远大
我们可以将肾藏志中的志理解为记忆力,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志向。一个头脑比较清晰、聪明的人才会志向高远。如果肾气不足,整天没有精神,状态自然不好。
8、肾好头发才好
“发为血之余”,头发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肾精充不充足、血液充不充足。中医里面有“精血互生”的说法。如果经常掉头发,头发的色泽不好的话,就说明是肾精亏虚了,需要从补肾精入手来解决头发的问题。
9、肾精是耳朵的“助听器”
很多老年人听力下降乃至耳聋,其实就是肾气虚了。耳窍需要肾精的滋养,如果肾精不足,听力就会下降,甚至出现耳聋。所以,老年性听力下降、耳聋常常需要从补肾着手。
10、肾是二便的“大管家”
肾主主生殖,所以阳痿、早泄、滑精这些问题都是肾引起的。大便的问题有时候也是与肾相关的,如老年人出现大便秘结,就可能是肾虚推动力不足。所以有些老年人疾病的治疗,需要从补肾入手,对老年人大便秘结有较好的作用。
养生宝典--------冬之篇
冬季(阴历的10.11.12月),这时是天地之气闭藏,水结成了冰,地裂开了缝,冬季在五行中属水,肾在四季中与冬季相应,在五味中属咸味。冬季肾气最为旺盛,水旺则必克火(心脏),对心脏不利,因此要早睡晚起,以待日光,俗话讲:天藏我藏,也就是说太阳没有出来的时候,人一定不能起早出来运动,有害身体健康,人一定要顺应自然。尽可能离开寒冷潮湿的地方,否则,会使肾脏受到损害。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他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液,肾主骨,生髓,通脑,开窍于耳,司二便,其华在发,其色为黑,其情志为恐。(为什么人被吓着了,容易尿裤子,就是这个原因)
肾气足,精力足,性幸福。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人体的发育和生殖。
肾精属阴,又称“肾阴”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为人体阴液之根;肾脏的阳气,又称“肾阳”对人体各脏腑起着温煦和生化的作用,为人体阳气之根。男人以壮阳我主,女人以滋阴为主。
人的生殖能力和生长发育过程,主要是由肾阳和肾阴所决定的。人从幼年开始,由于肾的精气逐渐充盛,所以就有更换乳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盈,男子就能产生精子,女性就开始按期排卵,出现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而消失,形体也逐渐衰老。这就反映了肾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方面的作用。因此,肾虚会严重影响生殖系统或泌尿系统的机能而出现性冷淡,性亢进,性生活不和谐,女性阴道津液分泌减少的情况和女性各种炎症的发生。
肾为先天之本,小手指没有过三关的为先天肾虚。因为人在母体内是用肾来呼吸的,肾是最早开始工作的。女孩子从7岁至15岁为最初的生理变化,15岁至17岁是开始生理变化,月经的来潮,也就是说,成熟的开始,就是衰老的开始,成熟早,衰老快。21岁开始母体给你的禀赋已经就没有了,先天禀赋不足的人,(生下来就是残次品)初生就该养生,先天不足后天补。什么时候开始养生?最晚不能超过21岁。因为人发育的顶点,就是衰老的起点。
肾气足,腿不肿,体不胖。“肺主上水,肾主下水”,下降于肾的水液,又分清浊,通过肾中阳气的作用,使清气上升于肺而布散全身,浊者则输于膀胱而排出体外,如此循环,便维持了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所以说:上身胖的人为肺气不足;下肢肥胖的人为肾气不足;中央胖的人为脾气不足。
肾气足,腿不痛,腰不弯,牙齿好,骨健壮记忆强。
肾的另一大主要功能是主骨,生髓,通脑,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的一个方面。肾藏精,精生髓,髓藏于骨中,滋养骨骼。因此,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的滋养而坚固有力,不能营养骨骼,则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全或生成各种骨骼的疾病,如:颈椎,腰椎,关节等。
“齿为骨之余”,牙齿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所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肾精不足,则牙齿松动,脱落,所以,要想骨骼健康,需从补肾开始着手。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脑为髓聚而成。所以有“脑为髓之海”之说。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意识活动,而脑髓有赖于肾精的不断生化,通过肾精的传递,使下丘脑正常的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生长激素,孕激素等。所以人的内分泌,精神活动,记忆力,注意力,睡眠等,也是与肾的功能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腰酸,牙齿酸痛,磨牙,注意力不集中都是肾的问题。
肾气足,耳不聋,眼不花。如:耳鸣,耳痒,耳聋,耳朵容易冻伤都是肾的问题。
肾气足,尿不频,便正常,无炎症。
肾表现的颜色为黑,面色发黑的人是肾功能衰竭;关节发出声响的人,肾功能不够强健,哈欠多的人是肾虚。
肾表现为液体叫唾,因此不要养成唾口水的坏习惯;但不由自主唾唾液者,则是肾阳虚的表现。
中医讲:以形补形,以色补色。黑色的食物是补我们的肾脏最好的食物。
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开的时间是:15点至17点。(仔细的讲,膀胱经就是我们所说的肾阴经)肾经开的时间是:17点至19点。
人体内脏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 脏腑
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方面的知识,是认识疾病的基础。 因为只有了解了正常人体构造和功能作用,才能探明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这方面中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首先通过解剖途径获取了第一手资料。两千多年前,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史尸体解剖的记载。当时,不仅对于人体外部作了细密的观察,而且通过解剖技术对人体内部器官也有了很多研究;甚而对某些器官的形状、大小、容量、构造等都有较为精确的描述,特别是对于人体消化道的观察很是详尽;发现了心、肺、脾、肝、肾、膀胱、胆、脑、骨髓和女子胞(子宫)等器官和组织,并了解到它们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与外部器官的关联。后来在实践过程中又不断补充,得以逐步完善。由于长期的封建思想的束缚,尽管我国解剖学的知识渊很早,但解剖学却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
中医学认识人体的另一途径,即在肉眼直观的解剖知识基础上,长期以来在广泛的临床实践中,观察人体在不同环境下的反应,芬析比较人体正常生理国功能和反常的病理变化,逐步掌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建立起中医独特的生理病理理论__脏腑经络学说。因此,在论述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时,往往包含有解剖、生理、病理三方面的内容,作为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不可分割的部分。
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阒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第一节脏腑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 这是说,内脏虽存在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于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包含有人体内脏的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内容,在临床辨证与治疗中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仪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器(指能充养脏腑, 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大多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共同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脏”,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脏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外,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它们虽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 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 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一、五脏
(一)心(附心包)
1、主血脉 主,有主宰、主管的意思。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主血脉, 是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以营养全身的功能。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诸血者, 皆属于心。”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在心脏,这是心气作用的体现。而心行使这部分功能又要依靠心血的供养,两者密切相关,互相依存。如果心血衰少,血脉空虚,就会影响到心主血脉的功能。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血运正常,则脉搏匀称,和缓有力,面色红润光泽。
由于面部的血脉较为丰富,所以面部色泽变化可以部分地反映心脏机能正常与否;同时,心功能强弱直接影响到血液的运行,因而可在脉搏上表现出来。如心气不足,心血亏虚,则面色苍白无华,脉搏细弱无力,心气虚衰,血行不畅,导致心血痹阻,可见面色暗灰或青紫,脉搏节律不整等。
2、主神明 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五脏,但主要归属于心, 认为心对神明起主宰作用,心的这一功能正常,就表现为神识清晰,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如果心有病变, 就可出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时可有痴呆、谵妄、神志不清、昏迷等“心神失常”的症状。
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精神活动能调节和影响血液循环,因此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当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时,常可导致心神的病变;心主神明的功能异常时,亦可导致血脉的病变。
正因为心主血脉,向全身供给所需之血液,以维持正常机能, 同时又主神明, 为精神思维活动之中枢,所以心在内脏中居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能协调整个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而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之称(《灵枢.邪客》)。若心的功能失常, 其他脏腑机能活动也会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3、开窍于舌 开窍, 是指内脏与体表五官九窍的特定联系。 心与舌在经络上有脉络相通,心的气血上荣于舌,以维持主司味觉和表达语言等生理功能。所以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舌上反映出来。正常人的舌质淡红润泽,舌体柔软灵活,味觉灵敏,语言流利。如果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心火上炎,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痹阻,舌质紫暗。心的严重病变,如热邪扰心或痰迷心窍,影响心神,可出现舌强、语謇等。
附心包
心包又称心包络,在解剖方面是指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包膜, 属心的外围组织, 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外来病邪侵袭于心,心包首当其冲,以防止直接侵犯到心脏,发生生命危险。因此,临床上把高热引起的神昏、谵语等症状,称为“邪入心包”实际上这是属于心的病变,两者的辨证基本是一致的。
(二)肝
1、主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所需要的血量, 是随其不同的生理情况而改变着的。人在休息和睡眠时,机体的血液需要量减少,多余血液即归藏于肝;人体活动时血液需要量增加,肝脏即调节供给之。所以唐代王冰说:“肝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素问.五藏生成篇》“故人卧血归于肝”的注释)由于肝脏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作用,故机体各部分的生理活动,都与肝有密切关系。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的藏血量不足而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肢麻、筋挛、妇女月经量少或经闭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如咯血、呕血、月经过多等症。
2、主疏泄 疏泄有疏通、舒畅的意思。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有舒展、升发的生理特性,关系着全身气机的调节。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机调畅,则精神舒畅;而人的精神情志舒畅,又有助于肝的疏泄功能的发挥,使气血流通。若肝失疏泄,就易引起情志等方面异常,属于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可见情志不舒、心情抑郁、两胁胀痛等症; 属于肝气偏亢、升泄太过的, 称之为“肝阳”“肝火”,可见性情急燥易怒、面目发红、头晕耳鸣等症。这是肝脏功能对精神情志活动影响的一面。 另一方面, 外界的精神刺激,尤其是持久过度郁怒,又易导致肝的疏泄失司,而出现肝气郁结、气机不调等病理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的说法。
关于协助消化方面; 消化职能主要由脾胃来担当, 但肝的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可以调畅气机,推动脾胃之气的升降,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此,肝主疏泄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果肝气郁结,失于正常疏泄,除见两胁胀痛外,可出现嗳气呃逆、脘腹胀痛、大便失调、食欲不振等消化失常症状, 称之为“肝脾(胃)不调”。 若影响到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还可见口苦、恶心呕吐、黄疸等症。
此外, 妇女月经的正常与,与肝疏泄功能个关系也很密切。肝气条达, 则月经通调,周期、经量正常。如肝失疏泄,气机郁结,可发生月经不调,见经行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少,乳房、小腹胀痛,胸闷胁痛等症。
肝藏血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只有肝气的调畅,才能使肝脏很好地调节血量:否则,肝失疏泄,往往会影响到肝的藏血,导致一系列病理现象。另一方面,肝藏血充足,能使肝气有制而不致过亢,从而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
3、主筋 筋即筋膜,附着骨而聚于关节,是一种联结关节、肌肉的组织。由于筋和肌肉的收缩和驰张,使关节运动自如。肝主筋,是说全身的筋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筋得其养,则运动有力而灵活。如果肝的阴血不足,筋失濡养,就会出现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关节运动不利等症。若发生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肢体强直等症,则称为“肝风”。此外,指(趾)甲为筋的延伸,其营养来源与筋相同,故称“爪为筋之余”。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4、开窍于目 眼为视觉器官,肝的经脉和它相联系。 目之所以产生视觉功能,是来源于肝经气血的濡养,因此它直接反映肝的功能状况。若肝的阴血不足,就会产生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可见目赤肿痛;肝风内动,可见目睛上吊、目斜视等。
(三)脾
1、主运化 运化,是消化和运输的意思。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饮食物由胃受纳腐熟后,经脾进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水谷精微,再向上转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而布散全身,以营养周身各组织器官。脾在运化水谷精微的同时,将机体所需之水液,上输于肺,敷布全身,以滋养需濡润各组织器官,并把代谢后多余水液,在肺和肾的协同作用下,下输膀胱而排出体外,以保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的运化功能不良,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泄泻以及营养不良等症;当影响到水液的吸收和输布时,又可产生痰饮、水肿等水湿潴瘤在疾患。反之,湿邪盛又可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脾恶湿。”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方面的作用,都是通过上输于肺来完成,所谓“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就是对脾的这种生理功能特点的概括。如果脾气不升,甚或下陷,则可引起久泄脱肛、内脏下垂等病证。
2、主统血 统 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使其循行常道,而不致逸出脉外的功能。这是脾气作用的一个方面。因此,脾气旺盛,则血有所统制而能正常运行;若脾气虚而不能统血,则血离脉道而出现出血的证候。因脾气是主升的,脾气不足以致气虚下陷而不能摄血,故以下部出血为多,如长期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这叫做“脾不统血”或“气不摄血”。
3、主肌肉 肌肉的营养来源于脾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 因此,凡脾气健旺,运化功能正常,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壮实,四肢活动有力:反之,脾病营养不足,肌肉就消瘦、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由于人体的主要运动是四肢的活动,而四肢的活动, 除与筋、骨关联外, 主要依靠肌肉的伸缩运动,所以又有“脾主四肢”的说法。
4、开窍于口 脾开窍于口, 主要体现在食欲和口味等方面,反映了脾的功能状况。脾主运化,脾运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脾失健运, 则食欲不振,口味异常,常有口淡、口腻、口甜等异常感觉。此外,唇为脾的外候,口唇色泽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脾功能强弱的情况。
(四)肺
1、主气,司宣肃 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 其活动形式可概括为宣发和肃降两个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是说肺主气的功能。 对于全身的气机有主帅作用。 肺接受从脾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后,和肺吸入的清气结合,再经肺气的宣发作用而充养全身,以维持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故肺起到了主持一身之气的作用。所以《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
肺主呼吸之气,是说肺行使呼吸功能,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调节气的升降出入,以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肺的这一功能,是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的体现。
肺的宣发与肃降,是肺的气机升降运动的两个方面,也即肺主气的生理活动形式。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肺的宣发功能正常,肺气有宣有肃,宣降结合,使气体正常出入,气道通畅,呼吸调匀。如果肺功能障碍,宣降失常,就会引起“肺气不宣”、“肺失肃降”的病理变化,出现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若肺气不足,则可出现呼吸无力、气短、语声低怯、体倦乏力等气虚不足的症状。
2、通调水道 通,即疏通;乃调节之意。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亦起一定调节作用, 称之为“通调水道”。此与肺气的宣肃作用联结在一起的。由于肺气的宣散,使水液敷布到全身,特别是到皮肤,从汗孔排泄;通过肺气的肃降,使水液下输到肾转化为尿经膀胱而排出。如果肺失通调,就可导致水液潴瘤体内,发生水肿、尿少等证候。
3、主皮毛 皮肤(包括汗腺、毫毛等附属器)统称皮毛, 为一身之表,具有防卸保护和调节体温暖肌肤,润泽皮毛,调节汗孔开合。如果肺气虚弱,不能很好地宣散来卫气,输津于皮毛,可出现皮毛憔悴、多汗、易于感冒等病证。
4、开窍于鼻 鼻是肺脏呼吸气出入的通道,故称鼻为肺之窍。 鼻的嗅觉和通气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正常情况下,肺气通利,则鼻道通畅,嗅觉正常。正由于鼻内联于肺,所以鼻成为邪气侵犯肺脏的道路,因而外邪袭肺,多自口鼻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嗅觉减退;肺热壅盛时还可见鼻翼煽动等症。
(五)肾(附命门)
1、藏精 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 其来源有二: 一是与生俱来,禀受于父母的, 为“先天之精”;一是饮食营养物质所化生,为“后天之精”,具滋养全身器官组织的作用。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出生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准备了物质基础;即生之后,先天之精赖后天之精的充养和培育,才能不断发挥其作用。二者结合,贮藏于肾,供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需要。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人从幼年开始,肾中精气逐渐成长,有齿更、发长等生理变化;发育到青春期,肾的精气开始旺盛,因而女子有月经来潮,男子有精液排泄,性机能趋向成熟;以后随着肾中精气充盛,身体发育健全,生殖能力加强。但在进入老年以后,肾的精气逐渐衰少,性机能就随之减退,以至消失,形体也渐衰老。所以,肾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促进性机能成熟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不足,就会影响到机体的生长发育,在小儿表现为生长迟缓、智力不全,成人则为早衰和生殖功能的障碍等。
肾的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的物质基础。 肾阴是人体液的根本,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因此肾阴又叫“元阴”、“真阴”;肾阳又叫“元阳”、“真阳”。肾阴和肾阳对全身组织器官起到滋润、温养的作用。肾阴与肾阳之间被此制约,互为依存,维持阴阳的相对平衡,对于全身阴阳的平衡协调重要作用。所以中医很重视肾的生理作用,称之为“先天之本”。肾阴与肾阳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即可引起肾阴或肾阳虚衰的病理变化,前者是以阴虚而生热象,后者是以阳虚而生寒象为其特点。肾阴与肾阳在病变过程中也常互相影响,阴损及阳,阳损及阴,从而形成肾之阴阳两虚的证候。
2、主水 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 对于调节和控制体内水液的输布以及废液的排泄起重要作用,故称肾为水脏。正常情况下,水液经过肾脏,其中清者存留于体内,浊者成为尿液,向下输入膀胱排出体外。其整个过程,叫做“气化”(指一系列的生化代谢过程)。上述作用是肾阳、肾气蒸腾气化的结果,对于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肾阳不足,气化失常,就会引起水液代谢失却平衡协调,可发生水肿、小便不利等症;若肾气虚弱,气不化水,可发生小便清长、尿量增多的病证。
3、主骨、生髓、通脑 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 脊髓上通于脑,以充脑髓; 所以有“肾生骨髓”、“肾主骨”之说。 因而肾精不足,则骨髓脑髓充满,人就精力充沛,耳聪目明,骨骼坚实,动作灵巧。如果肾精不足,则脑髓不充,骨髓空虚,可出现脑转耳鸣、健忘失聪、骨弱无力,小儿囟门迟闭、智力发育不全等症。另外,还有“齿为骨之余”的说法,意即牙齿松动、早期脱落,主要是肾中精气不足之故。头发的荣枯,也与肾脏的精气盛衰有关。
4、主纳气 肾主纳气,是指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呼吸虽为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而为一身之用。所以,正常的呼吸是由肺肾之间配合协调的结果。肾气充足,摄纳正常,则呼吸深长、调匀;肾气不足,摄纳无权,就会出现呼吸表浅,动辄气喘等症,这叫做“肾不纳气”。
5、开窍于耳 肾的精气上通耳窍,耳的听觉与肾脏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肾精气充沛, 则听觉灵敏;如果肾的精气不足,常引起耳鸣、听力减退等。故临床上一般属于虚证的耳鸣、耳聋常责之于肾。
6、司二便 尿液的形成是肾脏气化作用的结果,其贮藏和排泄虽与膀胱有关,但依靠肾来控制。此外,大便的调控也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因此,肾脏虚弱,气化失常时可出现尿频、遗尿、尿失禁或尿少、尿闭,以及大便虚闭或滑脱不禁等症。
附:命门
关于命门的部位和功能,历来颇多争论。 一般认为命门之中有火, 即命门之火,简称命火,实即肾阳。临床命门火衰与肾阳虚弱很难截然分开,而补命火药物就是补肾阳药物。因此,可以认为命门与肾阳基本相同而之所以称“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性而已。
二、六腑(附奇恒之腑)
(一)胆
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如果肝胆失于疏泄, 可引起胆汁分泌与排泄失常,影响脾胃的消化, 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呕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 甚至胆汁外溢肌肤引起黄疸等症 状。
(二)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也即胃接受、容纳通过口腔食管进入的饮食物,在胃内初步消化后,向下转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所以,未气下降为顺,这是胃的功能特性。如果胃病失于通降,饮食物及残渣不能下行,就会出现胃脘胀痛、大便秘结等症;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可引起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三)小肠
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 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也即小肠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和水液,残渣送入大肠。小肠的病变主要表现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浊不分”,而见大小便的异常,如肠鸣、腹痛、腹泻、尿少、小便不利等。不过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把它概括在脾主运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部分证候常为脾病表现。
(四)大肠
大肠的生理功能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由小肠消化吸收后的饮食残渣下移到大肠后,被进一步吸收其中剩余的水份,并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所以大肠的病变主要是转导失司,多为腹泻或便秘等大便异常的表现。
(五)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在肾的作用下,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料下注入膀胱,贮存到一定数量时排出体外。膀胱的这一生理过程也称之为“气化”。因此,如果膀胱气化不利,就会发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闭等;膀胱不能约束、控制小便时,又可出现尿频、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总称。对于三焦的认识,历来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脏腑的部分功能。
从三焦的部位和有关脏腑及其功能来说,上焦指横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两个脏器,概括了呼吸和输布养料的功能,中焦指横膈以下至脐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脏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脐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肾、膀胱等脏器,概括了分清泌浊、排泄小便的功能。
总的来说,上、中、下三焦的这些生理功能,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的代谢,这些作用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为总司人体的气化,并为水液运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现三焦所在有关脏腑的气化功能异常。
附:奇恒之腑
在五脏六腑之外有一类器官,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被称为“奇恒之腑”。 所谓“奇恒”,是说不同于一般,异于寻常之意。这些器官即不同于脏,亦不同于一般的腑。就形态结构言,多为中空,而与腑相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气,又与脏相类。如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它贮藏胆汁,不直接参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一般的脏腑不同,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胆、随、骨、脉等的生理功能面已有阐述,这里专门介绍脑、女子胞。
1、脑 中医学中脑处于从属地位。一般认为脑与脊髓相通,脑为精随汇聚之处,此称作“脑为随之海”(《灵枢.海论》)。 由于肾主藏精,精能生随,随又充养于脑,所以脑的功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如肾精不足,随海空虚,就会发生头晕、目眩、耳鸣、健忘等症。
2、女子胞 女子胞又名“胞宫”, 即子宫, 主要功能是月经和孕育胎儿。 这些作用又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肾藏精,主生殖,而冲、任二脉内系胞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当肾的精气旺盛,女子发育成熟后,冲、任二脉气血充盈,则月经正常来潮,具备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肾的精气虚弱,冲任亏损,就会出现月经不调、闭经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产等病证。由于月经的来潮、胎儿的孕育均与血液有关,故胞宫与心、肝、脾的关系也较密切。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体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以后也可以相互影响。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分析病理、确定诊断和治疗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一)脏与脏
1、心与肺 心与肺之间,主要是气和血的关系。 血的运行, 有赖于气的推动, 而气的输布也需要血来运载。心主血,肺主气,肺气旺盛,使心气作用得到很好发挥,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另外,肺气的输布也需要血作为载体, 贯注于心脉之中而运行全身, 故有“肺朝百脉”(《素问.经脉别论》)之说。心肺之间的密切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 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气不足或肺失宣肃, 均可影响心之行血,以致血运失常;心气不足、瘀阻心脉等引起的血行异常,也会影响肺气的宣肃,出现咳嗽、胸闷、气急等症。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心血的来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运行须赖脾气的统摄协助。因此,脾气旺盛,则使心血充盈, 心有所主,血在脉中正常循环。 若脾气虚弱, 血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两虚,出现心悸、眩晕、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响脾的运化。
3、心与肝 心与肝的关系, 主要体现在血液的运行和血量的调节方面。心血充足,则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气和顺,血行畅通,有助于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虚;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出现。 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与肝之间也有一定联系,例如:热盛动风而出现的神昏、抽搐,亦为肝病影响及心的例证。
4、心与肾 心与肾之间的关系常体现为“心肾相交”。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 肾属阴, 位居于下,其性属水。生理情况下,心的阳气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而肾的阴液上济于心,滋养心阴,使心火不致过亢。这样的阴阳相交、水火相济的关系,叫“水火即济”、“心肾相交”。若这种平衡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心悸、心烦、失眠等“心肾不交”的证候。
5、脾与肺 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肺所吸入的清气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是组成气的物质基础, 因此气的生成与脾肺的功能相关。脾气散津, 充盈于肺,使肺气得以旺盛;而肺气强壮,又可促进脾气的健运,脾肺气旺,对于完成水液代谢起要作用。 若脾气虚弱, 可导致肺气不足;肺气虚弱,也常引起脾气虚弱,造成“脾肺两虚”之证。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不健运,聚湿而为痰饮,可影响肺气的宣降,而见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
6、肝与肺 肝与肺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机的升降流通方面。 肝气升发, 肺气肃降,互相配合协调,是机体生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对于维持人体气机正常的升降运动有重要意义。 在病理方面,如果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时,就会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肝火犯肺”的证候。
7、肾与肺 肾与肺之间在水液代谢和完成整个呼吸运动方面,关系甚为密切。 肺通调水道,肾调节水液,两脏对于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起重要作用。当肺失宣肃,通调失司,或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时,均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 并互相影响,从而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尿少等证候。 在呼吸运动方面,肺的呼吸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肾的精气不足,或肺病久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
8、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气机的协调和血的运行两方面。肝气的正常疏泄,不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调畅气机,推动脾胃的升降之机,协助消化;而脾气强盛,气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舒畅条达。同时,肝藏血,脾统血,以维持血的正常运行。若肝失疏泄,常妨碍脾的运化,从而引起脾不调的病理表现; 脾虚化源不充,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肝失血养,可出现肝脾两虚之证。此外,脾失健运,湿热郁蒸,影响肝的疏泄之机,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
9、脾与肾 脾与肾之间,是先后天的重要关系。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故为“后天之本”, 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需要肾阳的温煦维系; 而肾为先天之本, 肾主藏精,肾脏精气也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充养。因此,脾肾之间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上两者也常互相相影响,如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久虚,多损及肾阳,最终均可形成脾肾阳虚之证。
10、肝与肾 肝与肾之间体现了“肝肾同源”的密切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 ,肝的阴血要依靠肾精的滋养,肝的功能始能维持正常;肾经也不断得到肝肾之间关系很是密切。在病理上,肾阴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反之,肝火炽盛或肝阳化火,可下动肾阴,形成肾阴不足。
此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两者相反相成主要表现在女子在女子的月经来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二)脏与腑
腑属阳,阳主表;脏属阴,阴主里。脏腑之间主要是阴阳表里相合的关系,即心、肝、脾、肺、肾分别与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来实现的。
1、心与小肠 心与小肠在经络上互相联系,即心的经脉属心而络小肠,小肠的经脉属小肠而络心。它们之间通过经络构成表里络属关系。表现在病理上,如心火旺而下移小肠时,除口舌生疮等心经的热象外,可有小便热赤、疼痛等小肠实热证候。
2、肺与大肠 肺与大肠也通过经络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情况下,肺气肃降,大肠行使转导功能也正常,粪便排出通畅;大肠转导作用正常,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所以肺气虚弱可引起排便艰涩; 肺气闭塞,失于清肃,亦可见大便闭结。反之,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影响肺气肃降,而见胸满、喘咳等症。
3、脾与胃 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形成表里关系。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胃气宜降,脾气宜升。胃气降,饮食水谷才能不断地受纳下行而继续消化;脾气升,水谷精微始得以上输以营养全身。 胃属阳,喜润恶燥,润则胃中阴液充足,受纳腐熟功能正常; 脾属阴,喜燥恶湿,燥则水湿,燥则水湿不停,脾气健运。 这样, 脾与胃阴阳相合,燥湿相济,升降协调,以维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在病理上,脾胃间亦相互影响,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妨碍胃的受纳和降,而见纳呆、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等症;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响脾的升清运化,而见腹胀、泄泻等症。
脾胃的消化功能是决定天营养状况的关键, 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所以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医学将脾胃的这种重要作用,概之为“胃气”。临床上无论诊断、治疗,以及判断预后都十分重视胃气的盛衰;在防病和养生方面,也很注重保养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4、肝与胆 肝与胆通过经脉的联系而构成表里关系。 胆附着肝叶间,所藏胆汁由肝分泌而来,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的功能失常,胆汁郁滞不通,也会殃及到肝,所以临床上往往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等。
5、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间通过经脉的联系表里。 膀胱贮藏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主要靠肾气的作用。由于肾气的开合,能控制着尿液下注膀胱贮存而不外流,当贮存到一
定量时就及时排出。同时,膀胱的排尿功能正常,也有利于肾对水液的调节。若肾气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开合失度,就会出现尿闭、尿少或尿多、小便失禁等症。
至于腑与腑之间,它们的生理功能虽各有异,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生化代谢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互相配合的。 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下移小肠进一步消化,通过泌别清浊,其清者为精微物质,以养全身,剩余的水液渗入膀胱为尿液而排泄;浊者为糟粕,下注于大肠,经转导变化为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在这过程中,胆腑排泄胆汁入肠中,以助消化;三焦则联系各部分的功能,总司气化,推动水谷的转化和津液的运行。六腑的主要功能特点是“转化物而不藏”(《素问.五藏别论》),综合其作用,如《灵枢、本藏》所说:“六腑者,所以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总之, 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统一体,内脏之间的联系, 是很广泛的,它们之间即有结构上的联络,更有功能上的联系。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运化,以为全身的营养来源;但皮的运化,除胃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气的疏泄,肺气的输布,心血的滋养,肾阳的温煦,胆亦参予其间。 所以,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人体生理活动的整体性,使得各种生理功能更为和谐协调,这对于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保持健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