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心脑血管】秘方
1.治脑震荡后遗症秘方(3首)
1四子定晕汤
【来源】刘懿,《福建中医药》(1)1984年
【组成】女贞子、枸杞子、桑椹子、菟丝子各12克,党参、枣仁、黄芪各15克,当
归、蒺藜各10克,川芎、远志各6克,牡蛎18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养肝益髓,补气活血,营脑安神。
【方解】盖头为诸阳之会,位居至高,内涵脑髓,以统全身,为“元神之府”。脑部
受伤,致气血逆乱,元神无主,脉络瘀阻,清窍不通,若迁延日久,必虚而不复,气
血受损,穷病及肾,水不涵木,风阳上越,神志扰乱而作。本着“精血同源”之旨,
治宜补肝肾,益精髓,气血双补。故方用四子补益肝肾,党参、黄芪补中益气;当
归、川芎养血活血,枣仁、远志安神定志,牡蛎,蒺藜镇潜止晕,甘草调和诸药。诸
药配伍成方,共奏养肝益髓,补气活血,营脑安神之功,因药中病机,故收效颇捷。
【主治】脑震荡后遗症。
【加减】一般宜守本方如一,方能奏效。若合并他症,则当加减使用。
【疗效】治疗多例,均获良效。
2健脑散
【来源】朱良春,《中医杂志》(1)1989年
【组成】红人参15克,(参须30克可代),地鳖虫、当归、甘枸杞子各21克,制马钱
子、川芎各15克,地龙、制乳香、制没药、炙全蝎各12克,紫河车、鸡内金各24克,
血竭、甘草各9克。
【用法】马钱子有剧毒,需经炮制,一般先用水浸一日,刮去毛,晒干,放麻油中
炸,应掌握火候,如油炸时间太短,则内心呈白色,服后易引起呕吐等中毒反应;如
油炸时间过长,则内心发黑而炭化,往往失效。所以在炮制中,可取1枚切开,以里
面呈紫红色最为合度。以上诸药晒干,共研极细末,胶囊装盛亦可。备用。每次服4.5
克,每日早、晚各1次,开水送服。可连续服用2~3个月。
【功用】攻补兼施,通络止痛。
【方解】本证多呈现虚中夹实之征,因其虚,必须大补气血,滋养肝肾,因其实,气
血瘀滞,又须化瘀活血。方取红参、枸杞子、紫河车、当归养血益气,滋补肝肾,精
血旺,则髓海充。选地鳖虫、地龙、乳香、没药、全蝎、鸡内金、血竭化瘀通络,疗
伤定痛。马钱子制后毒即大减,善于通络止痛,消肿散结,尤有强壮神经之功,对此
症之恢复,有促进之作用。川芎既能行气活血,又能载药直达病所。攻补兼施,标本
结合,故奏效较佳。
【主治】脑震荡后遗症,症见头晕而痛,健忘神疲,视力减退,周身酸痛,天气变化
时则更甚;有时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易于急躁冲动,面色黧黑,舌有瘀斑,脉多沉
涩或细涩者,均可用之。严重神经官能症患者,亦可用之。
【加减】如有阴虚或阳虚或痰浊内阻者,应配合辨治之汤剂以助之。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用药1~2周始见效机,以后持续服用2~3个月,多能治愈。
3活血温胆汤
【来源】郭国栋,《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丹参、桃仁、远志、菖蒲、枳实各12克,制香附、红花、竹茹、半夏、陈皮
各9克,茯苓、木通、厚朴各15克,车前子30克,胆星、大黄(后下)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活血化瘀,祛痰利湿,清窍攻下。
【方解】颅脑损伤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组织不同程度的缺氧、水肿、出血及微循环障
碍,导致脑压升高,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为多见,故方用丹参、桃仁、红花活血化
瘀,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和缺氧状态;竹茹、半夏、陈皮、茯苓、木通、车前子、胆
星清热祛痰利湿,能消除脑组织水肿;厚朴、枳实、大黄通里攻下,可使病理产物
——瘀血、痰湿等邪有出路,兼醒后天脾胃改善体质;远志、菖蒲清窍安神;佐以香
附、陈皮等理气药加强活血祛瘀之功,互相配合,疗效较著。
【主治】脑震荡和轻、中度脑挫伤。症见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烦躁或嗜睡,便干
纳差,甚至肢体活动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疗效】治疗脑外伤15例,(其中脑震荡6例,轻、中度脑挫伤9例),结果:各种主要
症状明显缓解,体征消失者9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者一般服药2~3剂症状即
明显减轻。
【附记】本症单用广西田七粉,每服3克,温开水冲服,日服2~3次,用于轻型脑外
伤,效果亦佳。
2.治脑血管意外(中风)秘方(22首)
1通脉汤
【来源】杨百茀,《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桃仁10克,生地15克,川芎、丹皮、桂枝、
茯苓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分3次温服。
【功用】益气活血、逐瘀通络。
【方解】主治症状,均属“中风”的范畴,古今皆称重症,对其发病原因及其机理的
认识,历代争论颇大。唐、宋以前侧重于外风,多从外风立论;从金、元起侧重于内
风,多从内风立论。如刘河间主“心火暴甚”;李东垣主“正气自虚”;朱丹溪
主“湿痰生热”;张景岳主“内伤积损”;尤在泾则进一步主张:“无论贼风邪气,
从外来者,必先有肝风为之内应”,从内外二因立论,这与《内经》所说的“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是一致的;王清任则认为中风“实因气亏”。当然,中风并非
只因气亏,治疗时还必须活血化瘀。
本方是从张仲景之桂枝茯苓丸和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二方化裁而来,根据气为血帅,
血随气行的理论,以黄芪为君,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活血
通脉;用当归、生地、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养血安正,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无
耗血之虑,共奏益气活血之效。
【主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脉迟缓或浮弱,舌苔薄白。
【加减】气血亏虚者,加党参,丹参;神志不清者加石菖蒲、远志;口眼歪斜较甚者
加全蝎,蜈蚣;头昏者加菊花、蔓荆子;失眠者加酸枣仁、女贞子、旱莲草;语言不
利较甚者加胆南星、石菖蒲;血压偏高者可倍用黄芪,再加入龙骨、牡蛎、磁石、珍
珠母之属以重镇熄风(均为先煎)。
【疗效】临床屡用,对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者有良效。
【附记】凡中风初期实证者忌用。
2加味补阳还五汤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黄芪120~240克,赤芍15克,归尾、川芎、桃仁各10克,红花5克,地龙10
克,丹参24克,水蛭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活血。
【主治】中风后遗症(偏瘫),外伤性截瘫。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附记】又《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载周信有的愈瘫汤:大黄芪40克,赤芍9克,淫
羊藿20克,红花、秦艽、僵蚕、广地龙、归尾、川芎、续断、川牛膝、桑寄生、骨碎
补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主治偏瘫,语蹇,口眼歪斜,见于脑血栓者。用之多
效。
上列二方,组成各有侧重,一重在益气活血,一重在兼补肾虚、祛风湿,故附方主治
偏瘫复感风湿之邪而又肾虚者,用之为宜。
3豨莶至阳汤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九制豨莶草30克,黄芪9克,天南星、白附子、川附片各6克,川芎、红花各
3克,细辛1.5克,防风、牛膝各6克,僵蚕3克,苏木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扶阳熄风,活血通络。
【方解】阳虚证有阴盛、有阴不盛的。大抵治疗阳虚,药取其气,气重在辛。因为阳
虚血必凝,不活血无以拨其机,是为紧要处。故方以九制豨莶合芪附汤扶先后天之阳
气为主;再以细辛领天南星、白附子、防风、僵蚕行气分以熄风;川芎引红花、苏
木、牛膝行血分以熄风,则三阴三阳诸经气调血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风的病变。故
而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阳虚证),多见突然口眼歪斜,皮肤麻木,言语失利,口角流涎,半身
不遂,甚至卒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汗出肢凉,呼吸微弱。
【加减】如见清窍闭塞(牙关紧急),先用辛温开窍法。以细辛3克,煎汤化开苏合香丸
3克。灌服,3小时内灌两次,待清醒并有饥饿感时,再进本方。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4豨莶至阴汤
【来源】任应秋,《中医专题讲座选(二)》
【组成】制豨莶30克,干地黄9克,盐知母12克,当归、枸杞子各9克,炒赤芍12克,
龟板6克,牛膝、甘菊花、郁金、丹参各9克,黄柏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方解】阴虚有阳盛、有阳不盛的,大抵治疗阴虚,药取其味,味重在酸。阴虚血必
凝,不活血无以通其经。方用豨莶草合大补阴丸以滋养肾脏亏损的阴精为主;并以当
归、枸杞、牛膝温养阴经外泄之气;赤芍、郁金、丹参、甘菊花以活血平肝;庶几阴
精复,阳气固,火以宁,风以息矣。故用之多效。
【主治】中风(阴虚证),多见头晕耳鸣、目眩少寐、突然发生舌强言蹇、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两手握固、肢体强直、时或抽搐、面赤身热、烦躁不宁,甚则也呈突然昏
迷状态、言语失利,尿闭,便秘等。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5涤痰熄风汤
【来源】谭日强,《谭日强医案》
【组成】法半夏、胆南星、云茯苓、明天麻、白僵蚕各9克,建菖蒲、远志肉、广陈
皮各5克,双钩藤15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水竹沥2匙(兑服),生姜汁1匙
(兑),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3次分服。
【功用】涤痰开窍,镇痉熄风。
【方解】本方主治痰热阻窍之中风,故方用半夏、南星、白僵蚕、竹沥化痰散结;陈
皮理气,气顺则痰降;茯苓健脾渗湿,湿化而痰无由生;生姜降逆化痰,兼制半夏之
毒;天麻,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水牛角可代犀角之用,有较强的平肝熄风作
用,又善清热;菖蒲、远志清心宁神,开窍豁痰。诸药配伍恰当,丝丝入扣,临床投
之,对挽救痰热阻窍的危重病人有一定效果。
【主治】中风偏瘫。症见痰涎壅盛、神志不清、舌强不语、一侧偏瘫、舌苔黄腻、脉
象弦滑,证属风阳内扰、痰热阻窍之证。
【疗效】屡用效佳。
6通络活血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旋覆花、代赭石各9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
地龙各10克,生穿山甲、僵蚕各9克,豨莶草、竹茹各12克,鸡血藤20克,知母、黄柏
各9克,蟅虫、全蝎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平肝豁痰、通络活血。
【方解】方中桑寄生、威灵仙、豨莶草皆为疏通活络之品。鸡血藤活血通络,加入穿
山甲、地龙、蟅虫等活血通络之力更强;石决明镇肝熄风;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
逆;竹茹、黛蛤粉清热化痰;知母、黄柏滋水泻火;全蝎、僵蚕专熄肝风而治口眼歪
斜。如再加羚羊角粉、牛黄清心丸、活络丹等效果更好。此方活血之味较多,古人虽
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其实活血通络,使血栓疏散,血脉流通无阻,偏瘫
自能痊愈。
【主治】中经络为中风证之较轻者,多为脑血栓形成。实证多见半身不遂、口眼歪
斜、言语蹇涩、脉象弦滑而数。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加羚羊角粉1
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川郁金各9克;如不语或兼饮水即呛者,为会厌麻痹,除加
上四味外,再加入天麻、白附子各3克;脉数大有力,加生石膏30克,龙胆草、栀子
各9克;头重脚轻,加白蒺藜10克,钩藤12克(后下),杭菊花、龙胆草、牛膝各9克,
羚羊角粉0.6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通络益气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鸡血藤各18~30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豨莶草12克,
当归、白术、地龙、僵蚕各9克,熟地、杭白芍各12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养血、宣通经络。
【方解】古人曾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也就是说血为气的物质基础,气为血
的循行动力。气为阳主动,血为阴主静。血必须由气的推动才能循环不息,营养全
身,然又必须有脾的健运,肝的条达疏泄,这样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若患者
体质素弱,气血不足,必大补气血方能收功。方用党参、黄芪、白术补气以健脾;当
归、杭白芍、熟地养血以柔肝;再配以活血通络之品,俾正气充足,循环旺盛,其病
自易恢复。
【主治】中风(中经络虚证),多见半身不遂,四肢麻木等证。脉象弦软无力或濡滑。
【加减】若头晕,加生海蛤30克,白蒺藜10克,菊花9克,何首乌10克,或加麻桑丸30
克(布包同煎),或加鹿角胶9克(烊化)。腰腿无力,加川续断、狗脊、枸杞子各12克,
虎骨1克(研细冲服);口干,加石斛30克,麦冬12克;大便干燥,加肉苁蓉30克,或加
郁李仁、桃仁各9克;精神倦怠,加白人参(或西洋参)、鹿角胶(烊化)各9克,何首乌
12克;湿痰盛,加清半夏9克,广皮6克,茯苓12克;言语不利或声音低微,加九节菖
蒲、巴戟天、山茱萸各10克,远志6克,天麻3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
【疗效】屡用皆有良效。
8中风先兆汤
【来源】张梦侬,《临证会要》
【组成】生黄芪、童子参(即太子参)、茯苓、白芍、生地、玉竹、竹茹各15克,白
术、甘草、当归、牛膝各10克,白茅根、鲜桑枝、赭石粉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5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
【方解】前人以风从外入,发生半身偏瘫为真中风,如风自内生,发病为类中风。无
论真中风或类中风,皆以气血亏虚、痰多热伏所致。故方用参、术、苓、草、黄芪、
玉竹以补气;归、芍、生地以养血;白茅根凉血消瘀;赭石平肝镇逆;牛膝添精益
髓,强筋补肝;鲜桑枝治风气拘挛,久服可预防偏风;淡竹茹凉血除热,寒滑利窍,
清燥化痰等药为剂。本方系从十全大补汤化裁而成,若能及时按方药连服数剂,多能
收到预防之效,但须注意休息。
【主治】中风先兆。
【疗效】屡用皆效,一般连服5剂即安然无恙。
【附记】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凡人过五十或六十后,自觉手指或单侧上肢或上下肢半
身发麻或木,皆为中风先兆,当急为预防,不可忽视。从师传经验及临床体会,无论
左手或右手,自觉一指发生麻木,五年之内须防中风;两指麻木,应在四年内;三指
麻木,应在三年内;四肢麻木,应在二年内;如五指俱麻,应在一年内;若半身上下
(或左或右)手指和脚趾连肢体麻木,更加头目眩晕,上重下轻,行动飘然不稳,应在
短期一月、长则半年之内;倘再加舌蹇、语涩、唇舌发麻,应在数日之内,如能及时
治疗,尚可防止,否则必然中风,累见不爽。
9通脉舒络汤
【来源】张学文,《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黄芪30克,红花、川芎各10克,地龙、川牛膝各15克,丹参30克,桂枝6克,
山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滞荡邪、祛瘀生新。
【方解】本方从清·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为补气要药,健脾益
肺,补气通阳,配合诸活血之品,其行气、补气活血之功更甚,乃方中君药。川芎为
血中之气药,其性辛香走窜,可温通脉络,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走而不守,既能上
行头目,又可外彻皮毛、旁达四肢,更可通行血海。红花活血祛瘀行滞之力甚强,二
者相得益彰,共司臣职。地龙咸寒走窜,入络剔邪,畅通血气,熄风止痉;川牛膝味
苦重于甘,攻破之力甚强,非但可活血通络,祛瘀,亦可引血下行,走而能补;丹参
功似“四物”,善活血凉血,养血益心,祛瘀生新,安神定志;桂枝则可温经行瘀,
通阳化气,此四者相伍,可佐君臣,增其活血祛瘀止痛之效。山楂入血分,不但消食
化积之功甚强,且其活血散瘀消肿之力亦佳。故而独领使命,该方能补能攻,能下能
上,且寒温之品并施,以防辛温走窜之品伤及阴血,共奏益气活血,通脉舒络,排荡
滞邪,祛瘀生新之功。同时一味山楂既可奏活血散瘀之效,又可消解诸药之腻,健脾
和胃。
【主治】中风、痹证等偏于气虚血瘀者。
【加减】如意识、语言障碍明显,属气郁或痰湿内阻者,加郁金12克,菖蒲、法半夏
各10克,茯苓15克;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者,原方去桂枝,加胆南星、郁金各10克;
头痛甚者去桂枝、红花,加僵蚕10克,菊花15克;眩晕明显,属肝阳上亢者,去桂
枝、川芎、黄芪,加珍珠母30克(先煎),茺蔚子10克;纳呆胸闷、舌苔白腻、湿浊明
显者,加白术、茯苓各10克,苡仁20克或藿香、佩兰各10克;呕吐者,加竹茹、姜半
夏各10克;便秘、口臭者,加大黄12克(后下);抽搐者去桂枝,加僵蚕、钩藤各10
克。
【疗效】临证屡用,每获显效。
10发郁通络汤
【来源】田成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羌活3~6克,葛根15~30克,川芎15~30克,地龙10~15克,白附6~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发郁化痰、通络祛瘀、熄风解痉。
【方解】中风之源不外是“痰、瘀、风”三者凝聚郁结阻塞经络脉道,郁生诸病、经
络区域广泛,《内经》言:“火郁者发之,木郁者达之。”心属火,主血脉,心脑一
体,血郁发之;肝属木,风象肝,风郁达之,古有“发郁汤”、“达郁汤”方中有羌
活、葛根、川芎诸药,故以二方化裁变通。葛根通经络、化瘀滞、疏阳明、理筋脉为
君;川芎化瘀血、透巅脑、通经隧为臣;地龙柔血脉、达气机、熄风热;白附入经
络、化痰结、解痉挛,熄风掣为佐;羌活达太阳、透营卫、行气血、消结滞,通畅周
身,发挥发郁通络以致熄风之最高效用为使。田教授用此方加减治疗中风各期及所谓
心脑血管系统疾患不下数百例,得心应手。
【主治】风眩、风厥、风瘫等中风各期之证,包括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加减】风眩眩晕、风阳上亢、高血压者,加牛膝、车前子、肉桂引火归原,导龙入
海;热者加夏枯草、菊花、元参;痰湿盛加南星、半夏;风盛者加代赭石、磁石、龟
板;阴虚加元参、草决明;阳虚加淫羊藿、仙茅;瘀血者加桃仁、红花、当归、赤
芍、郁金、土元、水蛭诸物;风厥期昏迷、高热者加牛黄安宫丸,寒者加苏合香丸。
风瘫期加白薇、泽兰、甲珠、全虫、蜈蚣。本方有四味药常常加入,作用各异。菊
花,清头目、散风热、柔血脉、益肝肾、解毒气、降血压;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
除湿,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治冠心病、气管炎;郁金,入心化瘀、舒肝利胆、开郁
行气、宽胸止疼,降低血脂、胆固醇;山楂消内积、柔血脉、溶血脂、降血压、进食
减肥。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颇佳。
11丁氏七妙汤
【来源】丁伯荪,《浙江中医杂志》(11~12)1982年
【组成】生黄芪30克,生石决明(先煎)20克,金银花15克,夏枯草12克,全当归、赤
芍、防风各9克,生甘草5克,鲜桑枝1尺。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益气扶正、抑制血热沸腾。
【方解】中风一证,致因诸说纷云,丁氏认为:本病多由气虚不摄、血热沸腾、痰瘀
胶结,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甚至离决,故当以益气摄血、凉血泻火、化痰消瘀为
治疗原则。此方系由黄芪赤风汤合四物汤复方加减而成。方用黄芪、甘草补中益气,
气壮自能摄血;当归养血抚乱;赤芍凉血散瘀;石决明平肝潜阳;夏枯草清泄肝火,
缓肝之急;金银花清络中风火湿热;桑枝、防风祛风通络。合奏益气扶正、抑制血热
沸腾之功。其中黄芪一味,别有妙用,看似与中风之证相悖,实则根据有关实验证
明,本品具有镇静降压作用,故用为主药。对于气虚患者尤宜。
【主治】中风,或中风先兆。
【加减】若血热甚者,加丹皮9克,倍夏枯草;手足麻甚者,加太子参30克,豨莶草
15克;手足木甚者,加牛膝15克,淡竹茹12克;口干舌燥者,加大生地30克,石斛9
克;气不顺者,加沉香3克(冲);心悸不寐者,加枣仁9克,珍珠母(先煎)30克;便秘
者,加生大黄6克(后入)。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良效,对中风之预防,尤有妙用,轻证每月服3~5剂,重证
可酌情加服数剂,自可防止中风之发生,效佳。
12山花汤
【来源】叶仕宏,《新中医》(6)1991年
【组成】山楂、赤芍、玉竹、路路通各12克,红花3克,地龙、当归尾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方解】本病之因,概之为“瘀、风、痰”,三者而以瘀为主,即血失度。本方具有
改善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的改善,降低血中黏稠度,溶解血液中的固体物质,改
善血管弹性等作用。方中山楂活血化瘀,且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的作用;红花活血
化瘀而质轻上行;赤芍活血而凉血;路路通祛风通络;地龙滋液通络;玉竹养阴增
液,津血同源,能缓解血中黏稠度。并随证加减,共奏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之功。血
瘀得化、邪风得祛、脉络调和、血流通畅则筋脉得养,故用之疗效满意。
【主治】中风先兆(小中风),类似现代医学的高凝血症。
【加减】若脾虚纳差加茯苓15克;血压偏高加桑寄生15克,天麻10克;血压偏低加川
芎、升麻各10克;手足麻木加鸡血藤、牛大力各40克;舌蹇、语言不利加蜈蚣3克,
僵蚕9克;反应迟钝和记忆力减退,加石菖蒲10克;久病体虚加黄芪30克。
【疗效】治疗189例,用药1疗程,最多2疗程后,没有出现停药后的反跳现象,并随
访1年多,无一例出现缺血性脑中风。
13二仙芎归汤
【来源】汤宗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仙茅15克,仙灵脾、巴戟天、川芎各12克,当归18克,知母15克,黄柏12
克,牛膝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肾和血。
【方解】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而不燥,滋而不腻,阴阳双补,填补精血,为
温柔之品,可使精血得充、肝肾得养则肢体不酸;当归养血补血,配血中气药川芎以
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与川芎一升一降,调和气机;知母、
黄柏既可润燥滋阴,又可防止过温,补中有泻,泻寓于补中。诸药配伍为用,共奏补
肾和血之功。
【主治】中风后遗症。
【加减】气虚加黄芪、党参;小便多加益智仁;肢体疼痛加鸡血藤、赤芍;重着或肿
胀加苡仁、防已;拘挛加龟板、鳖甲、白芍;语言不利加天竹黄,石菖蒲;血压增高
加夏枯草、钩藤、石决明,或复方罗布麻片;舌苔变黄腻加竹茹,重用黄柏。
【疗效】治疗48例,基本治愈(症状消失,肌力正常,并能自理生活)21例(占44%);好
转(症状基本消失,肌力未完全正常)19例(占39%),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83%。
14镇肝益阴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膏、生石决明、黛蛤粉各30克,龙胆草、栀子、天竹黄、九节菖蒲、旋
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牛膝、川郁金各9克,竹茹、滑石、磁石各12克,安宫
牛黄丸1粒(吞服),羚羊角粉0.6克(冲服),犀角粉0.6克(冲服,如无犀角粉则用广角粉
或水牛角粉代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清热镇肝,豁痰开窍。
【方解】中腑、中脏多同时出现,因此合为一型。然中脏腑必然兼中经络,而中经络
可以不兼中脏腑。如属闭证,治宜清热镇肝、豁痰开窍,故方用石决明、龙胆草、羚
羊角粉镇肝熄风,泻肝胆之火;旋覆花、赭石镇肝潜阳,牛膝引热下行;生石膏专清
胃热,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热清则五脏六腑自无热邪熏蒸;栀子泻三焦火,能引热
从小便而解;知柏育阴兼清下焦。以上皆是清热泻火、镇肝熄风之药。火性炎上,使
火不上炎,则气血自不上行,且泻火即所以育阴。黛蛤粉清热化痰;竹茹和胃降逆;
天竹黄清热豁痰,凉心安神;郁金入心,凉血解郁;犀角粉凉血解毒,再配以石菖
蒲、安宫牛黄丸之类芳香通窍,可清神志而化痰涎。本方以清热育阴为主,镇肝豁痰
为辅,芳香开窍,宣通经络,以为佐使,俾热净则风熄,阴复则肝平,豁痰开窍以清
神志,宣通经络以利偏瘫,平肝潜阳以降血压,补肾强筋以健腰膝。但必须灵活运
用,辨证加减,如稍露虚象,此方即当禁用。
【主治】中风闭证(中脏腑即为脑出血之类),多见突然倒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
两手握固,面赤气粗,痰涎壅盛,口眼歪斜,半身瘫痪,脉弦滑而数,或沉弦而缓。
【加减】如突然昏仆,脉沉弦而缓者,必然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此为气血郁闭之
象,可先用苏合香丸以开之,或于方内去安宫牛黄丸,加入苏合香丸,如服后脉转滑
数,面转红润,再去苏合香丸,改用安宫牛黄丸。如患者牙关紧闭,不能服药者,可
用乌梅一个,温水泡软,塞于腮内,牙关即开。如肥胖人湿痰素盛者,加清半夏9
克,广皮6克,茯苓12克;如痰涎壅盛,加竹沥水30克(兑服),猴枣0.6克(冲服),或先
用稀涎散(白矾、皂角)1.5克,白开水送下,痰涎即顺口流出。神志清醒后,去安宫牛
黄丸、犀角粉,加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30克,地龙、生穿山甲各9克,蟅
虫3克以及大活络丹等,活血通络以治偏瘫;脉弦滑有力、头晕甚者,石决明可用至
60~90克,加菊花、白蒺藜各9克,天麻1.5克;面赤烦躁不安,脉数大有力者,生石
膏可用至60~90克;舌强言蹇,加全蝎3克,僵蚕9克;大便燥结,加瓜蒌30克,大
黄、芒硝各9克;大便溏加黄连6克,芡实30克;如四肢已灵活,腰膝尚觉无力,加狗
脊18克,续断、杜仲各12克;若偏瘫部已见活动,惟觉无力,脉象滑大之象已衰,可
加黄芪30~120克,党参30克,以及活血通络之类。然必须风痰已净,热势已平,方可
加入参芪,以免闭邪于内,而遗终身之累;舌赤少苔,为阴液不足,加川石斛20克,
北沙参、麦冬各15克;如热势不重,脉弦滑而不数,去石膏、石决明,改用生龙骨、
生牡蛎各15克,珍珠母30克。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甚佳。
【附记】余治疗此类病例,皆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以救急恢复神志为主,第
二阶段,神志已清,再以治疗偏瘫为主。在临床上闭证病例比较多见,故用本方的机
会亦较多。
15固脱保元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黄芪、党参、熟地、山萸肉、桂元肉、山药各30克,枸杞子15克,茯神、枣
仁各12克,白术9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2~3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补气固脱。
【方解】方用党参、黄芪、甘草大补元气;熟地、枸杞、山茱萸、山药大补肾阴;桂
元肉、茯神、熟枣仁强心;山药、白术健脾;生龙牡敛精固脱。共奏补气固脱之功。
【主治】中风脱证,多见卒然昏仆不语、口开、眼合、手撒、遗尿、鼾声,或四肢厥
冷,汗出如油,或面赤如妆,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欲绝。凡五绝俱全者死不治。五绝
之中心脾两绝(口开、手撒)最为严重。如再兼四肢逆冷,汗出如油,危在顷刻。为了
挽救万一,可用参附汤以回阳救逆,扶正固脱。凡五绝中出现肝(眼合)、脾(手撒)、
肾(遗尿)三绝者均可用之。
【加减】如四肢清冷,汗出如油,脉微细者,加附子15克(先煎),干姜5克,待四肢转
温即去之;药后病情好转,但仍昏迷时,加十香丹1粒(方见《肘后积余集》),分2~3
次服;如天柱骨倒(证见头不能直竖),系督脉虚损,加鹿茸0.6克(冲服),或用人参鹿
茸丸1粒,分2~4次;大便燥,加肉苁蓉30克,或火麻仁20~30克。
【疗效】屡用皆效。
16克瘫灵丸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蜈蚣3条,全蝎6克,乌梢蛇(蕲蛇尤佳)、土鳖虫、穿山甲、桑枝、桂枝各9
克,干地龙15克,水蛭粉3克,丹参、鸡血藤各30克,桃仁、红花各9克,黄芪90克,
赤芍、海桐皮各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以冷开水、白酒各半调和搓丸如梧桐子大,晒干贮瓶备用。
每日服3次,每次服5~10克,温开水送服,如用对证汤药送服更佳。
【功用】益气活血、搜风通络。
【方解】中风之病,致因虽有气、血、瘀、火等因不同,皆可化生内风,故前人
有“风自内生”之说。内风相召,风邪乘虚而入所致。至其中风后遗所致的偏瘫、失
语、口眼歪斜等症,与肝主筋膜有关,其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风入经隧,血行
受到障碍所致,治宜益气活血、搜风通络为主。故方用蜈蚣、全蝎、乌梢蛇、土鳖
虫、干地龙、穿山甲、水蛭等大队虫类之品,性善走窜,合用之,其搜风活络、活血
化瘀、软化血管、疏通经隧之作用甚强,故以为君;臣以黄芪,宜重用,通过补气来
加强活血行血;又用丹参、鸡血藤、赤芍、红花、桃仁活血行血化瘀,“血行风自
灭”,佐以桑枝祛风湿、利关节,治偏瘫尤宜;海桐皮祛风湿、通经络;又桂枝温经
散寒,活血通络,且横通肢节,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益气活血、搜风通
络之功。
【主治】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症见半身不遂或偏瘫,神志清而语言不
利、口角舌体向对侧歪斜、鼻唇沟变浅、肌体肥肉松弛、握力消失、足软无力,甚则
不能提,舌质瘀点或瘀紫斑,苔白或腻,脉弦滑或涩。
【加减】若症状或兼证严重者可加用对证汤剂内服。
【疗效】笔者验证30例,病程在3个月~3年左右,疗程在30天~1年之间,结果痊愈25
例,显效2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其中痊愈率为83.33%。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据临床观察,本方对于中风偏瘫康复和伴随症状的改
善均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三十多年来,本人治验甚多,疗效显著。临证一般应用本方
服用即可。若有高血压病史,或证兼阴虚阳亢者,本方去黄芪、桂枝,加生石决明、
珍珠母各30克,知母、黄柏各9克,熟地30克。待阳亢潜降,阴复证平后再用原方疗
之。只要坚持用药,多能奏效或痊愈。
17正舌散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白附子、石菖蒲、茯苓各15克,远志、川芎、广郁金、胆南星各9克,蜈蚣3
条,全蝎3克,冰片15克。
【用法】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服3~5克,以温开水(或温白
酒)送服。或取本散(适量)外擦牙颊处,每日搽5次。
【功用】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
【方解】中风不语之症,属脑血栓形成范畴,主要是风邪中于经络,导致脑血管血行
受到障碍阻遏清窍所致。与肝主筋膜有关。治宜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窍,方中君以
白附子善祛头面之风疾,臣以石菖蒲善宣气祛痰、开通心窍、聪耳目、发声音;远志
祛痰开窍安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生痰之源,又能宁心安神;川芎、广郁金解
气郁、散血瘀、活血通络;胆南星善化经络之风痰;蜈蚣配全蝎,性善走窜,其熄风
止痉、舒经活络、软化血管的作用尤著;冰片芳香开窍,又能醒脑解毒,故兼之为
使。诸药配伍,共奏祛风化痰、活血熄风、通络开窍之功。
【主治】中风失语(脑血栓形成),证见中风舌强不语,或言语不利。
【疗效】治疗中风后遣失语或言语不利35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2例,无效1例,总
有效率为97%,其中痊愈率91%。
【附记】本方为程氏祖传秘方。
18秘方虎骨丸
【来源】李浩安,《四川中医》(9)1987年
【组成】虎骨(炙酥)15克(或倍豹骨代之),朱砂、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15
克,金钱白花蛇2条,全蝎18克,马钱子200克,大枣500克。
【用法】先将马钱子加水1500毫升,加小黑豆50克共入砂锅内,用火煮至易剥去马钱
子皮时为度,去净马钱子外面的皮毛及生长点,晒干用砂或土炒焦,同上诸药共研细
末。再将大枣加米醋1500毫升,入砂锅内以火煮至醋尽枣熟为度,去净皮核,取肉捣
烂如泥,和入上药末调和成丸如黄豆粒大小,晒干密封,勿泄气备用。每日早、晚各
服3~4丸,女用黄(米)酒,男用白酒为引,不会饮酒者用开水送下,但药力稍弱。如
常服3~4丸无知觉可渐增至6~8丸。
【功用】祛风寒湿邪、健脾活血、通络止痛。
【方解】方中以虎骨、马钱子、白花蛇、全蝎祛风活络止痛;血竭、乳香、没药、朱
砂有活血化瘀,熄风镇痛的作用;食醋、小黑豆壮筋骨滋补肝肾;大枣补中益气健脾
和胃固其中。诸药合用,使风寒湿邪得祛;脾健血活经络通畅,故用之每收良效。
【主治】中风不语、瘫痪、麻木不仁及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无论病程长短均
可用之。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甚佳。
【附记】服药期间,忌食大蒜、猪头肉、母猪肉、公种猪肉及鸡、鱼、虾、白糖、甘
草、绿豆等。此药有毒性,服用一定不要过量,如见牙关过紧、四肢抽动、烦躁不安
等症状,可急服白糖凉开水或甘草水,一饮即解。
此药对风湿热证效果不佳。
19化痰通腑饮
【来源】王永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全瓜蒌30~40克,胆南星6~10克,生大黄10~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或改制成冲剂。
【功用】化痰通腑。
【方解】中风之因,从古至今,代有论述,不外“风、火、虚、瘀”四端。王老对中
风研究有素,临床经验丰富,独辟蹊径,提出了对中风病机的新见解——痰热腑实。
用自创化痰通腑饮取得了满意疗效,从而为治疗中风病创立了全新治法。本方系从大
承气汤化裁而成,并以全瓜蒌、胆南星代厚朴、枳实。方中全瓜蒌清热化痰散结,利
大肠,使痰热下行;胆南星熄风解痉,也有清化痰热的作用。二味合用,能清化痰
热,散结宽中;生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胃肠积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散结,助大黄
以通腑导滞。诸药合用,共奏化痰通腑,清热熄风之功。
【主治】中风,若证兼见便干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者均可用之。
【加减】临证应用,硝黄用量一般掌握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
为度,不宜过量,等腑气通后,再予清化痰热活络之剂,如全瓜蒌、胆南星、丹参、
赤芍、鸡血藤、威灵仙等,针对中脏腑而见痰热腑实证的重证病人,还可加用竹沥、
清开灵等。竹沥苦微寒,具清热化痰之功,可单用或兑入汤剂中服,每服30~60毫
升,日服2~3次。清开灵针剂40毫升加入250毫升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如用本方治疗中风急症患者158例,治疗半个月以
内,结果痊愈39例,显效者42例,有效者49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82.3%。
20三化复遂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大黄3~10克,枳实、川厚朴、羌活、半夏、防风、桃仁泥各10克,全瓜
蒌30克,钩藤20~30克,元明粉6~9克(分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通腑化痰,活血通络。
【方解】仲圣有“邪在于经,即重不胜”之说,后世医家又有邪中于经,必归于腑之
论。证之临床,中风病,邪中于经者,除半身肢体不遂,不能自己活动外,又多出现
大便秘结,阳明经痰热结滞,腑气不通之证。常须同时通其阳明腑气,使大便通畅,
半身不遂之情也常随大便的通利,而随之明显好转,活动度一日比一日增强,而渐恢
复正常。如大便不通,腑气闭阻,全身气血运行也因之不畅,故半身不遂之症也多不
见好转,所以前人制订了三化汤(大黄、枳实、厚朴、羌活)以专主此症。然而本证不
仅腑气不通,而且还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血脉不通之证,故在三化汤中加入化痰降
浊,活瘀通络之品,而成本方。方中以大黄荡涤肠胃,下燥结,除瘀热推陈致新;枳
实行气降痰,除痞消积,二药一走血,一走气,共为主药;以厚朴行气除满,消痰化
食;半夏除湿化痰,下逆止呕;羌活搜肝风,理游风,共为辅药;以全瓜蒌降气化
痰,润肺滑肠;桃仁泥活血润燥,通大便血秘;防风搜肝散风行滞气;钩藤舒筋活
络,平肝熄风,共为佐药;元明粉咸能软坚,通腑泻热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通腑
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故用之有效。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表现为神志清楚,半身不遂病侧肢体不能活动,肌力0度或
1度。大便秘结,数日甚至十余日不能自行排大便。可兼见口中有热腐气味,舌苔厚
腻而黄,脉沉滑,重按有力等症。或渐渐出现神识恍惚,有欲向中腑证转化趋势。
【加减】上肢不遂者,加桑枝30克,片姜黄、红花各10克;下肢不遂者,加桑寄生30
克,怀牛膝12~15克,川断15克;大便通畅后,去元明粉;去元明粉后大便仍一日二
三次者,可减少大黄用量,但不可去掉;去元明粉后,大便虽能一日1次,但感到排
便不太通畅,腹部略感胀满者,可另加焦槟榔10~12克消滞行痰,通降腑气。时日稍
久,病入血分,瘀血症明显者,加红花10克,鸡血藤15克,川芎6克,患肢感到有感
痛者,加红花10克,地龙9克,地鳖虫6克,络石藤20~30克,伸筋草20~30克;舌苔
厚腻,食纳不香者,加苍术9克,藿香、佩兰各10克,陈皮3~6克,茯苓10克;兼有言
语不利者,加全蝎6~9克(或蝎尾10~20条),菖蒲、远志各10克;有欲向中腑证转化
者(神识有些恍惚),加菖蒲、远志各12克,天竹黄10克,或再加服牛黄清心丸。
【疗效】临床屡用,随证加减,每收良效。
21镇肝复遂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生石决明25~35克(先煎),生牡蛎、生代赭石各20~30克(均先煎),胆南星、
制半夏各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钩藤30克(血压高者后下),全蝎6~9克,桑
枝30克,红花、桃仁各10克,赤白芍各12克,菖蒲、郁金各10克,炙山甲6~9克,竹
沥汁50~60毫升(临服前滴入生姜汁二三滴),分2次随汤药同服。羚羊角粉1~1.5克(分
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镇肝熄风,化痰结络。
【方解】本方系由安魂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方中以生代赭石镇肝降逆;生石
决、生牡蛎养肝阴,潜肝阳,共为主药;以南星、半夏、钩藤、全蝎、羚羊角化痰熄
风;牛膝(配代赭石)引风阳下行,以交于阴中,共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郁金舒郁
化风;橘红、茯苓健脾化湿;菖蒲开窍涤痰;红花、桃仁、赤芍活血行瘀,以应血行
风自灭之理;桑枝祛风活络,通达四肢,竹沥善祛经络之痰(滴入生姜汁既助辛通之
力,又防寒滑伤胃),共为佐药;以炙山甲通经活络,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合用,
共奏镇肝熄风,化痰活络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卒然中风,神情烦躁,半身不遂,口面歪斜,言语不利,神志尚清楚,或兼
患肢抽动拘挛,属肝阳旺,肝风盛之证。适用于西医之脑血栓形成刚发病后,或突患
脑溢血轻症(出血量少,未出现神志昏迷者),可即服此方。
【加减】半身不遂主要在上肢者,减郁金、赤芍、加片姜黄9~12克,葛根10克,羌
活6克;半身不遂主要在下肢者,减药同上,加桑寄生30克,怀牛膝、川续断各15
克,地龙9克;言语不利明者,加羌活6克,改全蝎为9~12克;口眼歪斜较重者减药
同上,加白僵蚕9~12克,白附子6克,白芷6克;大便不畅通者,加川军3~6克,全瓜
蒌30克,把桃仁改为桃仁泥;患肢有时拘挛者,加伸筋草,生苡仁各30克,鸡血藤1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22活瘀复遂汤
【来源】焦树德,《名医秘方汇萃》
【组成】桑枝30克,地鳖虫6~9克,红花、桃仁各10克,皂刺6~9克,赤芍9~12克,
蜈蚣2~3条,钩藤30克,半夏10克,化橘红12克,茯苓15克,地龙6~9克,川续断15
~18克,怀牛膝15克,炙山甲6~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活血通络,化痰熄风。
【方解】方中以桑枝通利四肢关节,祛风活络;地鳖虫破血逐瘀,搜剔血积,通经活
络,共为主药;红花,桃仁破瘀通经,行血润燥;皂刺搜风通络,溃散壅结;赤芍散
瘀,行血中之滞;蜈蚣入肝经祛风,并善走散;钩藤除风舒筋,共为辅药;半夏、化
橘红、茯苓化痰祛湿和胃健脾;地龙性寒,祛湿清热,以防瘀血久郁化热,并善通下
肢经络;川断补肾肝,壮筋骨;怀牛膝益肝肾,强筋骨,起足痿,共为佐药;炙山甲
活血通络,引药直达病所为使药。因久病入血,故用多种破瘀,行血,活络,祛风之
品;同时又配以化痰祛湿,健脾胃、补肝肾之品,使之祛风不燥血,破瘀不伤正,标
本同治,提高疗效。
【主治】中风病(中经证)恢复期。症以半身不遂为主,其他症状不明显,中风后已数
月(或更长时间),半身不遂之症迟迟不见恢复者。
【加减】大便经常干燥者,加全瓜蒌30克,洒军5克,或加当归9克,生军3~5克(体胖
痰盛者,用前者,体瘦、血虚者,用后者);上肢不遂明显者,去地龙,加片姜黄9~
12,桂枝6~12克;言语不利者,去蜈蚣,加羌活6~9克,全蝎6~9克;兼有头晕者,
去地龙,加天麻9~12克,泽泻25~30克;症情较痼者,加水蛭3~6克;下肢不遂明显
者,加重川断,牛膝用量,另加杜仲15克,补骨脂(或巴戟天)9~12克;足部浮肿者,
加重地龙、茯苓用量;患侧脉象明显小于健侧脉象者加黄芪15~30克,当归9克;见
人易哭者,去赤芍、地龙,加天竹黄9克,合欢花6克,节菖蒲9克,远志9克;吞咽时
容易发呛咳者,去赤芍、蜈蚣加代赭石15~25克9(先煎),旋覆花10克(布包),羌活、
全蝎各9克;健忘者,去地龙、赤芍、蜈蚣,加菖蒲、运志肉各9~12克,生龙骨15克
(先煎),炙鳖甲15克(先煎),水蛭3克;肢体沉重,舌苔厚腻,痰浊壅盛者,加竹沥汁
60毫升(兑入生姜汁二三滴)分冲。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3.治高血压病秘方(17首)
1八味降压汤
【来源】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何首乌15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黄芪30克,黄柏6
克,钩藤30克。
【用法】每日1剂,先将药物用适量水浸泡1小时左右,煎两次,首煎10~15分钟,以
只留药物的易挥发成分;二煎30~50分钟文火。煎好后将两汁混
合,总量为250~300毫升,日分2~3次服用,饭后2小时左右温服。
【功用】益气养血,滋阴泻火。
【方解】高血压病的病因不一,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营血亏
损,血行不畅。故治以益气养血,滋阴泻火为法。本方系根据日人
大敬节之经验方“八物降下汤”化裁而来。因而方用首乌、白芍、杜仲养其阴血;川
芎、当归行其血滞;阴血滋润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故用黄芪益气
配阳以助阴;“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以和之”。黄柏、钩藤之用意就
在于此。诸药合用,使肾有所滋,脑有所养,肝有所平,从而达
到肝养风熄、血压得降的目的。
【主治】凡表现为阴血亏虚、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状的原发性高
血压病、肾性高血压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
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伴失眠、烦躁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各30克,栀子9克;便稀苔腻、手足肿
胀者,加半夏9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
仙灵脾18克;上热下寒、舌红口干、面热、足冷加黄连、肉桂各5克。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2益心健脑汤
【来源】周次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桑寄生15~
30克。
【用法】每日1剂,将上药用适量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两次,取汁共300~400毫升,
日分2~3次温服。
【功用】补气活血,益心健脑。
【方解】心脑血管疾病的致病原理较为复杂,但患者多为老年人,其病机主要为“气
虚血瘀”。本方以“益气活血”为宗旨,方中黄芪、葛根、桑寄
生以益气为主;丹参、生山楂、川芎活血为辅,取其“气不虚不阻,血得气而不
滞”之意。
人体是一个气血相依,脏腑相关的有机整体,心脑血管气虚血瘀之病变会影响到整体
机能,同时也是整体病变在局部的反映。如“心舍脉,其主在肾
”,“肝藏血,心行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精。”因此,
本方在“益气活血”的宗旨下,既着眼于整体机能,又考虑到局
部病变,力求达到整体与局部统筹兼顾的治疗目的。在补气药中,黄芪补心肺之气,
葛根升脾胃之气,桑寄生益肾气;在活血药中,丹参活心血,生
山楂消中积,川芎行肝血。诸药合伍,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使气旺血活,心脉
得通,脑以得养,从而达到益心健脑之功能。据现代药理研究,
以上诸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心脑血管,增加血流量,降血脂、降血压以及抗心律失常
的功能。
【主治】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脑
血管疾病。
【加减】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如出现畏寒肢冷,加
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
,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克,五味
子6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梦
者,加炒枣仁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如气虚明显者,补气药可用大量,活血药用小
量;如久病体弱或初病患者,可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
总之要使药物主次分明,剂量适中,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疗效】经用本方治疗冠心病336例,临床取得显著疗效,其中心绞痛显效率53%,总
有效率87%;心电图显效率30%,总有效率63%,同时,对高血压
显效率53%,总有效率94%;高血脂显效率42%,总有效率77%。
3黄精四草汤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精20克,夏枯草、益母草、车前草、豨莶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平肝补脾,通络降压。
【方解】高血压属中医眩晕病症,多由脾肾不足,肝阳偏亢所致,为虚实挟杂之症。
本方以黄精益脾肾、润心肺;夏枯草清肝火、平肝阳;益母草活
血,车前草利水,豨莶草通络。诸药相配,能补脾、平肝、通络以降血压,宜于脑血
管硬化、肾病水肿兼有高血压者,用之皆宜。本方药少功著,效
果非凡。
【主治】眩晕、手麻、肿胀兼有高血压者。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4养血降压汤
【来源】史方奇,《益智健脑效验方精选》
【组成】生牡蛎(先煎)、珍珠母(先煎)、桑椹子各30克,白芍24克,木防己、黄芩、
菊花各12克,刺蒺藜15克,地骨皮20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中以生牡蛎、珍珠母加水先煎30分钟后,再加入预先浸泡30
分钟的余药同煎20分钟,每剂煎3次。然后,将3次煎汁混合,于
早、中、晚饭后各服1次。
【功用】平肝潜阳,泻火宁心。
【方解】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因血压持续升高,心、脑、肾已有器质性损伤,临床
表现除头痛,眩晕外、常有记忆力减退,头昏眼花、耳鸣、失眠
、心悸、夜尿频数等心、脑、肾功能减退之表现。辨证属肝肾不足、肝阳上亢者颇
多。方中以生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黄芩、地骨皮、蒺藜、菊花
、清肝泻火;白芍、桑椹子柔肝养阴;又加入有祛风、除湿、消肿作用的木防己以去
痰浊,调气机。诸药配伍为用,具有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柔肝
养阴之功。用之临床,对高血压确有良效。
【主治】原发性高血压病Ⅱ期,症见头昏、头痛、心悸、目昏、耳鸣、记忆力减退、
夜尿频数、失眠等。
【加减】如头昏易怒者,加夏枯草30克,天麻12克;失眠者,加生龙骨30克(先煎),
茯苓15克;目涩尿频者,加枸杞子、山茱萸各15克;肢麻肉惕者
,加地龙12克,川芎2克。
【疗效】曾将本方制成冲剂,治疗高血压82例,总有效率66.7%。本方作用缓和而持
久,服药后血压缓慢下降,但停药后药效维持时间较长。
5调络饮
【来源】王乐善,《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桑寄生、生地、丹皮、白芍、黄芩、菊花各15克,夏枯草30克,杜仲、牛
膝、桑枝、桂枝各15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
【功用】调和脉络,降压清眩。
【方解】缓进型高血压,亦称良性高血压,起病隐匿,病程进展缓慢,近半数病人可
无症状,血压增高常在体格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得发现,
少数病人则突然在脑血管意外(中风)时发现,由此可见本病与血脉直接相关。故方中
以桑寄生助筋骨、益血脉;生地平血逆;丹皮和血凉血而生血;
白芍泻肝火,和血脉;黄芩养阴清热;菊花治头目眩晕;夏枯草补肝血,除虚烦;杜
仲益精气,坚筋骨,久服轻身耐老;牛膝益肝肾,强筋骨,引诸
药下行;桑枝久服终身不患偏风;桂枝调和营卫;生石决明久服益精轻身;甘草通经
脉,利血气,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益血脉,平血逆,凉血生血
,补肝血,益精气,调和营卫,养阴清热之效,使阴平阳秘,血脉调和,尤适合于缓
进型高血压病。
【主治】缓进型高血压病。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
脉象弦数有力,严重时手足麻木。
【加减】手足麻木加黄芪30克。
【疗效】临床屡用,对本病确有一定疗效。
6双降汤
【来源】赵尚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黄精、首乌、桑寄生、泽泻各20克,菊花10克,生山楂、草决明、丹参、豨
莶草各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补益肝肾,行滞通脉,泄浊洁腑,降脂降压。
【方解】本病多责之于肝肾阴亏、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血压升高,而
肾气不足,蒸化无力,脾失健运,精化为浊,痰浊入血,久必成
瘀,浊瘀交着,痼结难解,又可导致血脂升高。故方中以首乌补肝肾,益精血,除风
眩;黄精“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本草纲目》)。而且本
品“平补气血而润”(《本草从新》),其性偏走,与首乌合用,能使精中生气;菊
花、草决明平肝潜阳,以降肝气之上逆。四药合用,标本同治,效
果较佳。且经药理研究证实,以上四药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豨莶草祛风除湿、利筋
骨,本品凉燥搜风通络,燥湿行血,且能入肝肾,养阴血,平降
气逆,治疗内外风皆宜;泽泻甘寒,《本经》载其“消水,养五脏,益气力”,《主
治秘诀》谓本品“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山楂酸
甘,“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健膈,消血痞气块。”(《日用本草》)述之泽泻,其利
浊,善治瘀浊闭络,以其味酸甘,善化阴气,配泽泻、豨莶草活血而不伤阴,泻浊而
不伤正。实践证明,此三药确有降压消脂等多种药理作用。更用
丹参活血,与山楂相伍达行气解郁活血,斡旋阴阳之功。桑寄生与首乌、黄精相伍达
补肝肾、固精气之效。诸药相伍,补中有行,补而不滞,固而不
涩,行而不散,共奏补益肝肾、行滞通脉、泄浊洁腑、降脂降压之功效。故用于肝肾
阴虚、瘀浊阻滞之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效果颇佳。
【主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常见头痛头晕、颈胀、腰酸肢软、四肢麻木等症,属中
医眩晕、头痛范畴。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7治高血压方
【来源】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组成】川芎12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地骨皮15克,
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解】方中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菊花疏风明目;地龙平肝熄风;川牛膝活血
祛瘀;夏枯草清肝散风;地骨皮清泄肝热;玉米须平肝泄热;川
芎配菊花、夏枯草、玉米须、地骨皮,则清肝祛风之力更强;牛膝引火下行;加地龙
则祛风之力更著。
【主治】因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脉眩实等证。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著。
8柔肝熄风方
【来源】潘兰坪,《新编经验方》
【组成】生地、熟地、天冬各9克,玉竹15克,黑芝麻12克,钩藤9克,白菊花6克,鲜
莲叶20克,羚羊角0.5克,苦丁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熄风、滋阴益血。
【方解】本方用菊花、羚羊角、钩藤、苦丁茶清肝热、熄肝风;地黄、天冬、玉竹、
芝麻滋肝益肾,“此养肝体,佐以清肝用法,阴虚火浮之头痛最
宜,即偏正头痛风可治。叶案所谓育阴和元阳、柔润内风者此也”。
【主治】阴虚火浮之头痛、偏正头风。可用于阴虚阳亢、血压上升引起的头痛。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9熄风汤
【来源】吴颂康,《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地龙12克,槐米20克,川芎、僵蚕各10克,白蒺藜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潜阳、熄风。
【方解】方中地龙通络、镇痉、降压;槐米清热凉血、解痉降压;川芎活血行气、散
风降压;僵蚕止痉熄风;白蒺藜平肝疏肝降压。合而为方,加减
化裁,对各种类型的高血压,均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主治】肝阳上亢,可用于高血压病。
【加减】在用熄风汤时,常加青葙子30克,昆布20克,对降压有明显的效果。肝肾阴
虚,风火相煽,加山栀、丹皮、钩藤、黄芩、茜草根各9克;气
阴亏虚,筋脉失养,加黄芪12克,丹皮9克,防风6克,桑枝12克,二至丸;痰湿至
络,熄风汤合黄连温胆汤;阴虚凡有胸痹症者,可合枳实薤白桂枝
汤;妇人冲任失调,引起高血压,可合二仙汤。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10柔肝熄风汤
【来源】赵金锋,《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枸杞子、杭菊花、夏柘草各12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何首乌各12克,全
当归9克,赤芍、白芍、大元参、怀牛膝各12克,净钩藤、广地
龙各9克,珍珠母24克。
【用法】方中珍珠母一味,煎药时用炒布包好,先煎15分钟;再钩藤一味,煎药时要
后下,即头煎不下,二煎再下,两煎药汁兑在一起,约350毫升
左右,分两次早、晚饭后一小时温服。每日1剂。
【功用】柔肝熄风、清热、降压、解痉。
【方解】眩晕一证(含高血压),中医认为无虚不晕、无风不晕、无热不晕、无痰不
晕,本方所治之眩晕,是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化热生风的高血
压及中风先兆症。方中枸杞子、桑寄生、当归、白芍、制首乌滋补肝肾之阴,起滋水
涵木作用。菊花、钩藤、赤芍、夏枯草、元参具有凉血、平肝清
热、熄风解痉的功效;怀牛膝壮腰膝,并能引气血及浮越之火下行;珍珠母平肝滋
阳,安神定惊;刺蒺藜,地龙具有降压作用。共同组成方剂,则具
有柔肝熄风、清热、降血压、解痉的作用。
【主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之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口干舌
燥、腰膝无力、头重脚轻之证。
【加减】语涩加寸菖蒲;有痰或舌苔微黄而腻,加鲜竹沥50毫升,先入药液中,分2
次服下;大便干,加炒决明子15克,也可泡开水当茶饮。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本方的特点是,补而不腻,清而不寒,行中有补,潜中有安,临床实践证
明,对上述类型的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效果良好。临床验之
,果如斯言。
11加减天麻钩藤饮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天麻9克,钩藤15克,珍珠母(先下)30克,菊花、龙胆草各9克,赤芍15克,
川续断9克,夏枯草、青葙子各15克,苦丁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平肝潜阳。
【方解】肝阳上亢,为有余之证,方用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龙胆草、苦丁
茶、青葙子平肝熄风;珍珠母镇肝定风治眩晕;川断补肾,引气下
行。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之功。方切病机,效果颇佳。
【主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病。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良好。
【附记】本方为印老“抓主症”之方,经常用之于临床,凡高血压见有头热足冷、头
重脚轻、面赤心烦者,类多用此,效果良好。在高血压病中,此
型最为多见。
12降压延寿汤
【来源】吕志杰,《新中医》(11)1990年
【组成】制首乌、生地、熟地、白芍、枸杞子、菟丝子、杜仲、桑叶、菊花、钩藤、
石决明、怀牛膝、丹参、丹皮、茯苓、泽泻(一般用10~15克,
可重用15~30克,滋补药用量应较大,其他药视病情而定,以中病为宜)。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平肝。
【方解】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上盛下虚,治以滋阴、平肝,视病情而有侧
重,再随证加减,以定方中用药之君臣佐使为治。
【主治】高血压病。
【加减】若血虚肝热者,白芍为君,加天麻、玄参、地骨皮等;肾虚有热者,生地为
君,加女贞子、旱莲草;肝肾不足,无热象者,若以肝虚为主,
首乌为君;以肾虚为主,熟地为君;肝阳上亢者,石决明为君,加生牡蛎、珍珠母;
肝火较盛者,去首乌、枸杞子、菟丝子等,而以丹皮为君,加黄
芩、夏枯草、青葙子;火盛须用龙胆草、山栀子;大便燥结加大黄;肝肾阴虚,肝阳
化风者,去温阳、渗利,活血药,加鳖甲、龟板、阿胶、羚羊角
等滋阴清潜药;挟有血瘀者,以丹参为君,白芍易赤芍,酌加当归、川芎、鸡血藤、
红花、茺蔚子等;痰湿较盛者,去生地、熟地等,以茯苓为君,
加陈皮、半夏、石菖蒲、远志;痰湿化热,宜加竹茹、竹沥、栝蒌;脾胃虚弱者,则
生地、熟地、首乌、牛膝等碍胃滑肠之药应慎用,宜加党参、黄
芪、白术;阴损及阳,阳气不足者,重用首乌、熟地、枸杞子、菟丝子,并可加肉苁
蓉、巴戟天、淫羊藿等;阳虚甚者,应加制附子。对证用药:如
肢麻加豨莶草、桑枝;手颤加地龙、僵蚕;项强加葛根等。辨病用药,具有“一举两
得”之功。如首乌既养血,又降脂;钩藤既熄风,又降压;黄芩
、夏枯草既清肝,又降压等。
【疗效】治疗87例,结果显效53例,有效25例,无效9例。
【附记】本方是在田乃庚教授指导下,拟定的治疗常规用药——延寿降压汤,运用于
临床,并随证加减,疗效满意。
13逍遥降压汤
【来源】张文高,《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丹皮、栀子、黄芩、菊花(或野菊花)各12~15克,柴胡15克,白芍30克,茯
苓、钩藤、夏枯草各15克,当归9~12克,薄荷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解郁,平肝降压。
【方解】因高血压之肝郁化火者,多无脾虚之候,故方用黄芩、菊花、钩藤、夏枯草
以加强清肝泄火之力,以求尽速缓解症状,降低血压;柴胡用中
等量,取其疏解之功效;白芍用量大于柴胡,取其柔肝益阴,既监制柴胡辛散升发之
性,又有预防火盛伤阴之意。合而用之,共奏清肝解郁,平肝降
压之功。
【主治】高血压病。
【加减】肝气郁滞者酌加香附、郁金或甘松;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或夜交藤;心悸明
显者加柏子仁或莲子心;头痛项强者加川芎、葛根;若有伤阳之
象,证见两目干涩、口干咽燥,加玄参、知母;腰膝酸软者,加桑寄生、牛膝;浮肿
者,加泽泻;肝阳上亢者酌加代赭石,或生龙骨、生牡蛎。
【疗效】治疗33例,多为起病6年以内的早期高血压患者,总有效率为78.79%。
14三草汤
【来源】刘渡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夏枯草12克,龙胆草6克,益母草9克,芍药9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平肝、降压。
【方解】方用夏枯草清肝散结;龙胆草清泄肝经之火;益母草为厥阴血分之圣药,性
善行走,能行血通经;重用芍药,和营敛阴,缓急解痉;以甘草
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平肝,降压之功。故用之效佳。
【主治】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疗效】治疗1例典型病例,对缓解高血压病头痛诸症效果颇为显著,且血压也有所
下降。
15黄石降压汤
【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组成】炒黄芩9克,石决明、生西瓜子(打碎)各15~30克,夏枯草、桑寄生、元参、
干地龙各9~15克,黑芝麻12~15克,益母草9~30克,怀牛膝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降压。
【方解】引起高血压病之因甚多,概括起来,主要是下虚上实,即肝肾阴虚、肝阳上
亢或挟痰瘀所致。又“阴虚生内热”,故每见肝火上冲之象。治
宜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故方用炒黄芩、石决明为君,二者合用,其清肝潜阳之作用
甚著。且黄芩炒后苦寒之性大减,而清热降压之力尤著,又有扩
张血管的作用;石决明清肝而不伤阴,且潜阳作用大而持久。臣以黑芝麻、桑寄生、
元参滋阴以助君药潜阳之力,且3味合用,既可潜降已亢之阳,
又可制肝火上冲之势,阴充则肝火自熄。佐以夏枯草、生西瓜子清肝化痰散结;干地
龙熄风止痉、化瘀通络;益母草清肝平逆、活血化瘀,且对久病
或产后高血压尤宜,而且有较好的降压作用;怀牛膝活血降压而引诸药之性下行以增
强降压之效用,故兼之为使。诸药配伍严谨,丝丝入扣,药中病
机,奏效颇捷。而且本方降压作用稳定、持久、反跳现象少。
【主治】高血压病,血压持续在150/95mmHg以上,证见头昏头胀、急躁易怒、面红
目赤而胀、失眠易惊、或口燥咽干、虚烦不安、五心烦热、多梦、
健忘、耳鸣、目眩、胫骨跟痛,或嗜睡、胸闷纳呆、口腻、渴不多饮、恶心、面色黄
滞、体型较肥;或心悸,或肢冷神萎,便溏或便秘,小便清长或
黄赤,或气短、阳痿,舌质红或淡红,苔黄或黄燥,黄腻,脉弦数或细数,或弦滑。
【加减】若眩晕甚、血压偏高者,加代赭石、珍珠母、生地各15克;偏肾阴虚加熟
地、二至丸各9~15克;偏肾阳虚加肉桂、制附子各3~6克;肝阳
上亢甚者,重用石决明,加珍珠母15~30克;头痛项强者加葛根9克;失眠多梦加夜
交藤15克,酸枣仁9克;瘀血偏甚或动脉硬化者,重用益母草,加
丹参15克,桃仁、苏木各9克;血脂偏高,加泽泻、首乌、生地各9~15克。恶心加竹
茹、姜半夏各6~9克;肝火偏甚加杭菊花、蔓荆子各9克,或加
龙胆草15克,羚羊角粉0.6~2克(冲服);鼻衄加生地、丹皮、生藕节各9克;大便秘结
加生大黄9克(后下),体虚改用栝蒌仁、火麻仁各9克;痰湿甚
加陈皮、法半夏、茯苓各9克;白带多,加党参、白术、茯苓、芡实各9克;或去牛
膝;遗精,去牛膝加金樱子、五倍子、益智仁各9克。
【疗效】治疗300例,治后基本痊愈235例,显效35例,有效2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
达97.33%。
【附记】长期临床观察,本方对高血压病各型的降压和伴随症状的改善均有肯定效
果,尤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二型效果更佳。且降压作用稳定、持
久、反跳现象少。未发现毒副作用,确为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良方。
16镇肝潜阳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石决明30克,菊花、龙胆草、白蒺藜、知母、黄柏、旋覆花各10克,赭石
20克,牛膝10克,钩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平肝潜阳,苦降泄热。
【方解】素体阳盛、肝邪偏旺而致肝阳上亢,故方用石决明镇肝潜阳;旋覆花、赭
石、龙胆草平肝降逆;知母、黄柏苦寒泄热;白蒺藜、菊花、钩藤
滋肾阴而熄肝风;牛膝引热下行。再参考加减法化裁运用,可治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病。
【主治】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症见头晕、头痛、烦躁易怒、少寐多梦,每因精神
刺激增剧,脉弦数有力。
【加减】若湿痰盛,加清半夏10克,广皮6克,茯苓12克,黛蛤粉20克;四肢麻木,加
桑寄生30克,威灵仙、苏地龙各10克;大便燥,加大黄10克;
面赤、口干加生石膏30克;血压过高、头晕甚者,加羚羊角粉0.6克(冲服);舌强,加
僵蚕10克,全蝎5克,九节菖蒲、天竹黄各10克;目视两歧,加
滋朱丸15克,羚羊角粉0.6克(冲服)。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高血压病除积极治疗外,下列注意事项亦很重要。①凡高血压患者,如遇感
冒,血压往往升高,此时不必治血压,以辛凉解表,感冒愈,血
压高随之降;②饮食方面必须注意,如羊肉、海鱼、海虾之类皆能助热升阳,白酒性
烈,升阳更甚,皆非高血压患者所宜;③高血压患者最忌大怒,
大怒则血压升,易于引起脑溢血症。
17育阴潜阳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海蛤壳30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2克,白蒺藜、杭菊花各10克,桑寄生
30克,杜仲12克,磁石15克,何首乌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
【方解】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肝阳偏亢,故方用石决明、海蛤壳、牡蛎,三者虽
同属介类,然石决明入肝,功能镇肝潜阳;而海蛤壳、牡蛎入肾
,功能育阴柔肝,故本方只取海蛤、牡蛎而不用石决明。龙骨、磁石益肾而潜浮阳;
白蒺藜、菊花滋肾而清头目;桑寄生、杜仲补肾而降血压;何首
乌补肝肾、益阴精,俾水能涵木则浮阳不致上亢矣。
【主治】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证见眩晕耳鸣、腰酸腿软、失眠、精神不振,脉弦
滑无力或细弱。
【加减】精神不振,加合欢皮12克,人参须5克;头晕甚加桑叶9克,黑芝麻12克;失
眠,加首乌藤30克,熟枣仁10克;腰酸腿软,加续断12克,熟地
20克;心悸,加柏子霜10克,茯神10克;同时还可参照“镇肝潜阳汤”加减法。
【疗效】屡用效佳。
4.治冠心病(胸痹)秘方(16首)
1养心定志汤
【来源】高辉远,《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太子参15克,茯神(茯苓)、菖蒲、远志、丹参各10克,桂枝8克,炙甘草5
克,麦门冬、川芎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益心气、补心阳、养心阴、定心志。
【方解】冠心病,属胸痹,心悸,真心痛范畴。多见于老年患者,临床常呈现心动
悸,脉结代,心绞痛,疲倦乏力,胸闷气短或烦躁汗出等证候,乃
本虚标实之为病。本虚则心气不足,心阳虚损,心脉失养,心志不宁;标实则气滞血
瘀,痰饮阻滞,故治疗宜标本兼顾,以治本为要。本方系以定志
丸、桂枝甘草汤、生脉饮加丹参、川芎、延胡索而成,是治疗冠心病的通用方剂。根
据《千金方》之定志丸,用太子参益心气;苓佐参调心脾;菖蒲
、远志通心窍以定志;龙骨镇静以安心神,立意有“补心强志”的作用。桂枝、甘草
辛甘化阳以补心之阳。生脉饮酸甘化阴以养心之阴。合而为用,
有治虚为本的功效。再加丹参、川芎以活血化瘀,延胡以理气止痛,以收治标之用。
【主治】冠心病。
【加减】胸闷憋气,胸阳痹阻较甚者,加瓜蒌、薤白;心痛剧烈,痛引肩背,气血瘀
滞重者,加三七、金铃子;心烦易怒,心慌汗出,心肝失调者,
加小麦、大枣;若高血压性心脏病,亦可用此方去龙骨,加决明子、川牛膝、杜仲;
肺源性心脏病,可加银杏、天冬、生地、杏仁、去川芎等。
【疗效】经多年的临床验证,效果较为满意。
2加味四妙勇安汤
【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当归、玄参、金银花、丹参、甘草各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活血化瘀,解痉止痛。
【方解】本方系《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加丹参而成。方中以当归养血和血;丹
参养血散瘀;玄参养阴凉血化瘀;金银花、甘草解毒止痛。诸药
合用,共奏养血和血、化瘀止痛之功。
【主治】冠心病,胸痞气短、心痛、脉结代,能治疗肝区刺痛及肾绞痛。
【加减】(1)冠心病:上方加毛冬青、太阳草以扩张血管;若兼气虚者,加黄芪、生脉
散以补益心气;若心血瘀阻甚者,加冠心二号以活血化瘀。
(2)病毒性心肌炎:上方加郁金、板蓝根、草河车以清热解毒活血。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上方配合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以养心安神,和
中缓急。
【疗效】郑氏亲身尝试四妙勇安汤加丹参对冠心病有显著疗效。自此以后,20余年来
郑氏应用本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肝肾区绞痛,疗效满意。
3益神方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野生灵芝15克,制黄精、炙黄芪各10克,炒当归6克,制首乌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
【功用】益神延年,养颜黑发,润肺固卫,宁心安眠,健脾悦胃,补肾强身。
【方解】方中灵芝、黄精性味相同,甘平无毒,惟灵芝益神而养精气,黄精补中而安
五脏。本方采用野生灵芝与黄精配合,其效更彰,增以黄芪固表
卫、实皮毛。当归理营血、和络脉。首乌滋肝肾、悦颜发。五味共投,可奏保健强身
之功。
【主治】肺虚常易感冒,冠心病胸闷心悸,神经衰弱,失眠酸乏,胃肠功能障碍食欲
不振,白细胞减少,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病后、术后身体
虚弱,及老年黄褐斑等多种病症。
【疗效】本方为康复剂,坚持服用,确有良效。
4冠心通痹汤
【来源】柯雪帆,《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全瓜蒌30克,桂枝18克,炙甘草、枳壳、川厚朴、熟附块各10克,川象贝母
各6克,法半夏10克,党参18克,生牡蛎30克。
【用法】水煎服,取头汁400~600毫升,分2~3次服;如煎二汁,应与头汁混和后分
服。
【功用】温通阳气、开胸顺气、散结聚、化痰浊。
【方解】本方以《金匮要略》栝蒌薤白桂枝汤为基础,加减变化而成。本方可分温阳
与化痰两个部分。温阳部分用附子、桂枝配伍甘草,辛与甘合,
既能温振阳气,又能温通阳气,酌加甘平之党参以助甘草,气虚严重者宜用人参。化
痰部分是本方的重点,化痰、散结、顺气以开胸中之痹阻。瓜蒌
兼有化痰、散结、开胸顺气之功,为化痰部分之要药,用量最重。贝母化痰散结;半
夏化痰降气;牡蛎软坚散结;枳壳、厚朴顺气降浊,作为配伍。
本方配伍的特点在于用了三对反药,即十八反中的瓜蒌反附子,贝母反附子,半夏反
附子。今人大多忌用反药,而古人用反药者屡见不鲜。仲景方中
亦用反药,如附子粳米汤中附子与半夏同用,赤丸中乌头与半夏同用,甘遂甘夏汤中
甘遂与甘草同用。这三方所治病证,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病邪痼
结。附子粳米汤证为寒邪严重结于肠胃,赤丸所治为寒饮痼结于心,甘遂半夏汤之证
为留饮结聚难除。利用反药,激越药性,冲击病邪,以驱除锢结
之寒水痰饮瘀浊等。这三方在应用反药的同时,都适当配用和缓安正之药,以防反药
激越过分,有损正气。如赤丸中用人参、蜂蜜;附子粳米汤中用
甘草、大枣、粳米:甘遂半夏汤中用芍药、蜂蜜。本方效仲景配伍之法,在应用反药
开通痹阻的同时,配用甘草、党参益气和中。本方药仅10味,意
有三层,虽为今用,谨尊古法。
【主治】冠心病,证属痰气交结、胸阳痹阻、实多虚少,证见心悸、胸闷、胸痛、头
晕、神疲乏力、少气短气,苔腻脉弦,或有停搏,血压不高者。
【加减】短气明显加人参;胸闷甚加沉香粉;痰多加天竹黄、菖蒲;有瘀血加川芎或
桃仁;有热象加黄连或莲子心;停搏明显者加玳瑁、龙骨;睡眠
不安加枣仁或琥珀。
【疗效】屡用屡验,疗效满意。
5调和肺胃汤
【来源】蒲辅周,《蒲辅周医疗经验》
【组成】全栝蒌12克,薤白、法半夏各9克,厚朴、炒枳壳、苏梗、陈皮、生姜、麦
芽各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用】调和肺胃,温化痰湿。
【方解】本方由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而成。而理气和和胃作用较原方更胜一筹。方中
括蒌善于祛痰、开胸散结;薤白温通滑利、通阳散气止痛。二药
相合,一除痰结,一通气机,相辅相成,为治胸痹要药。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与栝蒌配合,祛痰作用更强。厚朴、枳壳、陈皮宽胸理气,助薤
白通阳散结止痛。生姜发表散寒,消痰下气,温中健胃;麦芽开胃消食舒肝理气。诸
药配伍,可使肺胃调和,痰消气调,胸痹渐除。
【主治】胸痹,证属痰滞胸膈、肺胃不和型。证见胸部闷痛、咳痰不多、消化力弱,
舌苔白腻,脉浮取缓、中取弦滑、沉取有力。可用于冠心病而有
上述症状者。
【疗效】屡用皆效。
6参七散
【来源】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
【组成】白人参15克,三七、川附片各9克,川郁金12克,山楂、五灵脂各9克,肉桂6
克,降香9克,乳香3克,炙甘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服6克,用米酒或温热黄酒送服。
【功用】扶助心阳、理气止痛。
【方解】胸痹,是因心阳之气滞而不畅所致,其心痛,是因心阳之气衰竭而成,故方
中用人参、甘草补气强心;附子、肉桂温通心阳;三七、山楂、
五灵脂活血散瘀止痛;郁金行气破瘀;乳香,降香降气散瘀、活血通痹。诸药合用,
有补有通,重点在理气止痛,可使气阳之气畅行无阻,达到“通
则不痛”的目的。
【主治】胸痹,真心痛。可用于心绞痛。
【疗效】屡用效捷。
7心绞痛方
【来源】孙一民,《临证医案医方》
【组成】丹参30克,白檀香5克,郁金、茯神、远志、麦冬、炙甘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解】本方所治的心绞痛,是因血瘀气滞而产生的“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故方
中重用丹参,委以重任,活血化瘀,通心包络;白檀香芳香通窍
、理气止痛;郁金行气解郁,“治血气心腹痛”(《本草纲目》);远志、茯神宁心安
神;麦冬养阴、清心除烦;炙甘草“通血脉、利血气”(《名医
别录》)。诸药配合,可使瘀血行而心气通、神志宁而疼痛止。
【主治】心绞痛(血瘀气滞型),证见胸骨后或前心区阵发性、绞窄性疼痛,向左侧肩
臂放射,有压迫感和窒息感。舌质紫,苔白或黄,脉细涩或有间
隙。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
8龙牡安神汤
【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
【组成】生牡蛎、生龙骨各12克,石决明30克,杭菊花9克,白蒺藜12克,桑寄生30
克,丹参20克,川郁金、乌药各9克,百合6克,枸杞子、生地各
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育阴潜阳,舒肝理气。
【方解】方中用生龙牡、石决明育阴平肝潜阳;白蒺藜、菊花养肝阴而舒肝;桑寄
生、枸杞子、生地入肾养血以柔肝,以上药味,皆有降压作用。百
合、乌药同用专走上焦而理气机,丹参、郁金同用专能行血中之气。俾气血和畅而无
阻闭之患则胸闷心痛自除。
【主治】冠心病(阴虚阳亢型),证见头晕、心跳、失眠、胸中烦闷、心前区痛、血压
高,脉弦细而数,舌质红。
【加减】心悸加茯神10克,朱砂1克(冲服);心烦加栀子9克;失眠加首乌藤30克,朱
砂1克(冲服)。
【疗效】临床屡用,多获良效。
9加味冠通汤
【来源】岳美中,《岳美中医案集》
【组成】党参、当归各12克,薤白18克,红花9克,延胡索12克,广郁金9克,丹参12
克,全栝蒌24克,鸡血藤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用】通阳化痰、开胸理气、活血化瘀。
【方解】《素问·痹论》谓:人体阳气少阴气盛,则容易得痹证,即阳气功能减弱,
脏腑功能不足,尤其是上焦多产生阴寒证候。寒凝气滞,寒是阴
邪,寒凝则在气液易成痰浊,在血则凝滞为瘀。仲景治胸痹是温通气液,祛逐痰涎。
《证治准绳》治心痛是温化死血,流通血脉,是在《金匮》治法
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本方的拟制合两法而一之。方中栝蒌性润,用以涤垢腻之痰;薤
白臭秽,用以通秽浊之气;合以党参补气,当归和血,使胸痹得
开、心痛得止。更入化瘀生新之品,以理宿疾,如:丹参走心经,为理血之专品;红
花能行散,破瘀活血;桃仁性平而润,治血闭血瘀。加郁金辛香
,延胡索辛温,均为血中气药,郁金宣气化痰,入上焦,能祛心窍中之痰涎恶血;玄
胡行血中之气滞,使气顺而血调。仲景治胸痹证,多用栝蒌薤白
剂,王肯堂《证治准绳》认为心痛是死血作痛,脉必涩,作时饮水下,或作呃,壮人
用桃仁承气汤下,弱人用归尾、川芎、牡丹皮、苏木、红花、元
胡、桂心、桃仁泥、赤曲、真降香、通草、大麦芽、穿山甲之属,煎成,入童便、
酒、韭汁,大剂饮之。本方师《金匮》、《准绳》方义,对证用药
,缓以持之,其效自可期待。
【主治】胸痹,胸闷气短,天阴时更觉胸膺发憋,性情急躁。脉左滑。
【疗效】屡用皆效,缓以持之,其效必著。
10通痹消胀汤
【来源】沈祖法,《中医杂志》(3)1985年
【组成】厚朴15克,枳壳10克,槟榔15克,莱菔子30克,大腹皮15克,大黄10克(后
下),半夏、木通各10克,瓜蒌皮15克,桃仁、薤白、全当归各10
克。
【用法】水煎服。服药时间为出现腹胀后0.5~1.5小时。必要时隔0.2~2小时再服1
剂。兼服苏合香丸1粒。
【功用】调理气机,开上导下,标本兼顾。
【方解】临床表现为胸痹(胸闷或痛、气促)——心肌梗塞、腑闭(腹胀,二便闭)两大
症候特点。《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痰则神机化灭,升
降息则气立孤危。”故其治了宜宣痹通腑,畅通气机。本方由明。秦景明家秘消胀散
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化减而成,方中瓜蒌皮、薤白、半夏通阳宣痹
;大黄、厚朴、枳壳、槟榔、莱菔子、大腹皮理气消胀,佐以桃仁、全当归活血通
腑,木通利尿,全方具调理气机,开上导下,标本兼顾之功。
【主治】心肌梗塞并发腹胀。
【加减】饱餐后发病者加六曲、山楂、麦芽;呃逆,恶心呕吐加生赭石、沉香、降
香;习惯性便秘加芒硝10克(冲服)。
【疗效】治疗9例,服药后全部病例自觉症状及外观腹部隆起均消失,肠鸣音恢复,
二便通畅。
11早搏宁汤
【来源】张笑平,《新中医》(8)1987年
【组成】常山3~12克,苦参15~30克,姜半夏9克,茵陈、栝蒌皮、虎杖各9~15克,
丹参、炙黄芪、炙甘草各9~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凡早搏在10次/分以上者,均予2剂/日;6~10
次/分者,均予1.5剂/日;5次/分以下者,均予1剂/日,并一直
服至心电图检查示早搏消失。在服用本方期间,一律停用其他方法和药物,一旦结代
脉消失,即予心电图复查。
【功用】清热化湿,补气活血。
【方解】脉结代原出《伤寒论》177条并归纳发病机理为阴阳两虚。张氏临床体会,
其病机可归纳为本虚、标实两个方面,而本虚不外阳虚、气耗、
阴伤等不足;标实不离停湿、郁热、瘀血等抑遏胸阳;其中本虚又主要在于阳虚,标
实主要在于停湿,并以标实为总的倾向;可见由内湿诸邪所致心
胸阳气的抑遏或不足,而成为此脉证的病因病机。故当以清热化湿、补气活血之法为
其基本治则。方用功专化湿除痰的常山、栝蒌皮、茵陈、姜半夏
;苦寒燥湿的苦参;清热活血的虎杖;活血和络的丹参,益气补虚的炙黄芪、炙甘
草。方中的常山、苦参、姜半夏、炙甘草四药,乃针对异位起搏点
自律性或应激性、暂时性地升高的导致各种类型早搏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而拟定的,
而其余五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并应降血脂,扩张冠状动脉
,增强代谢,提高心肌收缩率而配入方中,共奏清热化痰、补气活血之功。
【主治】心动悸,脉结代(频发性早搏)。
【加减】方中惟常山、苦参需从小剂量用起,凡药效不著,且未出现呕吐、流涎之类
毒副反应者,可递增用量,若出现反应者,兑入适量蜜汁,或减
量。若心衰明显者,可加熟附片、党参、枳壳等;胸痛较剧者,可加姜黄、川芎、檀
香等;血压过高者,可加珍珠母、苦丁茶、粉干葛等;心率高于
130次/分者,可加远志、莲子、生大黄等;心率低于50次/分者,可加麻黄、桂枝、白
芍等。
【疗效】治疗91例,经治疗后,心电图检查示早搏消失,且在3个月内无反复者为显
效,计57例;心电图检查示早搏已降至1~3次/分,或虽消失,但
在3个月内复发者为进步,计2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2%。疗程为7~60天,一
般3~5天即见效。在服药过程中未发现有任何毒副反应。
【附记】服药后,如取效,可继续服用至显效,或痊愈,不可中断治疗。
12强心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党参、黄芪、丹参各15克,益母草30克,附块9~15克,仙灵脾、黄精各12
克,麦冬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阳益气,活血强心。
【方解】本方主要从益气、温阳、活血三个角度而制定的。证属气阳两虚,故温阳益
气诚属一定不易之法。用了气药,又须配合活血药,才能相得益
彰,使气血流通。方用参芪补气,当无疑义;温阳选用附子、仙灵脾,主要考虑肾阳
为诸阳之本,犹似能源之所。尤其附子为温壮肾阳要药,能下补
肾阳以益火,中温脾阳以健运,上助心阳以强心。选用丹参,益母草活血,是因二药
功效可靠,药性平和,久服无流弊。丹参功同“四物”,而益母
草一味,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又能散风、降压、利水,故各种心脏病
均可选用。惟剂量需用至30克,少则效果不显。入麦冬,既从“
无阴则阳无以化”着眼,又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温阳益气,活血
强心之功。
【主治】胸闷气短、心悸怔忡、面色无华,畏寒怯冷,舌质淡胖,脉细,或沉迟,或
结代。证属气阳两虚证。一般适用于病窦综合征、房室及束支传
导阻滞、心率偏慢的冠心病及窦性心动过缓者。
【加减】①胸闷胸痛,因痰浊壅塞所致者(苔腻、脉滑、形体胖,自觉痰多等辨证要
点),可选加半夏6~9克,瓜蒌、薤白各9克;因气滞不利所致者(
部位不固定,长叹息,有情志忧郁诱因,苔一般不腻等为辨证要点),可选加郁金、
旋覆梗各9~12克,紫菀9克;②心悸怔忡,属心阳亏损、心血不
足者,加桂枝6~9克,当归、枣仁各9克,桂枝配方中原有的甘草,即桂枝甘草汤,
对心阳虚的心悸怔忡有较好疗效。若因痰饮留居所致者,则选用
豁痰蠲饮的半夏、茯苓等,不治心悸而心悸自已。适应本汤证的患者的心率大多缓
慢,故重镇平悸药,如磁石、龙牡等一般不用;③伴大便溏薄者,
往往是脾气脾阳亦虚,可配加补骨脂9克,炮姜6克;④畏寒明显,加肉桂3~4.5克,
鹿角片9克;⑤汗多淋漓,参、附重用,另加五味子6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13宁心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太子参15~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浮小麦30克,甘草6克,大枣7枚,
丹参、百合各15克,生龙骨、牡蛎、磁石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2次。
【功用】益气养阴,宁心调神。
【方解】本方由生脉散和甘麦大枣汤加味而成。方用生脉散益气养阴生脉,治疗心脏
病使用机会较多,并能有效改善汗出心悸、口干津少,舌红脉虚
数等证状。甘麦大枣汤是张仲景创制治疗情志疾患的专方,有养心缓急之功;看似平
淡而效验不凡。百合滋养心肺之阴,配合丹参,有较强的养心宁
神作用。龙骨、牡蛎、磁石针对虚阳上浮的病机,取其重镇镇静。诸药相合,对功能
性、神经性为主,以虚性兴奋为主要特征的心脏疾病有满意疗效
【主治】心悸难宁、胸闷烦热、口干津少、少寐多梦,或伴汗出,苔少、质红,脉细
数,或有间歇。证属气阴两虚证。多用于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
心动过速、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加减】心悸明显加生铁落30克,天王补心丹12克(吞服);梦多心烦加景天三七30
克,柏子仁12克,莲子心6克。景天三七功效类似丹参,而安神作
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单味景天三七30克,加红枣10枚煎服,治疗失眠,效果尚好。口
干津少,苔少或光加石斛15克,天花粉15~30克;便秘(青年女
性多见)加生大黄3~4.5克(虚火上扰明显者改用酒大黄);咽痛加玄参12克。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颇佳。
【附记】临床实践证明依本方加昆布、海藻各12克,牡蛎60克,治疗甲亢;或加生地
12克,白金丸9克,治疗神经官能症及精神分裂症;或加知母、
仙灵脾各9克,治疗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包括更年期综合征),也有较好疗效。
14益心汤
【来源】颜德馨,《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黄芪各15克,葛根、赤芍、川芎各9克,丹参15克,山楂、决明子各30
克,菖蒲4.5克,降香3克。
【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水浓煎两次,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心、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是本虚标实。以心气虚为本,瘀血为标。方中重用党参、黄
芪养心益气为君;辅以葛根、川芎、丹参、赤芍、降香、山楂活
血通脉为臣,居臣相伍旨在益气活血。俾气足则助血行,血行则瘀血除。佐以决明子
疏通上下气机,以增活血之力,使以菖蒲引诸药入心,开窍通络
。诸药同用,共奏益气养心、行气活血、祛瘀止痛之功。
【主治】胸闷心痛,神疲气短,劳则易发,汗出,形寒喜暖,舌淡有瘀点,苔薄白,
脉细弱或结代等症。
【加减】如瘀阻心脉,胸痛剧烈者,可加参三七粉、血竭粉等量和匀,每次服1.5克,
或加失笑散、乳香、没药各4.5克;症状剧烈者,可加麝香0.03
克(另吞),开导经脉,活血定痛;胸部窒闷者,加枳壳、牛膝各4.5克,一升一降,调
畅气机,以开通胸阳;痰壅气滞,胸痹及背者,加瓜蒌15克,
薤白9克,以宣痹化饮;气虚及阳,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者,加人参9克,附子6克,
以温阳通脉;气血两亏,口干苔少者,加麦冬、玉竹各12克,五
味子5克,或配生脉饮,天王补心丹以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疗效】临床屡用,颇有效验。
15张氏冠心方
【来源】张秀琴,《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①丹参30克,赤、白芍各10克,川芎5克,当归、香附各10克,瓜蒌15克,薤
白、石菖蒲各6克,远志10克,葛根30克;②女贞子、旱莲草、
紫石英,灵磁石各12克,丹参30克,赤、白芍各10克,瓜蒌12克,薤白、石菖蒲、远
志各6克,葛根30克。
【用法】随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滋阴养血,通阳化瘀。
【方解】病属本虚标实之候,治疗当以滋阴养血为本,通阳化瘀为标。①号方取丹参
养血为主,赤白芍、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香附为气中血药,以
舒肝理气;川芎为血中气药,二味相伍或理气活血,相辅相成作用。瓜蒌宽胸理膈;
菖蒲、薤白温通胸阳,取瓜蒌薤白白酒汤方义;远志安神定志;
葛根取其能缓筋脉拘急,缓解心绞痛作用。②号方即①号方中加女贞子、旱莲草滋阴
养液;紫石英、磁石以平肝潜阳,故用于合并高血压为宜。
【主治】冠心病(本虚标实型)。②号方适用于合并高血压患者。
【加减】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如兼有气短者,加生脉散;心绞痛,或胸闷甚者,
加三七粉6克(冲服),野菊花12克;惊悸不寐者,加琥珀粉3克(
冲服);痰浊盛者,加半夏10克;属血瘀甚者,加失笑散;属心肌梗塞、心绞痛甚、
四肢厥冷欲脱者,加参附汤。
【疗效】临床屡用,恒多效验。
16速效活心丹
【来源】车家生,《中国当代知名中医特色医疗辞典》
【组成】麝香5克,苏合香油10克,冰片5克,三七50克,生蒲黄、甲珠各30克,当
归、薤白、五味子各50克,川芎30克,丹参150克,生山楂100克,
葛根75克,香附30克,元胡、瓜蒌各50克,郁金30克,生甘草50克。
【用法】先将甲珠前6味药共研极细末;再将当归后余药,经炮炙后,水煎浓缩成
膏,与上述药末混合均匀后干燥,研细和匀,分装入胶囊内,备用
。每日服4次,每次服4~6粒,用白开水送下。
【功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降脂降压,开窍宁神。
【方解】本方是由舒肝理气和大量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中药组成。特别是三七、丹
参、当归、生蒲黄、郁金均有良好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作用,
不宜单服,须配合补气养血之剂。山楂、葛根等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
脉,增强血流量,并有降血脂、降血压作用。麝香、苏合、香油、
冰片、甲珠均能通关窍、省神、复苏并能改善末梢微循环。故用之多效。
【主治】冠心病(气滞血瘀型)。
【疗效】临床屡用,奏效颇捷,效佳。
又邓铁涛教授所拟的治冠心病方,药用党参(或太子参)18克,竹茹、法半夏、橘红各
10克,云苓15克,枳壳6克,丹参18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
煎服。功能益气祛痰以通心阳。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如气阴两虚者,合生脉散;
血瘀胸痛甚者加田七末,豨莶草或失笑散;气虚甚者合四君子汤
或重用黄芪;血压高加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牛膝;血脂高加山楂、布渣叶、草决
明、首乌。屡用屡验,效佳。
5.治风湿性心脏病秘方(5首)
1银翘白虎汤
【来源】朱良春,《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连翘20克,金银花、防己、木瓜、知母、粳米各25克,生石膏100克,甘草1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祛风胜湿。
【方解】本方所治疗乃属风湿病邪侵犯心脏引起急性变态反应非瓣膜受损阶段。方用辛
凉清热的金银花、连翘;祛风湿的防己;舒筋通络的木瓜和专
清气分大热的白虎汤组合成方,因而用之多收良效。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加减】湿重加苍术25克,苡米40克,厚朴10克;热重加栀子,黄柏各15克,黄连5
克;心前区闷痛加全瓜蒌25克,远志15克,柏子仁25克。
【疗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2例,全部治愈。治疗时必须坚持服药6~8周。
2通脉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桂枝6~12克,赤芍9克,桃仁12克,川芎6克,益母草30克,红花6~9克,丹
参、麦冬各15克,黄芪15~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通脉。
【方解】风心瓣膜病或慢性心衰,其主要病机都系循环障碍,脏器郁血。故治疗原则及
组方配伍、都围绕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两个方面,所以方中用
大队活血化瘀药,其中桂枝是活血通脉之要药。历来都以舌红及血证为用桂枝之禁忌。
但朱氏则认为:舌红只要舌上有津,而又具桂枝适应证者,照
样可用。至于血证禁用桂枝,亦非一概而论。如风心肺郁血而致咳血者,用桂枝非但无
害而且有益。因此症“心功能障碍”是本,肺郁血是“标”,
咳血及标中之标,故用桂枝改善循环障碍,能减轻郁血而起到止血作用。当然,血热妄
行之血证则禁。否则真有“桂枝下咽,阳盛立毙”之虑。单用
活血药不行,必须配合益气。补气用黄芪,因其作用过于党参,而且善补胸中大气。大
气壮旺,则气滞者行,血瘀者通,痰浊者化,此即“大气一转
,其结乃散”之谓。今之黄芪、枝细力薄,用量常需至15~30克,其功始显。配甘草补
气和中;桂枝配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红花、丹参活血
化瘀;麦冬滋阴强心。诸药配伍成方,共奏活血化瘀,益气通脉之功。
【主治】胸闷气急,心悸咳嗽,颧红唇绀,舌质暗或有瘀斑,脉细弦带涩。证属虚实相
杂,血气瘀滞。主要用于风心瓣膜病变及慢性心衰者。
【加减】①伴有肺部感染加鱼腥草30克,开金锁、山海螺各15克。三药合用,有广谱抗
菌作用,药力较强;②并发心衰,出现肺水肿征象,选加附子
9~15克,万年青根15~30克,葶苈子12克,泽泻15克,槟榔9~12克等。附子、万年青
根有强心利尿作用。附子不论心率快慢都能用,而万年青根在
心率慢于60次/分以下则不用。葶苈子、泽泻、槟榔功能泄肺下气,利水消肿,对心衰
出现肺水肿征象常有改善作用。尤其葶苈子一味,作用颇佳,
过去多认为药性峻烈,不可轻用,现证之临床,并非如此。肺与大肠相表里,用槟榔旨
在破大肠气而助泻肺行水之功;③伴见心源性肝肿大或肝硬化
,加三棱9~12克,莪术9~12克。张锡钝谓二药用治瘀血癥瘕,“性非猛烈而建功甚
速”,确系经验之谈。虽然此类病人多病程历久,形体羸瘦,但
只要配伍恰当,用之并无流弊。“瘀血有所留藏,病久至羸,似乎不足,不知病本未
除,还当治本”。张景岳此论,可资印证。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3双仁养心散
【来源】田宝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山药960克,黑芝麻、赤小豆各360克,鸡内金30克,炒枣仁480克,柏子仁36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天早晚饭前各取30克,以开水调为糊状服之。
【功用】养心安神,健脾化湿。
【方解】脾为生化之源,统血之脏;心为主血之君,肾为藏精之脏,精血同源。故方用
山药、赤小豆健脾利湿;黑芝麻养血滋肾;柏子仁、枣仁养心
。实则以养血生血为宗旨,诸药配伍成方,共奏养心安神,健脾化湿之功。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疗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男女患者各1例,分别服药3~5剂,症状皆消失。
4四合一方
【来源】秦家泰,《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附子10克,北黄芪
15克,当归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分2次温服。
【功用】温通血脉,强心助阳。
【方解】本方以生脉散、桂枝甘草汤、当归补血汤、参附汤四方合方而成,故名四合一
方。方中之生脉散,以其人参甘温补气,麦冬养阴补水之源,
五味子敛肺生津,全方可益气生津,敛阴止汗,此即张景岳谓“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
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意;桂枝甘草汤之温通心阳,
专治心阳虚之心悸证,《伤寒论》以本方治“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当归补血汤以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生化,当归养血通脉,
共奏补气生血之功;参附汤之附子可强心壮阳,温通血脉。四方合一,温通血脉,强心
补阳。盖心主血脉,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而见心悸气短,怔忡
不安等症。肾为元阴元阳所寄之处,肾阳虚,阳失敷布,则气血运行受阻,故见面色白
而肢冷,脉结代等。凡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房纤颤等病,
中医辨证皆责之于心阳虚而心血不足,故治用本方可应手取效。
【主治】心阳虚损,心血不足所致的胸闷不舒,心悸怔忡,气短汗出,喘息乏力,动则
加甚,面白肢冷,脉象细涩或结代。现代医学包括风心病,窦
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各种心律失常病症。
【加减】若阳虚肢冷较甚者可加淫羊藿15克;若心阳虚,血脉瘀阻,舌质有瘀点,唇紫
者,加丹参12克;若痰热痹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合瓜
蒌薤白半夏汤;善后调理宜加生姜10克,大枣12克,以调和营卫。
【疗效】临床屡用,收效颇著。
5治风湿性心脏病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云苓各15克,甘草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五爪龙30
克,鸡血藤24克,桑寄生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活血。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疗效】临床屡用,坚持治疗,效果甚佳。
【附记】又一风心救逆汤,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血瘀阻,寒凝湿滞型)。药用川桂枝、
王不留行、三棱、莪术各15~30克,炙甘草、生香附、石菖蒲
各9~15克,当归尾30~60克,桃仁、丹参各30~45克,红花10~24克,广、川郁金各30
克,失笑散15~24克,远志10~15克。水煎服,日服3次,每
日1剂。此方为老中医沈宝善所传。方中破瘀温通之品用量要足,对于咯血病人予以破
瘀不必顾虑,因风心病之咯血为腔内瘀血而引起,破瘀反能止
血,然也可加三七以修补出血之创口。沈锦波临床验证,观察治疗300例,达到近期病
状改善及病情好转者为84%。
6.治肺源性心脏病秘方(4首)
1温肾救心汤
【来源】查玉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炙附子7.5克,白术、茯苓各25克,白芍15克,生黄芪、五加皮各25克,细辛5
克,桂枝7.5克,五味子、甘草各10克,生姜15克。
【用法】先将药加水浸泡半小时后,水煎服。首煎煎沸后慢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慢火
煎20分钟,两煎汁混合一起,分4次服,每次服100毫升,早晚
餐后1小时左右服用。
【功用】温阳益气,化湿利水。
【方解】本方系真武汤衍化。寒淫所胜,治以辛热,附子壮阳益肾,温散水气;选黄芪
益气利水;桂枝温阳化水;细辛平喘行水;五加皮消肿去水,
使气化水去而肿消。配五味子收敛肺气,以益心气,使心肺得补,相得益彰。阳复而水
化,改善循环,心阳得振,心衰可解。
盖“风心”及“肺心”两病,一是外邪内侵,留恋血脉,内舍于心,心肌受累;一是内
伤痰饮,肺气先伤,痰浊壅塞,水邪内伏,累及心阳。两病始
发病因虽然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转化为心阳衰竭。本方在于温补,温补可以化气,
从而达到阳复阴化,水行悸安的目的。故病名虽异,其治则一
,此之谓也。
【主治】阴盛于阳,水湿内停,上凌心肺引起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发
青之水气病(肺心病、风心病)。
【加减】下肢肿甚加防己15克;上感咽痛,加鱼腥草25克;咳喘加车前子25克,杏仁15
克;呕逆不食加砂仁10克,藿香4.5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查氏认为,本病首先应扶正为主,正复则邪去,气充则血行,若心衰尚未改
善,切不可化瘀攻邪,徒伤其正也。
2加味小青龙汤
【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组成】麻黄、桂枝、白芍各9克,细辛、干姜各6克,五味子、半夏各9克,生石膏30
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散水饮。
【方解】方用麻黄、桂枝宣肺平喘,发汗利小便,以消水饮肿胀;干姜、细辛温化水
饮;半夏除痰蠲饮;五味子、白芍敛肺气以治喘,并控制温热药
不使过于温散,以损耗肺气;生石膏配麻黄、桂枝以降肺平喘。配伍为用,共奏温散水
饮,降肺平喘之功。
【主治】心肺停饮之肺心病,证见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倚息不能平卧,心
悸气短,胸闷干呕,头面及四肢部有轻度浮肿,舌淡苔白,脉
弦。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本方已为印氏“抓主证”的常用方,凡咳喘痰多清稀,吐出爽利者,即投此
方,即肺气肿、肺心病亦不例外。
3肺肾同治汤
【来源】郭士魁,《杂病证治》
【组成】①麻黄3~6克,杏仁、川贝母各10~12克,生石膏15~30克,瓜蒌15~20克,桑
白皮、地骨皮各10~12克,紫菀10~15克,苏子10~12克;
②党参15~20克,白术、陈皮、当归、半夏、补骨脂各10~12克,茯苓10~15克,女贞
子、枸杞子各12~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剂,上午服①方,下午服②方。
【功用】①宣肺化痰,降逆平喘;②健脾补肾。
【方解】咳嗽兼脾肾阳虚,宜肺肾同治。一方分二,方①中用麻黄、杏仁宣肺化痰;川
贝母、石膏、瓜蒌清热化痰;桑白皮泻肺平喘;地骨皮清虚热
;紫菀、苏子降逆平喘,合而用之,共奏宣肺化痰,降逆平喘之功,上午,服用以治标
实。复方用②中之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陈皮、半夏燥
湿化痰,以助健脾之功;以当归、补骨脂、女贞子、枸杞子补肾,共奏健脾补肾之功,
下午服用以治其本。肺肾同治,标本兼顾,故用之效果颇佳。
一方分用,先标后本,可谓良方妙用。
【主治】咳嗽兼脾肾阳虚之肺心病,证见喘息咳嗽、气短、活动后气短加重,腹胀纳
差,腰酸腿软,或有轻度浮肿。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较好。
4纳气平喘饮
【来源】周龙,《千家妙方·上》
【组成】人参3~9克(另煎兑服),熟附子6克,熟地15克,胡桃肉(连衣)3个,山萸肉12
克,生山药30克,五味子9克,紫石英(先煎),磁石(先煎)各
15克,冬虫夏草9克,沉香1.5~3克(冲服),胎盘粉9克(分两次用药汁送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肾培元,纳气平喘。
【主治】肺源性心脏病(肾不纳气型)。
【加减】喘息,水肿较重者,可酌加肉桂、白术、茯苓;消化不良者加香橼,鸡内金。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又肺源性心脏病验方(李中庸),药用:茯苓20克,白术10克,白芍、黑附子(去
皮脐)各15克,正北干姜10克,正北细辛、正北五味子各5克
,黄芪30克。水适量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第1疗程,连服3剂3天,停药3天,持续
接服2~6个疗程,前后体会、观察、对比,直至喘平悸定,仍
可适当酌服,巩固疗效(《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7.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律失常秘方(10首)
1温阳益气复脉汤
【来源】李介鸣,《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人参15克,黄芪20克,北细辛6~15克,制附片10克,炙麻黄6克,麦冬12,
丹参18克,五味子12克,桂枝、甘草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早、晚各服1次。
【功用】温阳益气、和络复脉。
【方解】本方系仲景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变改君臣佐使加味而成。本病多生于年老
体弱、久病过劳者,其心肾阳气亏损,心阳不运,胸中阴霾不散
,则脉络受阻,心血失养,即可出现心悸怔忡,脉迟结代之诸症。故方中以人参、黄
芪、附子益气壮阳以为君;细辛、麻黄、桂枝通阳以为臣;甘草
益气兼和诸药;丹参活血通脉兼以养心;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气,是遵景岳“善补阳
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之训,辅阳气之生
,制阳药之燥。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气,活血复脉之效。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
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加减】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
用量;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胸憋者加瓜蒌、
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气喘者加
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疗效】临床应用,多获良效。
2健心汤
【来源】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党参12克(最好用生晒参4.5~6克),淡附片、枳实、桂枝、炙甘草、丹参、
川芎、桃仁、红花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温通心阳、兼通心气。
【方解】方用党参补心气;附片、桂枝温通心阳;炙甘草益气复脉;枳实行气导滞;
丹参、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诸药相辅相成,有助宗气推
动之力,对加快心率有很好的作用。
【主治】由于病态窦房综合征引起的心动过缓。
【加减】对心房纤维性颤动,其脉律绝对不规则,时快时慢,时虽时弱,时有时无,
此病属元阳虚微,心气大伤,可加淮小麦30克,龙齿15克,珍珠
母30克,柏子仁9克,丹参30克,白边万年青9克。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笔者依方验证数例,确有良效。
3灵芝甘草汤
【来源】郭仁旭,《陕西中医》(2)1988年
【组成】菌灵芝、生地、淫羊藿、鸡血藤、大枣各30克,炙甘草、玄参各15克,阿胶
6克(烊化),生姜、党参、桂枝、麦冬、麻仁、红花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通阳化气、活血通脉。
【方解】方用菌灵芝、生地、淫羊藿补肾以培先天之根;党参、大枣补脾益气以培后
天之源;炙甘草、玄参、阿胶、麦冬养心定神,复以鸡血藤、红
花活血通脉;桂枝通阳化气以通血脉;麻仁通腑导滞。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益气养
阴、通阳化气、活血通脉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过早搏动(心律失常),证见心悸、胸闷胸痛、气短无力、头晕,或五心烦
热、失眠多梦,或畏寒肢冷,舌质淡红或偏红,少有瘀斑,苔薄,
脉细弦而滑,兼见结、代、促脉。
【加减】若气虚者加黄芪15克;阴虚者加沙参、天花粉各25克;阳虚者加川、草乌、
附子各10克;血虚者加当归15克,白芍12克;胸阳不振者加全瓜
蒌、郁金各15克,枳壳10克;心血瘀阻加赤芍12克,三棱、莪术各10克,丹参30克;
胸痛者加乳香、没药、蒲黄各10克,五灵脂15克;心神不宁加辰
茯苓12克,辰远志6克,辰灯心0.5克;惊恐不安加龙骨、牡蛎各24克,磁石30克,琥
珀粉3克(冲服);阴虚火旺加黄连6克,知母12克,竹叶5克。一
般在加减变化中,每证仅选择1~2味药物。
【疗效】治疗118例,其中病毒性心肌炎及后遗症者28例,高血压病20例,冠心病15
例,高血压伴冠心病18例,风心病8例,其他29例。结果:显效(
症状明显改善,早搏消失持续在1个月以上)72例,有效(主要症状有改善,早搏明显减
少,但一分钟有0~3次,持续1个月以上者)34例,无效12例,
总有效率为89.9%。
【附记】本病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有阴虚、气虚、阳虚、气阴虚、气阳虚和阴阳两
虚之分,标实多为气滞、血瘀。互为因果,终成虚多实少之证。
本证多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
4调心汤
【来源】薛中理,《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丹参15~30克,紫石英20~30克,党参、生地各15~30克,麦冬、川芎各10
~15克,炙甘草9克,连翘10克,桂枝3~6克。
【用法】水煎服。症状重或开始时,每日1.5剂,减轻后,每日1剂,恢复期每2日1
剂。
【功用】活血清营,镇心安神。
【方解】方中桂枝用量独轻,借其通阳之性,更有助气阴恢复;紫石英性味甘温无
毒,能镇心安神,降逆气、暖子宫、补心气不足,可治虚劳惊悸、
心腹痛、咳逆上气;丹参、生地、川芎、连翘活血清营;党参补气;麦冬、炙甘草养
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清营、镇心安神之功,故用之多效 。
【主治】各种早搏。
【疗效】治疗各种早搏18例,治愈16例,有效1例,无效1例。
5稳心灵
【来源】周玉萍,《中医杂志》(7)1987年
【组成】党参30克,黄精30克,缬草15克,琥珀粉、三七末各1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服3次,每服18克,温开水冲服,连服6~8周为1疗程。
【功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复脉宁神。
【方解】本病的病机为气虚血瘀。故方中用党参补气生血,健中气以资化源;黄精益
气养阴,补而不滞;三七甘微苦温,为治体虚有瘀之良药;琥珀
粉活血利水、宁心安神。四药相伍,共奏益气活血化瘀、宁神通络之功。又加辛甘温
之缬草(异名甘松)。有安神镇静、驱风解毒、生肌止血的功效。
与诸药相伍,自可令瘀祛络通,血气流畅,脉律复常。药虽5味,力专效宏,为益气
化瘀之良剂。
【主治】各种心律失常。
【疗效】治疗各种心律失常45例,结果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
91.1%。
6阴阳调和汤
【来源】何立人,《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熟地15克,肉桂3克,麻黄5克,鹿角胶10克(可以鹿角片,或鹿角粉、鹿角霜
代用),白芥子10克,炮姜炭5克,生甘草10克。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每煎又分2~3次服完。
【功用】调和阴阳气血。
【方解】方中熟地能安五脏、和血脉、养心神;鹿角胶填精补髓,助熟地养血,据现
代药理研究,本药对节律不齐的心脏可使节律恢复正常;麻黄走
心经,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增加心搏(心率较快者禁用麻黄根),取其兴奋高位起搏
点的可能,从整体着手,心肾并治,心脾共调,故用之多效。
【主治】各种心律失常。
【加减】口干,口苦黏,舌苔黄腻,舌质红,舌尖起刺而溲赤,心中热者,加黄连,
山豆根;寐中不宁,心悸易发者,加淮小麦、琥珀、龙骨、牡蛎
;口渴喜饮,易汗,舌红脉细数者,加生地、麦冬、阿胶、五味子、柏子仁等;畏寒
肢冷,脉沉缓者,加附子、紫石英、赤石脂;气短、面色少华,
舌淡脉弱者,加党参、黄芪、当归;胸闷痛者,加薤白、瓜蒌皮、郁金、茶树根;舌
边有瘀斑,或舌质紫暗而胸部剧痛如刺者,加桃仁、失笑散;泛
恶或咯吐黏痰,胸脘闷胀,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竹沥、半夏、石菖蒲、茵陈等。
【疗效】治疗由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所致的心律失常者33例,其中自
觉症状消失,脉诊与听珍改善者30例,余3例因未坚持服药而作
无效,心电图恢复明显。
7养阴宁心汤
【来源】苏庆英,《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太子参30克,麦冬14克,玉竹10克,天花粉15克,生甘草10克,桂圆肉15
克,仙鹤草、卧蛋草、珍珠母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潜阳安神。
【方解】证属阳忧阴虚,治以益气养阴、潜阳安神之法。方用太子参、麦冬、玉竹、
花粉、生甘草益气养阴,配用仙鹤草凉血强心、调整心律,具有
清补作用,疏而不滞;卧蛋草清热解毒、散血止血;桂圆肉养心安神、补血养脾,三
味相配,治心动过速,是北京名医施今墨之经验用药。珍珠母潜
阳安神。诸药配伍为用,共奏益气养阴,潜阳安神之功。
【主治】气阴两虚型之心动过速。
【加减】气虚不甚者,去太子参,改用沙参;头晕甚者,加白蔟藜10克;胸闷便秘,
加全瓜蒌30克;虚火者加玄参15克;烦躁加酒芩10克、竹叶5克
或莲子心4克;寐差加首乌藤30克。
【疗效】治疗2例甲亢心动过速患者,服本方1月,心动过速症状消失,未再发。
8宁心饮
【来源】翟惟凯,《千家妙方·上》
【组成】生黄芪、玉竹各30克,苦参15克,丹参12克,炙甘草2克,灵磁石6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养阴,安神宁心。
【方解】证属气虚阴亏,心神不宁,故方用黄芪、玉竹补气养阴,改善心肌营养,增
强心肌收缩力,提高肌体对疾病及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和适应性,
以利心律的恢复;丹参养血活血化瘀,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改善心肌
代谢;苦参清热燥湿,对快速心律失常有效;灵磁石镇静宁心除
烦,能抑制心脏异位兴奋壮的应激性,有利于心律的恢复;炙甘草有补益心气之功。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安神宁心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心律失常(气虚阴亏型)。
【加减】快速型心律失常可重用苦参,量大至30克;若心律缓慢型心律失常可去苦
参;失眠者加柏子仁、夜交藤;胸闷痰多加全瓜蒌、广郁金。
【疗效】多年使用,效果甚佳。
【附记】本方药简力宏,验之临床,确有良效。
9加味八味安神丸
【来源】郑侨,《千家妙方·上》
【组成】熟地、山萸肉、茯神各15克,九节菖蒲、琥珀各12克,炒枣仁30克,白人参
12克,炙甘草9克,龙骨30克,当归12克,枸杞15克,肉苁蓉12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2次,每次服1丸。
【功用】益精补肾,益气生血,养心安神。
【方解】本证心动过速,乃肾阴亏耗不能上济于心,阴阳不交泰,神不守舍,即为刘
河间所云:“水衰火旺,心胸燥动”之义。因肾阴亏损,阴阳互
根失调,虚阳上越,上扰心神,故而眩晕、心悸、失眠、健忘、怔忡;肾阴不能上济
心阳,心阳独旺则心阴伤、心气损,故脉急数无力。故方用甘酸
咸温性平之熟地、萸肉、枸杞、肉苁蓉滋阴益精以补肾;当归、白人参补血益气以养
心;甘酸微辛性平之龙骨、枣仁、菖蒲、琥珀养心安神。肾阴充
盈,水火既济则病自愈。综上所述,对于肾阴亏损,累及心脏之疾,属于虚证,“虚
者宜补之”,虽然虚阳上越,是阴亏不能制阳,治疗则必须以甘
温性平之剂滋阴益精补肾,佐以养心安神之药,阴充则阳平神安。且慎用性寒之品,
以防伤阳之弊也。
【主治】心动过速。
【疗效】屡用屡验,一般服两料即愈。
10整脉饮
【来源】朱锡祺,《辽宁中医杂志》(2)1984年
【组成】生地15克,桂枝6~12克,麦冬12克,甘草6克,丹参、黄芪、大青叶各15
克,苦参12克,茶树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助心阳,养心阴,清邪热,整心脉。
【方解】方中生地、桂枝、麦冬、炙甘草四味,取炙甘草汤意。炙甘草汤是仲景治疗
心动悸、脉结代的专方。因其疗效确凿,故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
赏用。黄芪、丹参益气和营;大青叶、苦参、茶树根三味从辨病角度选入。大青叶、
苦参旨在控制病毒或扫除原发病灶,以利心肌功能的恢复。同时
苦参、茶树根相配,又有较强的纠正心律作用。茶树根又能强心,不论心率快慢都可
应用。但重用碍胃,可酌配和胃药。诸药合用,共奏助心阳、养
心阴、清邪热、整心脉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胸闷心悸、心烦少寐、口干咽痛、舌质偏红、时有歇止。主要用于病毒性心
肌炎,及其后遗症伴见心律失常者。
【加减】①咽痛明显、病毒感染较重者,加蒲公英、地丁草各15克。此时咽痛多系病
毒所致,故重用清热解毒药;如系虚火上扰所致咽痛,多以玄参
养阴泄热为主;②口腔溃疡,加野蔷薇根15~30克,《千金方》云:“蔷薇根..为
口疮之神药,人不知之”;③若阴虚症状不明显而气虚症状突出
(舌质淡胖,或边有齿痕,咽不痛等为辨证要点),可去大青叶,加党参12克,桂枝剂
量亦可酌情加重。
【疗效】多年使用,治验颇多,取效甚佳。
8.治心力衰竭秘方(5首)
1健心合剂
【来源】龚传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葶苈子、桑白皮、丹参各15克,红花、桃仁、赤芍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利水化饮,活血消瘀。
【方解】方用葶苈子,桑白皮利水化饮消肿;配用丹参、红花、桃仁、赤芍活血化
瘀,诸药合用,共奏利水化饮,活血消瘀之功,再结合辨证加减,故临床用之,颇为
灵验。
【主治】充血性心力衰竭。
【加减】若阴(血)虚,可选加太子参、沙参、麦冬、生地、熟地、玄参、五味子、柏
子仁、枣仁、珍珠母、阿胶、龟板胶等;阳(气)虚,可选加熟附子、桂枝、仙灵脾、
巴戟天、菟丝子、党参、枸杞等;浮肿,可选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玉米须
等;肾虚喘甚者,可选加五味子、坎炁、紫河车、蛤蚧等;脉结代,可选加苦参、炙
甘草、磁石、珍珠母、琥珀、生龙骨、生牡蛎等。
【疗效】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6例,结果显效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
2五泽强心汤
【来源】赵绍琴,《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10~15克,党参10克,益母草10~12克,泽兰10克,炙附片6~10克,制
半夏10克,北五加皮4~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温阳利水。
【方解】方用黄芪、党参补气;附子温阳;益母草、泽兰、五加皮活血利水。且泽兰
入脾行水,入肝活血;而五加皮用量宜小到大,视症情相应而递增。半夏燥湿化痰。
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温阳利水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剂有强心作用。
【主治】心力衰竭。
【加减】吐甚加竹茹、生姜;咳嗽叹息不得卧,加苏子、白果、炙麻黄等;水肿明
显,伴咳吐稀白泡沫痰,加白术、茯苓、车前子、苏子、白芥子等;阳虚明显加菟丝
子、补骨脂等;阴虚明显去附子,加麦冬、五味子。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一般3~5剂后,心力衰竭诸症状基本缓解。
【附记】笔者验证数例,确有良效,信然!坚持服用,多可恢复而愈。
3化瘀强心汤
【来源】吴燊荣,《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黄芪40克,当归、赤芍、川芎各15克,桃仁、红花各12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益气、活血、强心。
【方解】本病病机,一方面是气血虚弱以致心阳不振;另一方面是心血瘀阻以致气机
不畅,二者又互为因果。气血虚则宜补,心瘀血则宜消。纯补则瘀不去,纯消则正更
虚,故治宜补消兼施。方中重用黄芪补气,配以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以活
血化瘀;地龙搜风通络;又及时加入附子、人参为取得较好疗效提供了保证。诸药合
用,共奏益气活血强心之功。
【主治】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顽固性心力衰竭。
【加减】阴虚血燥者加女贞子、旱莲草;热咳者,加车前子;亡阳欲脱者加人参、附
子;心功能改善后,夜寐不宁者,去赤芍、地龙,加熟枣仁、知母。
【疗效】治疗15例,其中伴二尖瓣狭窄兼闭锁不全者9例,联合瓣膜病6例。服药后心
功能均恢复到Ⅱ级。服药最少15剂,最多25例。
4治心衰方
【来源】张大荣,《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①桑白皮12克,金银花15克,前胡、浙贝母各12克,葶苈子15克,车前子、
茯苓各30克,鱼腥草20克,黄精15克,麦冬、黄芩、虎杖各12克;②黄芪15~30克,
党参15克,车前子30克,赤芍15克,麦冬12克,石菖蒲10克,远志6克,炙甘草9克。
【用法】随症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①解毒泻肺,强心化痰,止咳平喘。②益气利水,养阴生脉。
【主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症见心悸气促、咳嗽喘憋痰多黄白、
身热不退、肢体浮肿、不能平卧,舌暗红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用方①);不伴感
染,症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不能平卧、形寒肢冷、肢体浮肿或腹水、小便不利,
舌淡暗苔白(用方②)。
【疗效】多年应用,多获良效。一般服5剂即可见效。
5治慢性心衰方
【来源】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组成】花旗参10克(另炖),麦冬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太子参3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生脉。
【主治】慢性心功能衰竭。
【加减】心阳虚者用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心阴虚者用养心方(生
晒参、麦冬、法半夏、云苓、田三七等);除二方外,阳虚亦可用四君子汤合桂枝甘
草汤或参附汤,加五爪龙、北芪、酸枣仁、柏子仁等;阴虚用生脉散加沙参、玉竹、
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血瘀加用桃仁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
或失笑散;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紫菀、百
部;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胆南星、浮海石;湿重苔厚者加苡米、扁豆衣;喘
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高丽参针,参附针,或参
麦针以补气固脱。
【疗效】屡用皆效。
【附记】此方出于黄省三加以化裁。
9.治病毒性心肌炎秘方(6首)
1清心生脉饮
【来源】陆藏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川黄连3克,潞党参15~30克,麦冬12~15克,丹参30克,北沙参15~30克,
元参9~12克,五味子3~5克,郁金12克,降香5~9克,瓜蒌皮9克,薤白5~9克,苦
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豁痰化瘀,清心定悸。
【方解】本方取川黄连、苦参苦寒泻心火、清热毒而定悸;党参、麦冬、五味子益气
养阴生津;北沙参、元参养阴清肺,解毒利咽,与生脉饮同用,养阴之力增强,又制
黄连之燥;丹参与降香、郁金同用,行气活血散瘀,又清心经血分之热;瓜蒌皮、薤
白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诸药合用、有益气养阴、清心定悸、通阳豁痰、化瘀行滞之
功效。本方滋而不腻,寒而不峻,清热不伤阳,益阴不恋邪,通心阳、振心气而无刚
燥之弊,且化瘀不伤血,涤痰不损阴,融益气养阴、清心解毒、化瘀涤痰为一炉。以
上药物经现代药理证实有强心与改善心肌营养的作用,川连还有抑制流感病毒的作
用。实为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妙方。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胸痹之气阴两虚兼痰浊瘀滞者。症见胸闷心悸心烦,舌尖
红,舌下瘀紫,苔黄,脉细数。
【加减】咽痛红,选加金果榄、射干、板蓝根、金银花、木蝴蝶;低热不退加白薇、
地骨皮;苔黄腻去北沙参、元参,加竹茹、陈皮;舌红绛少津加生地、玉竹;舌淡胖
加生黄芪;脉结代加茵陈、山楂。
【疗效】经十余年的临床使用,对气阴两虚夹痰瘀者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3%以上。
【附记】本方还可用于冠心病气阴两虚夹痰瘀者。
2复方四参饮
【来源】张镜人,《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卷》
【组成】孩儿参、丹参各12克,南沙参、苦参各9克,水炙甘草3克,炒枣仁9克,水
炙远志3克,广郁金9克,莲子芯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
【方解】本方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而其他心脏疾患见是症者亦可选用。病毒
性心肌炎多由外感引起,急性期后表邪虽散,湿热未清,内舍于心,犯及心脉,心神
受扰则惊悸怔忡乃作,邪热久羁,则气阴暗耗,脉道失于宣畅,则血流瘀滞,病情经
常反复,缠绵日久不解。方中以孩儿参益心气、南沙参养心阴为君;丹参调心血,苦
参清心热,甘草缓心脉,郁金通心滞为臣;枣仁宁心神,远志定心悸为佐;莲子芯除
心烦为使而组成。以益气养阴扶正治本,活血清热祛邪治标。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活
血、安神宁心之功。
【主治】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或见气短乏力、烦躁失眠,脉细、细数或结代,舌苔
薄黄或薄腻、质红。
【疗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明显疗效。
3治心肌炎方
【来源】徐承秋,《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①金银花、连翘各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麦冬、知母各12克,生石膏20
克,元参、炒枣仁、蒲公英各12克,甘草10克;②生地、麦冬、沙参各12克、莲心10
克,板蓝根12克,五味子、远志各10克,蒲公英12克,琥珀粉3克(冲服),茯苓20克,
甘草10克;③人参、五味子各10克,生黄芪15克,沙参、麦冬各12克,附片、桂枝各
10克,柏子仁12克,珍珠母30克(先煎),紫石英12克(先煎),甘草10克。
【用法】随证选用,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功用】①清热泻火,补养心阴;②养阴清热,镇静复脉;③益气扶阳,清心安神。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辨证选方,如邪热犯心:症见发热心烦、心悸、胸闷痛、便
干尿黄,脉数,心律不齐,苔黄厚腻、舌尖红,可选用方①;心阴虚损:心悸气短、
胸闷口干、手心热、心动过速,脉细数,心律不齐,舌红无苔或有黄薄苔,可选用方
②;阴阳两虚:心悸气促、动则更甚、肢冷畏寒、乏力浮肿、心脏扩大、心律不齐,
脉细弱、结代。可选用方③。
【疗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随证选用,常收良效。
4心肌炎方
【来源】毛来法,《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板蓝根20克,大青叶15克,黄芩、沙参、麦冬各10克,生地6克,茯神15克,
柏子仁10克,珍珠母15克(先煎),元胡、木香各6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10~15天为1疗程。
【功用】清热解毒,扶正宁心。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
【加减】病情好转或第1疗程后,去板蓝根、大青叶、黄芩、生地等,加玄参、玉
竹、莲心各10克,仙灵脾15克,丹参15克,川芎、郁金各10克;心气虚加人参5克(或
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心悸甚加琥珀粉1克(冲服),炒枣仁15克;脉结(或大)加桂枝
10克,远志3克,五味子6克;纳呆加内金、建曲、焦楂各10克。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1~3疗程可愈。
5解毒汤
【来源】王羲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忍冬藤30克,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大青叶、板蓝根、大蓟、小蓟、
连翘各15克,黄芩18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出现发热及皮肤瘀点者。
【疗效】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不属同一疾病,但同类,特
附于此,供参考。
6二胡丹参汤
【来源】张大荣,《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柴胡、前胡各12克,丹参15~20克,枳实10克,当归12克,郁金15克,桃仁9
克,赤芍15克,菖蒲12克,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理气活血,宣肺通窍。
【主治】肥厚性心肌病。
【疗效】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附记】方名为笔者拟加。经临床验证有效。本病与心肌炎相似。特附于此,供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