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骨疼痛为主要表现,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循于胁,故胁痛主要负责于肝胆,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湿热,肝阴不足等为导致胁痛的主要病因;
治法一
取穴: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操作:
以快速捻转进针,深1.5寸,得气后,施以泻法,病者疼痛立即减轻,留针30分钟,一侧胁痛针患侧,两侧胁痛针双侧;
来源:
中国针灸,(4):35, 1982;
治法二
取穴:
健侧环指末端关节屈曲,桡侧纹头赤白肉际处;
操作:
以0.5寸毫针靠骨缘透刺对侧至皮下,施以捻转手法,胀痛针感以耐受为度,留针20-30分钟,5分钟运针1次;
来源:
中医杂志,(12):15, 1988;
治法三
取穴:
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操作:
以一手托住患者手腕部,以托手的拇指尖按压穴位,手法有两种,一是一按一松,频率每分钟60次左右,二是持续按压不松手,双侧交替进行,每次每穴5分钟,每日3-4次;
来源:
陕西新医药,(8):39, 1980;
治法四
取穴: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阳池穴上3寸处,尺骨与桡骨之间取穴;
操作:
取患侧或双侧穴位,向上斜刺,进针约1-1.5寸,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手法,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行针时嘱患者做深呼吸,咳嗽,转动上肢等动作;
来源:
陕西中医,(4):186, 1988;
治法五
取穴:
丘墟,在外踝前下缘,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取穴;
操作:
取双侧丘墟穴,直刺0.5-0.8寸,得气后施以捻转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来源:
笔者临床常用之法,行针时患者配合转动上肢,症状即刻就能减轻;
治法六
取穴:
悬钟,在外踝尖上3寸,当腓骨后缘与腓骨长,短,肌腱之间凹陷取穴;
操作:
患者取坐位,确定悬钟穴位后,沿腓骨后缘进针,刺入0、8寸,得气后施以强刺激,日针1次,留针20分钟;
来源:
笔者多用治法,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