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高温天气真会“热死人” 呆在室内也会中暑

  上海“铁板培根”、江苏“路面烤鱼”、湖南鸡蛋自然孵化……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进入中伏节气,从南到北,各地都在经受着像蒸笼般的高温考验,有网友戏称为进入了“烧烤模式”。

  热浪翻滚而来,高温愈演愈烈。在高温的炙烤下,人们的健康深受“烤验”,很多人出现恶心、呕吐等中暑现象,更有甚者,直接被高温“放倒”宣告不治。虽然没有上海、杭州等地那么热,但广州近日也高挂起了黄色高温预警信号。虽然“广州小女孩为中暑环卫工打伞”是条假新闻,但高温天气对健康的危害却是实实在在的。面对来势汹汹的热浪,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高温天气真会“热死人”

  “这天气热死人了”已经不再是嘴上说说的抱怨话,随着气温“高烧”不退,南京、上海、无锡等多地均有市民被“热死”。此外,还有多名昏迷不醒、重度中暑病人仍在ICU抢救。

  据记者了解,上述市民被送到医院时的症状相似,均为“出现高热昏迷,体温达到40℃以上”。最终,医生确诊其为“热射病”的典型症状。“热射病”一词也因为全国性的高温天气,在网络上迅速成为了热词。

  热射病到底是怎样一种病?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博士陈祖辉介绍,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汗液无法正常排出,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出现昏迷、晕厥等现象。在中暑的分级中属于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热射病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呕吐、无汗、口干、昏迷、呼吸衰竭等,体温高达40℃以上,严重时会导致脏器衰竭乃至死亡。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医生梁颖聪表示,热射病是中暑的其中一类临床表现,且为最严重的情况之一,是中暑发展到最后最为严重的阶段,跟一般的中暑有根本的区别。据其介绍,中暑的疾病发展阶段根据临床表现分类有好几种分法,一般分成3类或者4类,不同的教材和资料里不尽相同,但共同的是从轻往重有多种分类,而热衰竭、热射病都分别是最重的两种情况。

  “热射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若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40%至50%。”陈祖辉提醒说,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发生有人昏迷的现象,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以降低昏迷者的体温,随后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高烧40℃左右持续不下的要马上送至有经验的医院进行液体复苏治疗,千万不可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

  专家表示,并非只有长期在太阳下曝晒的体力劳动者才会患有热射病,年老体弱的城市居民,长期处于闷热的环境中,也有患此病的可能。据了解,杭州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妈,就是因为在高温天气下守着电风扇熬了两天,结果得了热射病。

  死亡率和气温密切相关

  尽管“热射病”近日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但广东省疾控中心此前针对省内10个县区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只有近四成的人认为热浪对健康影响较大,近八成的人听说过高温热浪预警,其中却只有两成左右公众对预警信息很在意。

  “热浪(指35℃以上持续3天)可导致广州人群死亡率增加4.8%。”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院院长马文军带领团队,分析了广州地区热浪对人群死亡率的影响,发现热浪对患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慢性病患者、女性、75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影响更为明显。

  调查显示,在广州,如果夏天昼夜温差很小,白天与晚上的温度均很高,会显著地增加死亡率,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风险明显高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夏季隔日温差也会影响健康,调查发现,广州的夏天如果前后两日温度增加2.8℃,人群的死亡风险会增加9%,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18%)比呼吸系统疾病患者(7%)大;而温差下降4.1℃,则人群死亡风险下降10%,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下降17%)比心血管疾病患者(下降5%)下降更加明显。

  医学研究则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最舒适的环境温度在20℃-28℃之间,最理想的温度是15℃-20℃,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感,温度再高就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在30℃时,身体汗腺会全部投入工作;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则会引发一系列疾病,特别是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37℃以上的高温对人体的蛋白质有一定的破坏,若人体温度达到40℃以上,生命中枢就会直接受到威胁。

  “由于高温天气的出现,导致人体的热平衡被破坏而产生中暑和其他疾病。”陈祖辉表示,一般在35℃以上的高温环境中,人们极易中暑。轻微的中暑,会导致头疼、头昏、恶心乏力,若不采取保护措施,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大量脱水,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导致极度乏力、反应迟钝、萎靡不振,更严重的就会出现脑水肿、昏迷、全身痉挛、抽风,甚至死亡。

  据陈祖辉介绍,一般情况下,中暑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温度升高,通风不良造成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二是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人体大量出汗,但又没有及时进行必要的液体补充(如水分、盐分、糖分等),出现电解质代谢紊乱,引发中暑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门诊主任曹田梅指出,在高温环境下,人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血液循环等都会出现异常改变,若气温超过人体耐受力,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引起中暑,再严重点会出现猝死状况。

  呆在室内也会中暑

  据了解,在近期因高温死亡的人中,室内中暑的比例占30%-40%。专家表示,室外中暑多因内部的空气不流通,内部的“产热”速度比“散热”快。而经常在室内的人群由于体内血液运行较差,人体温度调节功能较差,如果房间又密不透风,没有空气对流则容易引发中暑

  专家提醒,即使待在家里,如果没空调则要时常开窗,以及开风扇让室内有气流交换。若发现自己的身体热、皮肤发红、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加快就得留意降温防中暑。除房间外,室外温度直逼40℃时,车厢内的温度更高,所以开车族最好别立即上车,让车内空气对外循环后再进入,以免闷在像烤箱的车中,让自己不适。

  陈祖辉表示,有些人从酷热的室外回到室内,马上将空调开到17℃,享受着“透心凉”。对此现象,他提醒道,因为温差过大,在从一个环境进入另一个环境时,可能引起血管突然收缩痉挛或扩张,这种情况下危机随时发生。有统计表明,温差变化10℃以上,心脑血管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3倍。

  而长期处于空调房的人群,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中暑“高危人群”。“他们缺乏热适应,一旦在室外烈日下时间较长时,发生中暑几率就比较大。这部分人群频繁来往于室内室外,还要防范由冷热不均产生的感冒。”曹田梅提醒,在夏季高温天气下使用空调要适度,要注意控制室内外温差,不要将空调温度设置过低,以防过度贪凉引起身体不适。尤其要注意睡觉时,空调冷风不要直接吹到身上。同时,夏季食用冷饮要适度,防止食用过量而对肠胃造成伤害。

  陈祖辉表示,夏日外出时要备好防晒用具和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饮料和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等,以防应急之用。尤其是高温作业人员,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盐类,并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做到早出工、晚收工,适当延长中午休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

  衣服则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在饮食上,要注意多吃生菜、黄瓜、西红柿、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较高的蔬菜和水果,但要注意饮食卫生。乳制品既能补水又能满足身体的营养之需,因此在夏季也可多食。老年人、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中暑了怎么办?

  ■小贴士

  人们所称的“中暑”一共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先兆中暑:出现头疼头昏、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一般正常或略偏高。轻症中暑:除有先兆中暑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体温升高到38℃以上。

  重症中暑则有三种症状:1.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并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2.主要有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多对称性的发生在活动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上,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此时患者意识清楚,体温正常;3.起病快,头疼头昏、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皮肤冷湿、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但体温不高。热射病即属于重症中暑

  眼前一黑,晕倒在地,面色苍白,虚脱休克,在这个时候,掐人中,捏虎口,拨打120,在医生没来时,只要掌握一些健康知识,其实你也可以充当一名“急救员”。

  1.将中暑者立即移到阴凉、通风地方,脱离中暑环境。

  2.让中暑者口服淡盐水或含盐清凉饮料,补充盐分、水分,缓减中暑症状。

  3.按摩中暑者四肢及躯干促进循环散热。

  4.重度中暑者,可在颈部、腋窝、腹股沟擦酒精或放置冰袋(冰冻矿泉水)降温。

  5.为中暑者饮中药,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人丹、搽风油精、清凉油等。

  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使用电风扇、空调降低所处环境的温度,温差不宜太大。

  7.呼吸不好,体温太高,血压高,脉搏快,昏迷,抽搐者立即送医院治疗。

  高温天气如何才能“安心”?

  烈日炙烤之下,大江南北接连传来有人高温下猝死报道,高温天气对健康最大的威胁,除了中暑就是猝死。专家表示,猝死案例中心脏原因引起的占相当比例,高温天气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高峰期。

  高温增加心脏负担

  我们的心脏犹如一个抽水泵,天气炎热会加重抽水泵的运转负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程康林教授介绍,天气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会显著加快,为了满足身体代谢的需要,心脏必须泵出更多的血液,加快血液循环。由于高温,皮肤血流量比平时增加数倍,回到心脏的血流量也显著增多,这样势必加重心脏的负担,心脏跳动的速度、跳动的力度都会随之增加。再加上大量出汗,人体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血液黏稠度升高,这就好像我们平日煲粥一样,越煮水分就蒸发越多,最后形成粘稠的粥。当血液黏稠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出现血凝倾向,发生血栓,导致缺血或心脑血管堵塞,严重时可引起猝死。

  程康林还谈到,高温天人的胃口会变差,饮食欠佳,营养缺乏,劳逸不能结合,体质随之下降,容易病倒。还有闷热高温天气下,心情长时间烦闷,容易紧张、烦躁,随着症状的加重,其引发的猝死、心梗等心血管事件的概率也会逐渐上升。

  及时补水,劳逸需结合

  高温天气下一定要避免长时间在户外活动,并及时到通风处帮助降温,要养成多喝水的好习惯,程康林说道,及时补充水分对夏天大量出汗的心血管病患者很有帮助,有助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避免血栓的发生。

  程康林建议,补水同时注意盐分、维生素的摄取。否则当人体大量出汗,体内的水分和钾、钠等大量流失,很容易出现水盐代谢紊乱的问题。夏夜天气燥热,昼长夜短,人们睡不好觉,也会影响患者病情。虽然夏天不是睡眠的好时节,但大家也要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以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很多人会频繁进出空调房,有些人一从外面回来,就马上洗冷水澡,吹空调,吃雪糕,喝冷饮,一冷一热的刺激会让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导致血管剧烈收缩而出现意外,科学的做法是先擦干身上的汗水,喝点温开水,休息一会儿,再洗个温水澡。

  发生昏厥家属不能忙于搬运

  一旦出现突然昏厥的情况,家属不能忙于搬运,而应让病人就地安卧,不要翻身,不要让其说话和走动,更不要摇晃病人。如果家属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手段,可立即采取,但要注意操作方式,以免起到反效果。同时还要迅速拨打120求助。

  猝死本身很难预料,但多数发生前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征兆,如胸闷、胸痛、后背疼痛、出汗等,部分患者也可出现腹痛、头晕、腹泻等不典型的症状,临床上比较容易误诊。如果病人本身属于高危人群,并出现了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排除隐患。

  ■健康提醒

  心血管病患者如何度夏?

  炎炎夏日,酷暑难耐,对于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该如何度过呢?程康林谈到,保“心”护“心”不可懈怠,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补充水分应适当;莫要贪吃冷饮;谨慎吹空调;饮食清淡;戒焦戒躁,保持心情宁静。

  1.补充水分应适当

  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体排汗量显著增加,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形成血栓造成血管堵塞,对心脏病患者不利;同样,如果过量饮水,水进入人体后会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使血量增加,增加心脏的负荷量,容易加重病情。因此,夏季饮水需适当。

  2.莫贪吃冷饮

  天气炎热,冷饮成了大家消热解暑的必备佳品,但是,心脏病患者尤其要谨慎,莫让冷饮成为了“夺命飞刀”。上海远大心胸医院专家指出,饮用冰水要适当,一般不要超过3杯。临床上,由于贪吃冰凉饮料,而引发急性心肌梗塞和心绞痛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心脏病人莫要贪多贪凉,猛喝冷饮。

  3.出汗要有度

  有人认为运动出汗多有益健康,但这放在高温酷暑的背景之下就未必合适了。凡事有度,过度出汗,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身体负担。不过也不应由此将空调房当作避暑胜地。需特别提醒,夏季过度吹空调容易引发多种心脏病。空调室内外温差大,空气浑浊,空调温度打得过低等也可影响病情。

  4.饮食宜清淡为主

  盐的主要成分是钠和氯,而血液里钠离子超标会滞留大量水分,使肝脏肿大、全身水肿、加大心脏负荷量,严重者心力衰竭。对于高血压患者危害尤其严重。因此,心脏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为主,忌咸重辛辣,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

  5.戒焦戒躁,保持心情宁静

  炎热酷暑,容易把人的心情也点着,焦虑、烦躁、情绪激动、郁闷,这些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是很不利的。据调查,情绪激动暴躁是急性心肌梗塞发作的第一诱因。保持心情宁静,戒焦戒躁,是护“心”要务。

  6.适时调整用药,保障依从性

  心血管疾病患者,夏季一定要按时吃药,不可以自行增减或停用药物。不过通常在夏季,人体血管扩张,血压比平日要低一些,降压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有所调整。还有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并尽量携带写有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病史的急救卡,以防不测。( 南方日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暑  中暑词条  死人  死人词条  高温  高温词条  室内  室内词条  天气  天气词条  
急救

 盆骨骨折了怎么进行急救

  骨盆损伤是交通事故及各类工程事故的主要损伤形式之一,多见于机动车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矿井或建筑物倒塌等严重事故。  由于致伤外力巨大,伤情往往重笃。骨盆骨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