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人都过着没有界限感的人生,有的自知,有的不自知,同样的是,都会感到痛苦。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明明赚钱很多,却被妈妈和哥哥拖累得不成样子,承担了过多的家庭责任,自己不堪重负。
演员蔡少芬,18岁进军演艺圈,拼命赚钱帮助母亲偿还赌债。直到35岁,才决定终止这种不正当母女关系,选择过回自己的人生。
被誉为“香港的女儿”的梅艳芳,四岁半卖唱,十四岁辍学在歌舞厅赚钱养家,一直充当母亲和哥哥的摇钱树。甚至患癌去世后,母亲还去责骂她的蜡像,嫌她把遗产捐出去。
我们似乎特别害怕和母亲关系不好,想要证明母亲是爱自己的。不管父母让我们做什么事,即使本来那不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为了所谓的“孝道”,我们也要硬着头皮承担下来。为了不想与母亲有“间隙”,为了太想要的“亲密”,我们丧失了界限,多承担了太多。“亲密无间”这个词恰当的表达了我们对于亲密关系的追求,和对于间隙的排斥。似乎只有大家放下界限,两个人才能真正融合、亲密起来。
可是没有界限,就容易失去自我。
在注重集体意识的文化里,个体的存在意识被削弱了。子女感到很委屈,父母也感到委屈。在老一辈人里,尤其是妈妈们,为了家庭,牺牲自我的现象太普遍了。妈妈们放弃了对于自我的追求,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如果和丈夫的关系一般,重心则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她的生命,孩子是她的全部,没有人问问她,她自己去哪儿了呢?于是就会出现以下情况:
从孩子是婴儿时期开始,都是由母亲一个人关怀照顾,一切都是由母亲包办,孩子上幼儿园了还学不会自己吃饭。
孩子已经青春期了,母亲不敲门就走进卧室,翻看孩子的日记,监督孩子的情感状况。
孩子上大学去了,母亲心里空落落的,一天要询问三遍孩子是否吃饱穿暖。
在这样的母子关系里,母亲为了追求和孩子亲密无间的的关系,把母子之间的界限生生破除掉,恨不得让二人融为一体,一旦孩子想要挣脱,母亲便万般痛苦、耍赖抗拒。
在这样的亲密关系里,孩子真的快乐吗?母亲为了你都牺牲了自我,你还不好好孝顺她吗?情感的压迫向你袭来,你想要逃离,可是又不敢逃离,因为一旦想要逃离,就要背上沉重的道德压力。
你接受了她没有界限的爱,就要承受她没有界限的控制。如果早知道是这样的结果,不会不会宁愿选择不要她那牺牲了自我的爱?
伴侣之间,亦是如此。当他(她)舍掉自我,向你拥抱的时候,你可能是享受的,甚至是沾沾自喜认为他(她)离不开你了,满足了你的安全感的需要。可是当这份爱伴随的控制欲来袭的时候,你是否能招架得住?
电影短片《他为我褪去皮肤》就讲述了女主要求男主完全“坦诚相见”,男主真的这么做了,为她褪去皮肤。刚开始女主十分享受男主的付出,可是时间一长也会讨厌男主因为没有皮肤而到处留下的血迹。男主有一天也想让女主和他一样褪去皮肤,这时女主的脸上却流露出惊恐的表情。
02
为什么有人愿意丢掉自己和别人的界限?
因为他以为那样可以获得安全感。
安全感这个东西,就像你的体温。如果你自己不能产生体温,总是依靠外界来获得温暖,这势必是不能长久的。靠外界得来的安全感,需要付出的代价大,给不给还得看别人的心情,何必呢?我们明明自己就有力量的。
就像在冬天里,一个裸-体的人儿卑微的向别人讨要拥抱,却忘记了自己可以给自己穿上衣服。在这个过程中,他全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给别人带来了困扰。
小花听说男朋友工作中的困扰后,晚上担忧得睡不着。男朋友的感受就是她的感受。
小李在和女友分手之后,就陷入巨大痛苦中,他觉得只有被女友爱着才是有价值的,他完全不能接受没有女友的事实。
看,没有界限感,多可怕。
这是因为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换来的安全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伤痛。
我有一个朋友深受母亲控制的困扰,内心非常反感母亲,表面上却又不得不迎合,非常纠结。直到有一天,他不再被自己厌恶母亲的情绪所控制,开始思考母亲为什么会这么做,他这才发现,母亲除了他无所依靠,除了管控他,也无事可做。
理解了母亲之后,他不再直接反抗母亲的控制,而是主动向母亲展示自己的生活能力,让母亲放心。并给母亲找了兴趣班,帮助母亲建构朋友关系,让母亲的力量有处释放,引导母亲的目光回到自身。
帮助他人学会寻回安全感的正确方式,主动建构界限感,是摆脱他人控制的好办法。就像帮助裸-体的人儿找到衣服,引导他温暖自己。这时候你们再相互拥抱,才算是相互取暖。不要贪恋别人的过度付出,命运所赠与你的一切,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03
如果你是一个界限感很弱的人,总是以模糊和他人的界限来交换安全感和亲密感,请你审视自己,是否过于依赖他人?自己的情绪是否受到别人的一举一动的影响?是否总想掌控别人的一举一动?是否难以对别人说不?
如果是的话,是时候摆脱这种状态了。通过以上的几个提问,想必你也能看出来,与其说你总想控制别人,不如说你总是被外界控制。
你对别人抛弃界限,想要去控制别人,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被控制的其实是你自己。
外界的一点点风吹草动,总能引起你的焦躁不安,你的自我极其不稳定,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这就是自己的“心理皮肤屏障”不牢固,也就是界限感被毁掉的结果。
在父母那里,他们的一句“你真没用”,就让你轻易受伤。
在朋友那里,他们的一句“你怎么那么胖啊”,就让你心生惭愧。
在伴侣那里,他们瞥向异性的一眼,就让你惶恐不安。
是时候好好区分自己和外界了。你是独立于外界的独特个体,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外界的评价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往往并不相符,你对别人的理解和评价与别人的实际情况也会相差甚远。
来自别人的评价、期望、需要、情绪等,和你无关。你不需要为别人糟糕的情绪、过高的期望、急切的需要负责,同时属于你自己该负责的那部分必须要负责起来。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区分好自己与外界,重新建立界限感。
只有这样当你面对来自父母、领导的过分苛责时,你就不会认为是自己真的做的不够好,你就会清楚你做的已经远在合格线之上,他们之所以感到不满意是因为没有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这是他们的事。
分清自我与他人,他人的不当言行就不会轻易伤害到你,你就不会不断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中。当然,我们也要防止另一个极端,即过于冷漠不会为他人考虑,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以牺牲自我的为前提的过于为他人着想和考虑,是非常伤害自身的。更何况有很多人,并不值得你这份着想和考虑,另外一部分爱你的人,则不忍心你委屈自己成全他人。
没有界限的人生是混乱的,因为你总是想要为别人负责,过得特别累,自身却没能得到很好的照料。你为别人的坏情绪负责,弄得自己患得患失,别人还很可能感受不到你的关心,认为那是“控制”。这时候你再嘴笨点,很可能这段关系都要断送了。
04
放松点,让自己做一个深呼吸,重新体会自己的存在,体验自己的感受。
你并不是无足轻重的,你很重要,你的悲伤和失落更值得自己关照。只有自己的悲伤和失落被温柔以待,你才有力量去关心你爱的人。
建立界限,才是为了更好的亲密。
先关注自身,建立界限并不是不让你去体贴呵护别人了,也不是阻止你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相反,建立界限感是为了能建立更良好、更积极的亲密。
在一段积极、健康的亲密关系里,是两个人都穿着礼服在一起翩翩起舞。你和他之间的距离,是为了让你们能更和谐地舞蹈,那不是不亲密的象征。
别害怕不亲密。
我们早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不会离开母亲的怀抱就会死去。每个成年人都需要适当的空间,这才是正常的需要。
如果你实在是害怕和对方有距离,可以把自己的这个担心向对方大大方方的表明,我相信爱你的人是不会忍心让你这么担惊受怕的,一定会抱抱你,摸摸头。
约翰布雷萧在《别永远伤在童年》中提到:缺乏自我意识的人是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要树立强烈的自我意识,方法之一就是为自己建立牢固的边界。
身体的边界会保护我们的身体,一旦有人靠的太近或接触方式不当时,身体就会发出警告;
性的边界保证我们在性关系上安全而舒适。性边界不牢固的人,往往会在并非心甘情愿的情况下与人发生性关系;
情感的边界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之间的界限,并让我们明确我们的情感何时关乎自己,何时关乎他人。
理智和心灵的边界则决定我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重新建立界限感,树立自我意识,发现源于自身的安全感。
摆脱他人控制/放弃对于他人的控制,重掌人生主动权。
这是我们终生的修行。
作者:张张张米儿呀
來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