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结婚究竟是为了什么?”
好友在抱怨婚姻的种种现实痛苦时,突然出此一问。
我知道这是无意识的一问,不是真正的发问,是对婚姻之痛的一声哀叹。
但我当时第一时间将此理解为对婚姻意义的深度拷问,于是脱口而出有此一答:
“或许结婚只不过是一种体验,就像坐过山车,体验过那种跌宕起伏,也就足够了。”
虽然婚姻乃人生大事,只图一时之快的过山车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但是我们对关系所带来的体验的觉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关系的质量。
01:
“这只不过是一种体验”促进个体独立
如果结婚只不过是一种体验,那么找对象,也只不过是找个合眼缘的人配合我们完成这种体验。生孩子亦然,只不过是我们用创造和养育新生命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体验罢了。
说得很轻佻似的。也许你会对“只不过”反感,觉得太儿戏了,把婚姻和生儿育女看成小事一桩,有点不负责任的味儿。
可是,多少人为了婚姻和儿女倾尽所有,一生只扑在那一、两段关系中,明明有条件向外扩展,却甘愿选择了自我抑制。于是,关系变得异常沉重。
“这只不过是一种体验”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屑的味道,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将投射出去的东西收回,把目光重新回到自己身上:既然是一种体验,那是我自己的感觉,我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他人只是配合我实现体验的工具罢了。
当我们如此定义“体验”时,关系中业已形成的令人窒息的浓度也会相应地降低。
而关系中恰当的浓度,正是边界感和亲密感的有机结合——我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关系中的一员;婚姻和育儿,只是我让自己或幸福、或痛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不会依赖婚姻、依赖孩子,没有他们,我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获得体验。
02:
体验赋予了生活以意义感
“体验”这个词,我对它开始有感觉,是从儿时一件事开始的。
一个晚上,我们一家人驾车外出。那时没有导航,找路都是跌跌撞撞的。作为驾驶员的父亲在分岔路走错了。我说的“走错”,意思是错过了那条熟悉的路,选择了一条没走过的路。
母亲见状即焦虑地要求掉头走回熟悉的路,以便万无一失。而父亲凭借对路的感觉,认为那条错的路也是可以到达目的地的,于是选择继续前行。
就这样,父亲和母亲之间起了一点小矛盾。不经意间,父亲说了一句话:“就当作是一种体验吧,人生什么都要体验一下才好。”
走错路这种情况是时有发生的,有时正如母亲所虑,那条错的路确实是错了,有时又如父亲所感,对的路与错的路不过是殊途同归。
我感触的是,在那次之前,我更多关注的是凭结果判断他们谁对谁错,可自从父亲抛出“体验”一说后,我开始更在意窗外的风景,还有脑海里面关于路的地图的勾勒,以及内心等待结果揭晓的那份好奇。
“人终究要死,为啥还要活着。活得难受怎么办?活着就是一种煎熬。”我从网上收到一条这样的提问留言。
人为什么活着?这真的是一个很深的哲学性的问题。我想,答案也许就藏在最后一句——活着就是一种煎熬。
“煎熬”代表什么?代表一种体验,虽然这种体验带来的感觉不太好,但至少并不是麻木的,是有感觉的。什么感觉?一种我还活着的感觉。就像许多人在口味平淡无奇时需要一根辣条来充斥自己的味觉。
生活中,多少人习惯了行色匆匆,甚至带着焦虑和恐惧苟延残喘,似乎要用身体力行去填满每一分每一秒,生怕吃了无意义感的亏。
如果我们得以俯瞰人生,终究会发现,我们的一生是被形形色色的体验填充的。生活的意义感来源于体验的活灵活现。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被巨大的无意义感笼罩,这背后是助力体验的各方神经处于一潭死水的状态,获得体验的力比多无法流动。
假若你信任人生是一种体验,挫折和错误的到来,就不至于把你击垮,甚至会因意想不到的变化和冒险而刷新自身的存在感。
03:
体验是有记忆的
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体验的方式证明“我还活着”。只不过,有人选择了幸福的体验来证明,有人则选择了痛苦的体验来证明;同一个人,也许此刻选择了幸福的体验来证明,那刻却又选择了痛苦的体验来证明。
我们对体验的选择,就像品尝自助餐。五花八门的体验是那琳琅满目的菜肴,你的嗅觉和味蕾因食物的气味而被激活,就像你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了追求体验的能力。你总会被某类菜式、某种做法、某些味道所吸引,让它们来到你的碟中来;同样的,在那花花绿绿的体验中,总会有某几种体验特别合你的胃口,看起来是它们特意向你凑过来,但实际上也许是你无意识中把它们揽到了自己身上。
很多人提起儿时的创伤时,都会说:我已经忘记发生了什么事,但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哭得很厉害,很难受。
事件是容易被遗忘的,但与事件捆绑的体验却会在心灵留下烙印。就像我们往往记不住歌词,但却能准确地哼出旋律。
有时,我们会有莫名的郁闷、烦躁、悲伤……找不到源头,也不知道去向,就像被人从背后戳了一刀,但一扭头,又没看到任何人。
而戳你一刀的那个人,是曾经的那个你,那个被特定的体验烙下印痕的你。
体验是有记忆的,尤其是幼儿时候的体验。它们就像球的内核,源源不断地向外发出体验的信号,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强迫性重复”。
04:
寻求新的体验
怎样打破这种强迫性重复(或者说是强迫性体验)?
每一种合我们胃口的体验都必然散发着我们熟悉的味道。首先我们要归纳这种味道,然后松懈我们对这种味道的严防死守,试着让其他的味道飘进来。
不知啥时候起,“X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句式走红,掀起了大家对各种千奇百怪的“体验”的讨论热情。对这个句式如此着迷,正是源于我们对新体验孜孜不倦的探究动力。在这个信息的时代,我们能够利用文字的魔力互通彼此在专门领域的体验,过把体验的瘾,实属幸矣。
当然,通过别人分享的文字获得体验,也只能是隔靴搔痒式的想象,无法从躯体和灵魂上捕获体验的那份真切。
周围的人、事、物作用到我们身上,都会激起体验的涟漪。深交一个好朋友,豪吃一顿麻辣烫,富养一只小宠物,都是很好的寻求新体验的方式。
在心理咨询领域,咨询师找到另外一位咨询师做治疗,这个过程被命名为“自我体验”。这无疑肯定了看心理咨询是一种体验的事实。一段好的咨访关系,能够使强迫性的糟糕体验在某个节点戛然而止,并让新的体验补充进来促进流淌。
最后,我想起《红楼梦》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独剩一石;此石见众石补天,独己不才,日夜哀叹;后遇僧道,石央求将其带至凡间历练;于是,石头幻变成美玉,随神瑛侍者(贾宝玉)到凡间体验了一番爱恨情仇。
我想,我们人也该有这石头的灵性啊。
作者:梁舒韵,原创文章,525心理网发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梁舒韵
已帮助过
181人
入驻年限
2.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