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人与人之间学会恨和残忍是如此容易,而传播爱竟然是这样艰难。”——作家野夫 《残忍教育》
经典的文学形象阿Q,就是在被财主和外人欺负了之后,到处找不如自己的人发泄。没想到不但打不过王胡,因为肚子饿连不如自己的小D也打不过。最后只好欺负小尼姑,然后就“十分得意地笑了”。可见,欺负更弱者是很多弱者的常见发泄手段。
平时上班出门等电梯时,总是会看到一对母子,孩子可能刚上幼儿园没几天,所以每天出门时都一直大哭,说是不想上学,不愿意背书包。之前她妈妈总是会蹲下来好好的安慰他,慢慢的说服他去学校。
然而今天她妈妈并没有安慰他,反倒是破口大骂:“你到底要干嘛呀?不想上学是不是。好呀,那你过来,我们回家。不打你一顿看来你是不会听话了!就知道哭哭哭,神经病!都和你说了要快点背书包去上学,还一直拖拖拖的。昨天和你说了那么久才肯去上学,搞到我自己上班迟到被老板狠批,你今天又打算让你妈妈被骂是不是!”
「踢猫效应」在人类当中如此常见,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他选择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遇到低自己一等地位的人,都有将愤怒转移出去的倾向。最终的承受者,即“猫”,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
并且当一个人沉溺于负面或不快乐的事情时,就会同时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当他把怒气转移给别人时,就还是把焦点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久而久之,不止是「踢猫效应」的继续,自身对于情绪的反应也会形成恶性循环的模式,长期影响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有情绪,每种情绪都不一样。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有一个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表示诱发性事件;
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
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他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也就是说,你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你的信念决定的,错误的认知和信念,会将负面情绪一层层累积下去。
那么当被别人影响,卷入负面情绪该如何破解?
1、体会身体变化
任何情绪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不妨通过心理暗示给自己调节。当你的情绪处于失控边缘时,只要稍微让自己冷静一下,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时做出决定。
01、先离开情绪产生现场,让自己冷静一下,通过深呼吸,活动身体等方式来让自己平静。
02、找到身体上的情绪反应点,头疼,胸闷还是其他,先自己舒缓一下。
03、继续深呼吸,平静,开窗看看外面,或者看看外面风景,与其他人聊个天等等,暂时先让自己平静。
2、接纳自我感受
学会感知情绪,理解情绪,转化情绪。即搞清楚我是生气了?恐慌了?烦躁了?伤心了?还是别的感受?
也就是说自己产生了哪种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先接受,然后找到你此时的情感需求是什么?你需要安慰?还是关心?还是说身体需要休息,还是需要被理解,被认可等等。
在处理事情之前,切记要先处理情绪。因为只有拥有一个好的心态,才能防止冲动的情绪化出现时牵扯最无辜的那个人,那个你生命中的弱者,那个你生命中的追随者。
3、理性转变认知角度
就是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一下,这一点其实相当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想问题只是处于自己的角度,一旦站在对方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这时也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你今天踢猫了吗?”这不是一句搞笑的问候语,而是积极应对冒犯你的人的理性认识和转化,不做「踢猫效应」的传递者。明白导致发泄者生气的根源不是自己,对方也只是别人无处发泄的出气筒。
有效避免自己接替“出气筒”地位,不是上前争论,而是自我认知,及时冷静。
4、行动处理问题
01、发脾气后,邀请对方心平气和的来一场沟通交流,前提当然是对方愿意。
02、告诉对方自己当时的情绪需求,告诉他希望他如何满足自己。
03、问清楚对方当时的境况和情感需求,并希望当时的自己如何满足。
04、约定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怎么处理。
看一个故事:有位高僧在外出云游前,把自己酷爱的种了满院子的兰花交与弟子,并嘱咐悉心照料。谁知一天晚上弟子忘了将兰花搬回室内,恰巧风雨大作,原本开得正艳的兰花被打得七零八落。弟子忐忑不安等待着师傅的责骂。僧人云游回来,得知缘由,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不是为了生气才种兰花的。”弟子从中得到启发,幡然悟道。
如果我们稍稍用心,把这种豁达和体恤用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踢猫”这条恶劣的传递链也许就能被截断了。
作者简介:
周瑞玲
心理学研究生
已帮助过
4.9万人
入驻年限
9.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