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 “知道但做不到” 的情况吗?相信很多人都有,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我知道怎么做才好,但我做不到。”
成年人会伪装自己无所谓、不在意、没问题、很轻松。成年人的这种伪装,会出现在所有的关系中;而且大部分时候,这种伪装几乎成为了本能。
比如孩子不小心弄坏了自己心爱的化妆品,看着一地 “残骸” ,特别肉疼。但是又觉得孩子是无心的,想照顾他的感受,于是梗着脖子,假装云淡风轻,说:“没事,妈妈不生气。”其实内心已经气得在自掐人中了。
这种场景,也经常发生在婚恋关系中。
01
一个平常的日子,丈夫下班回家之后,明显很低落,重重叹了一口气,瘫坐在沙发上。妻子问:晚上我们吃什么?丈夫心不在焉地答:随便。
妻子明显感到丈夫今天状态不对劲。她追问:“你今天怎么了?发生什么事了?”
通常这个时候男人会说什么呢?对,绝大部分丈夫会回答:“没事!”
妻子愈发不安,继续问:“我感觉你今天不对,你肯定有事。”
丈夫烦了:“我真的没事!你别问了!”妻子又委屈又生气,我关心你,你这么凶干嘛?
这位丈夫,事实上就给身边的人传递了双重信息:
一层信息是 能量层面 的。这透过细小精微的部分传达出来,比如呼吸沉重,沉默时间变长,神色黯淡,回避交流等等。这些真实的小细节,都透露着一个信息:“我不好”。
但可能因为情绪太复杂混乱,丈夫自己也没有理清,不想谈;或者感觉跟妻子讲了也没有,她帮不上忙,还会让给对方更焦虑,甚至后面自己还得安抚对方的情绪,所以不想谈。
于是又用一个信息:语言层面 的 “我没事,我很好” 来回应妻子,否认自己的状态不好,匆促结束这场谈话。
如果是一个安全感比较低的老婆,这时候还可能会想:“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让你不高兴了?”“你明明有事儿却不肯跟我说,你瞒着我!你把我当外人!你不爱我了……”
当我们传递双重信息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非常慌乱:明明你看起来就是这样的,但你偏偏说成那样的。而且对方越在乎你,越想帮忙,就会越慌乱。
还有一个常见场景也是伴侣之间常见的。
男友问女孩:“宝贝,周末你生日我可能不能陪你了,大老板过来要加个班。”女孩内心特别失落,但是她为了装作大度懂事的样子,就说:“你去吧,工作重要,以后还有机会。”
男孩很愧疚,又确定一遍:“真的没关系吗?”女孩烦了:“要你去,你就去!”
然后男孩就加班去了。但是好不容易加完班回来之后,发现一个闷闷不乐的伴侣在这等着呢。
接下来的对话就是:
“你怎么了?因为我今天加班没有陪你,生气了?”
“你加班我为什么要跟你生气?我没那么不讲道理。”
“那你在生什么气?”
“我没生气!”
这时候男孩肯定又隐约觉得是这个事儿导致的,又觉得挺冤枉的 “不是你同意我去的吗?”然后又因为女孩的否认,没办法下手安慰,场面很容易陷入僵持。
每次这种心口不一的情况出现时,都会或多或少破坏关系。无论是说自己 “没事” 的丈夫,还是说自己 “没事” 的女友。他们都回避了自己真实的感受,用一种看上去似乎更简单的方式来回应伴侣。
这种伪装,暂时避免了两个人发生冲突,维系了表面的平和。但却给关系埋下了各种暗雷,迟早都会给关系造成更大的伤害。
02
在关系中,一方给了双重信息后,会让另一方感到强烈的困惑。这种 “我不知道怎么回应你才好” 的感觉,会让人局促不安,没人会喜欢。成年人之间,传递双重信息,会让两个人慢慢产生疏离而孤独的感觉,关系渐远。
如果是对孩子传递双重信息,那小孩就更摸不着头脑了。比如有的父母宽慰临考前的孩子:“我没那么在意你的成绩和分数,你尽力就好。”但考试结果出来,孩子成绩下滑,排名摆尾的时候,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不骂孩子。但态度上,明显对孩子的耐心下降,脾气也变差了。
带孩子出去吃饭,孩子不小心把油弄到袖子上,爸爸一下就发飙了;或者孩子想要个玩具,妈妈说,你考成这样,还好意思买玩具。孩子莫名其妙被砸了一堆情绪,这令他困惑。这种事情多了,孩子也就知道父母对自己成绩不满。“嘴上说不在乎我成绩,实际上还不是比谁都在乎。”
他们会因此不信任父母,甚至有点鄙视:这样的父母,在孩子眼里,就是一个口是心非的,表面宽容但内在苛刻的 “伪善” 形象啊。孩子对世界、对自己认知的基石,都是从和父母的关系而来的。当孩子经常对父母反复无常的态度感到不安。时间长了,孩子会把这种不安,投向整个世界,感觉这个世界都是混乱的、不值得信任的。
还有一种经常发生情况是,有的父母感情破裂了,但又想 “为了孩子有个完整的家” 而装作感情很好,装作一切如常。尤其是孩子在准备高考的父母。其实孩子一定会觉察到这个双重信息的。在看似风平浪静的家庭氛围之下,暗流涌动着,彼此的冷漠疏离的怪异气氛。
孩子捕捉到这个信息后,极其恐慌。而且因为大人在装,所以孩子的恐慌也只能是悄无声息的,很少有孩子会去戳破父母的伪装。
就算有的孩子好奇发问,也大多会被三言两语打发掉。“你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时候,孩子只会默默改变自己,也许会变得更胆怯,更懂事,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换回温馨的家庭环境。
一个朋友分享,她的讨好型人格,就是从觉察父母关系不好时,萌芽的。“我三年级那会,头一次给我妈倒洗脚水,吃饭时还把瘦肉夹给她吃。我从来没做过这些事。但我隐约感觉我妈很不开心,和我爸关系很僵。我想让她开心一点。”
有的孩子也可能会感到自己被父母愚弄了,变得我行我素,更爱闯祸,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愤怒。
2018年的一个全国性亲子关系心理普查中显示:
父母情感破裂,直接离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为 18%;
父母情感破裂,但不离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为 30%。可见父母感情破裂时,离不离婚都是伤害。
但离婚,孩子至少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但如果父母忍着不离、掩盖问题,孩子就会陷入混乱——明明能感觉到这两人有问题,但父母的强颜欢笑和伪装,又感觉问题似乎不存在。
不舒服,不畅快。孩子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想多了,是不是自己有问题…这个过程比直接给他一个坏消息的伤害,还要大得多。
03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当我们无意识的传递双重信息,或者我们身边的人在这么做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应呢?
1、直面自己的真实需求
也就是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并承认它。
前面讲情侣的那个例子,女孩儿生日,男孩儿要加班,女孩儿说的是“你去吧,没关系”。然而女孩儿表现出来的样子,其实是她的理想自我的反应:一个善解人意的女朋友。但实际上,女孩儿底层更深层的需求是:被陪伴,被重视。
当男孩儿感激女朋友时,女孩儿并不开心,因为男朋友喜欢的那个“好的自己”并不真实。所以女孩儿必须要先承认和面对,自己更深处需要陪伴的需求,并敢于表达出来。如果连自己都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又怎能要求对方,跨越过一大堆的干扰信息,看到并满足自己底层更真实的需求呢?
父母和孩子一起时也是一样的。当父母对孩子有情绪时,好好地告诉他:“妈妈是有点生气,因为什么什么。”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而不是孩子哭着问:“妈妈你是不是生气了!”妈妈回答:“没有!”
要做心口合一的成年人,我们第一个需要提升的能力就是:看清并承认自己内心的需求,直面当下的状态,而不是拿一个头脑中理想自我的标准来自我遮蔽。
2、对内在的需求的接纳能力
看清自己的需求之后,我们需要能够接纳自己的需求。
比如在成绩这件事上心口不一,呈现开明样子的父母,就是羞于承认自己有一个想要孩子成绩好的需求。还有一些刚刚走上接触心理学的父母觉得,我今天长成这样,就是因为我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我不能像他们这样。
因为自己个人和原生家庭的功课没做完,所以在自己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会去到另外一级来补偿。但其实内在又并没有到真不在乎的阶段,于是就变成了自己在抗拒自己的状态。内在就是想要,又说不出口,或不敢说。就出现了前面说的双重信息状况。
其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对孩子,对伴侣,还是对我们自己,都有好多隐蔽的需求和期待,是我们自己无法接纳,又割舍不掉的。我们要做到心口合一,要先接纳自己内在有这样一个需求,而不是否定它。
不要否定自己任何的内在需求,然后又暗地里期待自己得到,得不到之后,又失望,再用失望情绪去影响自己和家人的心情。比如成绩这事儿,宁可跟孩子说清楚:“我肯定是想要你成绩好的,我也想感受一下做个学霸的妈妈是啥滋味。”
3、对双重需求的整合能力
当我们给无论是伴侣,还是孩子双重信息时,之所以无法心口合一,是因为自己有双重需求。比如男孩加班推掉约会的例子,那个女孩子既有想要男朋友陪自己的需求,又有想做一个独立懂事女性的需求。亲子关系的例子里,妈妈有想要孩子成绩好的需求,又想成为能给出孩子无条件的爱的人。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你就需要真实地,把你两个层次的需求都说出来。
比方说第一个例子里的丈夫,他应该直接跟他的妻子说:“我今天状态不太好,发生了一些事,但我现在不想谈,我需要一些时间。如果我理清楚了,想跟你讲的时候,我会主动找你的。”这时候,这个妻子会更明白该怎么处理,至少不会很慌很混乱,更不会胡乱发散情绪。
那个女孩儿可以说:“我很希望过生日时你能陪我,但如果这次在大老板前的表现对你很重要,我能接受你先去忙工作,但后面你一定要好好补偿我哦。”
同样的,父母也可以对孩子说:“我其实很希望自己能做到开明父母的样子,不在意你的成绩。被老师约到学校去谈话,我也想洒脱点,不那么在意。但是我发现我做不到,我还是会在意的,所以我也还是挺希望你能够考得好,但是我也会尽力去克服我的这点虚荣心。”
这就是一个非常真实健康的谈话。相信彼此听了,都会舒服很多。
写在最后:
这样的口是心非,大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期待在关系里,向对方呈现一个更好的自己。
为人父母,能无时不刻,无条件地爱孩子;
做人伴侣,能体贴入微,关键时刻识大体…
初衷都是好的。
但你有想过吗?我们为了这个“理想”的状态,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掩饰自己真实的想法。
更何况,对方的体验也没有那么好。所以,不如揭下面纱,坦然相对,“我暂时做不到”。
两个人来面对,总比一个藏着,一个人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