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科普丨微信焦虑症,你有吗?

每天捧着手机当“低头族”,随时不忘刷新朋友圈,发了语音消息总想重听一遍,一小时以上不碰手机就感觉“损失了好几亿”……小小的手机APP,改变了无数人的社交模式,甚至生活模式,也令不少人感到某种“社交焦虑”,接下来针对绝大多数人都会有这几种现象。

现象一:

发朋友圈后没留言,感觉特闹心

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陈女士说,每次她在朋友圈里发了图片或者消息,就要捧着手机不停地刷新,看看有没有人留言或点赞,一有留言立即回复,每次的消息下面挂着一长排对话才感觉心满意足。

在生活中,有不少人和陈女士一样,特别关心自己朋友圈的消息下面是否有人关注或回复。有些人还会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消息,把一些不满意的照片、评论、消息等删掉。

专家说:

对朋友圈的互动特别关注的人,往往希望自己在别人心里是重要的,希望能够获得众人的关注。

其实这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但过分关注手机中的互动,可能代表着此人在现实中得到的关注不够。还有一些人发出某些消息,是希望特定的几个人或某个人看到并回应,这也表明发消息者心里很看重这些人,而在现实中渴望关爱、关注的愿望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现象二:

发出的语音信息总要再听一遍

“我每次发出去的语音消息,都忍不住要重听一次,甚至重听好几遍。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吗?”29岁的白领小曹有这个疑惑,而发现这个问题后,询问过周围的几个朋友,发现不少人也有重听的习惯,主要是为了确认自己说得清不清楚,有没有什么错误。有些人则表示听自己的声音感觉挺好,有自我欣赏的成分在其中。

专家说

大部分人是否重听语音消息,往往与说话的对象有关。对于比较重视的人,或者所说的内容比较重要时,会重听消息,确认内容正确与否、自己说得好不好,这是比较正常的情况。

如果每一条都重听,则说明存在轻微的焦虑,有不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很害怕自己出错或表现不佳,比较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同时,听自己的声音可能还有一种自我心灵对话的效果,类似于自言自语,能够起到一定的增强安全感、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因此,这类人可以适当增强自信,对外在评价不要过于敏感。

现象三:

群聊的时候害怕做话题“终结者”

21岁的大学生琳琳提到一个现象:“每次群聊时,大家本来讨论得挺热闹,我一说话,就突然没人接茬了,特别尴尬。有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很焦虑,不停地看手机,或者绞尽脑汁提出点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很怕自己变成群聊的‘终结者’。”

专家说

在一个热闹的场景中,忽然一个人说完后没人再说了,面对这种沉默,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钟,都会令人产生尴尬。

这种沉默时的尴尬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必对此过分焦虑。另外,沉默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某句话很深刻、很有分量,引起参与者的思考,或者说话者本身比较重要,说话的内容属于压轴性的总结,都可能使群聊出现沉默。

另外,虚拟的群聊中还很可能出现巧合,刚好你说完话后大家都有事情忙,没顾得上回话。这些情况,都不需要“终结者”太过在意。

现象四:

一会不看微信,感觉错过上亿信息

微信加了几十个群,通讯录名单几百人,每天要花数小时看完每一条朋友圈消息,生怕错过哪条有用的信息……

当下,不少手机控、微信控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有人戏称“一个小时不看微信,感觉像错过了几个亿”。但42岁的企业主管白女士表达了一部分人的观点:“每天花很多时间刷微信,感觉学了不少东西,可一天下来回想起来,又没记住几条真正有用的。”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得到的却都是“碎片化信息”,不少人因此产生焦虑。

专家说

从现实角度来说,花越多的时间看朋友圈,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做事情的时间就越少,与家人、同事真正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也会大幅度减少。

有一些基本不刷朋友圈的人,他们往往在生活中有某些着迷的兴趣爱好,为此投入了较多精力,刷朋友圈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

社交软件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不见面就能沟通。但与此同时,社交软件这么火爆,恰恰说明整个社会人群的心理需求满足不够,人们太过于忙着赚钱、忙着生活,但内心渴望交流、渴望受关注等情感需求没有获得充分满足。

【微信焦虑症】:其实是一种期待焦虑症,指的是对未发生的事情感到紧张焦虑,容易往坏的方面想,这是一种负面情绪。而期待好友回复是一种正面情绪,体现了与人沟通交流的愿望,微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交往方式,但也要正确使用,不可过度依赖。心理医生建议,不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低头”中,也要抬起头来,增加与身边家人、朋友的正常沟通,切实地增进情感,别让网络沟通完全替代现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科普丨微信焦虑症,你有吗?  焦虑症  焦虑症词条  科普  科普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