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少年抑郁症
动力学认为抑郁是对丧失的一种哀悼。抑郁者所失去的不一定是一个爱的客体,而是一系列的渴望和一种对自我的视角。他们强调,重要的并不是失去这个人本身,而是失去了先前的自我。
青少年群体在这个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完成身份的同一性,这就要求青少年在这个阶段需要面对自身来自婴儿期的俄底浦斯焦虑和冲突再现以及抽象且强烈的丧失(失去童年),同时需要面对他们对父母关系产生的幻想。
而青少年的防御能力及方式是刻板而有限的,在没有较好的支持系统下,很难完成。这时候的青少年会选择使用可以引发的身体感觉(非自杀性自伤)来提供一种持续的存在感,而这种方式进一步引发脆弱感,变成恶性循环。
同时父母在面对孩子的学业压力情况下,认为孩子自控力较差,需要多管一些,抓住学习的时间,尽快提高学习成绩,在管学习的时候不知不觉便“越界”了,无法把握住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
这时候父母的管教可能会阻碍孩子发展出新的身份认同和自我的方式。这种情况下,孩子更容易引发抑郁情绪或者焦躁状态,但是孩子认为这是不该有的情绪,事后会引发自责,自责是将攻击性向内,他们在发脾气之后,会内疚、羞愧、自责,但别人不知道,他也不会和别人说。
他们都试图尽可能长地躲藏在“一切正常”的表象后面,但是心里已经千疮百孔,他们去履行每日的义务和要求,而把他们的病痛留给自己,不让身边的人有所察觉,这似乎解释了,很多人如果不是自杀没有人知道他患有重度抑郁症。
这也是父母很难相信自己的孩子明明“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有抑郁症了呢?其实他们一直故作坚强而已。有抑郁的孩子对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是比较困难的,他们大多追求完美,如果告诉别人我的痛苦,是不是别人就知道我的“不好”,别人会不会不喜欢我了。这导致了很多时候,抑郁症患者不会过多地去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困难或愤怒。
另一方面父母很难在孩子表述自己有抑郁症的时候承认,原因是因为人面对严重疾病时,无意识地采取“否认”这是一种保护性心理反应,是一种防御机制。心理学家Richard Layarus将“否病心态”描述为“情感聚焦应对策略”,是代表一种保护性的回避。心理学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压力过大能增加死亡危险性,而这种“否病心态”可减轻精神压力。家长对抑郁症没有足够的认知,更多的认为抑郁症就是会自杀,这种恐惧的心理也容易在第一时间很难承受。
所以对于孩子们而言,当你和爸爸妈妈沟通自己的症状的时候,爸爸妈妈如果不能承认和接受并不是他们不爱你,恰恰是因为太爱你,很难接受,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多在一起沟通你的想法和感受。增进对抑郁症的了解可以很好地促进理解与接纳,很多家长感到恐惧、焦虑,是因为完全不了解抑郁症。家长应该与医生多交流,了解抑郁症的基本知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抑郁症是大脑的病理性状态,也即脑部发育性疾病。不难发现,面对同样程度的压力或者应激事件时,我们中的有些人可以轻易渡过难关,而另一些人却深陷其中,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脑内应激反应系统活性不同,从而导致耐受能力也不相同。
从一枚受精卵开始,胎儿在子宫中发育,降生于不同的环境,甚至成年后也可能罹患某些疾病或接触特殊药物,人们的应激反应系统活性在一生中都不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是一个因素,在普遍认知中会认为我对孩子都很好,要什么给什么,孩子怎么会脆弱呢,这是因为孩子没有进行抗挫折训练。比如孩子在4岁怕黑,这个问题不解决,到了7岁,孩子就可能出现分离焦虑,也就是说,一离开父母就紧张或者恐惧;到了12岁,就可能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社交焦虑。
父母很容易在孩子的“恐惧中”妥协,孩子害怕就不让他做,不让他接触,当然这是看起来最快速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也恰恰加重孩子的焦虑,因为家长没有给孩子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其实这也是家长抚平自己焦虑的“快捷键”。而之所以按下快捷键,另一种常见的原因就是:父母工作太忙,时间不够。忙碌的家长会在孩子出现焦虑症状的时候妥协适应、过度干预,而这反而不利于孩子克服焦虑。
但更好的教育方法可能是,家长陪着孩子,经历所有的真实挑战,只是在孩子快要失去重心的时候,扶他一把。
家长第一次遭遇孩子自伤肯定是很惊惧的,这种情况下通常很难保持镇定,但冷静的态度能让处理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有效。
家长通常没有接受过医疗培训,当孩子自伤时,最初的步骤是包扎伤口,然后去医院或诊所进一步治疗。由于可能不清楚孩子用什么工具自伤,假如伤口出血,就得打破伤风针(如果他或她最近没有注射过)。
父母对自伤行为或对青少年下评判不难,但更重要、更有效更有益的做法,是努力去理解孩子的情感变化。如果自伤的青少年知道别人也,有类似经历并在训练应对技能,他们就沟通时唯一最重要的能力。
青少年需要认可,这样做有助于创造一种认同感,有助于他们缓解自己的焦虑和痛苦。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卡住了,因为他们把认可等同于认同。认可并不意味着你同意或支持某种感觉或想法,以情绪为例。你因为孩子谈恋爱而心烦意乱,你不明白她看上了他什么,也不明白她为什么痛苦。但认可是指你承认她的伤心,承认分手对她来说是痛苦的,即使你不明白为什么。
认可只是意味着你接受孩子有一个与你不同的观点,而且他或她的观点是有理由的,也许认可最重要的意义,是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个渠道是你们新的开始。
面对抑郁症的途径和方法:
面对抑郁症的诊断是需要先排除器质性病变,排除用药的不良反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检查,需要家属提供相关信息、比如家族史、病史。需要通过和患者接触进行观察问询,通过患者的自述与自评以及辅助性的心理量表结果,综合分析,对于未成年人的诊断是慎之又慎,并非可以轻易的诊断。
在使用的量表中一般会使用SCL-90进行评估,同时也有抑郁自评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但是在自评量表中主观性比较大,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必须前往正规医院进行面诊。精神类疾病治疗的相关医院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或者精神专科医院,尽量选择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
我国四大精神卫生中心分别是北京大学第六人民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学、四川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通知》(国卫医4函【2022】123号)这四家医院作为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体医院,也是国内治疗精神类疾病水平最高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去医院在情况严重且必须的时候,医生会有处方,切勿擅自购买服用精神类处方药。一般药物会有几个星期后会有好转,请耐心等待,有人会担心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实际上一个药品的上市是需要经过很严格的药物实验的,药品说明书上列的不良反应,是把所收集到的所有不良反应一长串地记录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服用该药之后,所有的不良反应都会出现,可能只是出现一部分,或者不会出现不良反应,这是因人而异的,如有遇到药物的不良反应可和医生沟通。
关于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一般有三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在进行药物治疗时,对于应服用哪类药物、服用多久,一定要遵医嘱。在心理治疗中,可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其次是森田疗法和家庭疗法。物理治疗指使用医疗器械开展的治疗,主要包括电休克疗法和经颅磁刺激。
青少年在有自杀想法的时候要及时寻求帮助,以下为免费的心理热线:
面对抑郁的时候
①选择一种集体项目作为治疗的活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提高情绪的兴奋性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让患者体验合作后取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兴奋性。
②进行每周 3次,每次 30分钟,连续8周的散步或慢跑,对患者有严重抑郁症者可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有显著的减轻,使自尊心增强,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③可通过自我修炼“瑜珈”功等,求得心理特殊的平衡。
面对焦虑的时候:
①选择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活动项目来治疗,如篮球、排球、游戏、爬山、旅游等。
②坚持练习太极拳,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太极拳列为心脏康复的运动项目之一,具有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平抑焦躁情绪的作用。
③运动后要做充足的放松活动,让身体得到充分地放松,放松是该治疗的关键。
饮食:
在饮食中可多服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脂肪酸是脂肪的组成部分,需要从饮食中获得,因为身体不能自行产生。对生存至关重要的两种脂肪酸是EPA(二十碳五烯酸和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一些研究人员认为EPA是大脑功能和神经刺激中最重要的营养素。
DHA被认为是大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占大脑重量的8%左右。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在我们大脑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中,EFA上据大脑神经细胞膜中脂肪酸的45%,并且对神经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EFAs使细胞膜更有流动性,omega-3脂肪酸尤其能改善细胞之间的交流。
许多研究表明,摄入omega-3脂肪酸有利于身体健康,更关键的是有利于心理健康和心脏健康。作为时尚,我们现在减少对鱼的摄入,据统计,我们饮食中omega-3的脂肪酸含量已经减少了50%到80%。已经有很多关于EFAs重要性的研究,因为它们与精神疾病有关。
一项研究发现,53名患有多动症的儿童血液中EFAs的含量明显低于43名被诊断未患有多动症的儿童。2004年的一项研究考察了年轻人饮食中EFAs摄入量与敌对情绪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食用富含EFAs的鱼类的年轻人与不食用的年轻人相比产生敌意的几率较低。抑郁症也被认为与鱼类的摄取直接关联。
2001年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鱼的消费量与较低的抑郁症发病率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根据以上3项研究,有证据表明,低EFAs与抑郁、愤怒和冲动有关, 2003年,麦克莱恩医院的玛丽,扎纳里尼和同事发现omega-3脂肪酸在减少攻击性和抑郁症状的重视程度方面优于安慰剂。
在抑郁的路上你不孤单,也请别放弃
参考文献:
[1]梅舒婕, 戴万旻, 包爱民. 抑郁症:恐惧止于理解[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 49(2):1.
[2]宋静. 病人对疾病的"否认"属于保护性心理[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2).
[3]杨泗楼. 心理障碍的运动处方[J]. 教育教学论坛, 2010(36):1.
[4]徐梦琨. 我的孩子得了抑郁症[D].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5]MarshaM.Linehan. 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6]乌尔苏拉努贝尔. 不要恐惧抑郁症[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作者简介:
谢泽霞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322人
入驻年限
7.6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