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文:李坤珊丨壹心理专栏作家  

为什么有的孩子喜欢样样自己来,有的却什么都要人家帮忙?孩子透过“做”来了解“我是谁,会什么”。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自我概念,勇于尝试?

教室里又来了六个新孩子!不管是三岁或五岁,在这两个星期里,他们已清楚的告诉我,他们是用什么眼光看待自己:觉得自己有能力,或觉得自己很多事都做不好。

三岁的小艾任何事都习惯先自己来,实在是打不开、折不了,才来找老师说:“我需要帮忙。”就算需要帮忙,她小小的脸庞上,仍写满了自信。同样是三岁的茱莉,只要东西洒了、鞋子稍微套不上,就扭头哭叫: “我不会做,我太小了。”

五岁的罗杰,总拒绝尝试,老是以抗拒的言语或行为来表示:“我不愿意做。”其实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不好,所以用愤怒和拒绝来掩饰他的无力感。

孩子看待自己“是有能力,或无助的”,代表着对自我概念的认识。自我概念良好的孩子,受挫力较高,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挫折,只是另一个新的尝试起点。自我概念较差的孩子,遇事容易放弃,会觉得自己没能力,很容易一败涂地。幼儿不会等到长大才开始发展自我概念,而是从一出生、从日常生活的互动中,来奠定“我是谁”、“我会……”的自我概念。

完成“我想要、我可以”的成就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管他是小艾或茱莉,先天气质是勇往直前或害羞观望;也不管他有没有先天上的学习挑战,像小宾或罗杰,小小孩来到世上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成为“独特、自主的自己”。小小孩都会有不可抗拒的,想要“做”、渴望“完成”的动力。别惊讶,许多才一两岁的小孩,就很坚持要自己穿衣、穿鞋、吃饭,甚至过马路。在生命的前三年里,没有比学会自立和自主更重要的事了!

孩子从出生,头不能抬,到开始迈开大步行走,每一个让自己自立、自主的行为,都会让他着迷的一试再试。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幼儿执意要自己做那些事,并不是因为容易,而是因为它们困难!好比他不断想办法,要把难以掌握的汤匙转对方向,把晃来晃去的脚掌和袜口对得更准。他既不是为了赞赏,也非为了领奖,只是因为那“我想要、我可以”的本能驱使。

你一定听过“Terrible Two”(麻烦两岁)的说法吧,许多成人对这个词的解释,只停留在“哦,他就是爱唱反调!就想让我生气。”但我们得学着从孩子想自主的角度来解读那处处唱反调的行为和动机。

发现“我是我”的自主过程  

孩子发现他可以控制自己的肢体动作,去想去的地方、拿想拿的东西,就开始了“自主意志”的建构工程。他会发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而每个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思维。有趣的是,某些“自主”的动作居然会引发他人做出“同样”的反应。比如说:“我知道如果我去拿姐姐的娃娃,她会尖叫。”

所以孩子唱反调,绝非是想故意气死大人,纯粹是心理自主之旅的一个过程,他想证实的是“我是我”。适度、清楚的画出界线,并不会打击孩子的自主和自信,反而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也让他们觉得安全、受到保护。相对的,不提供幼儿界线,反而会让他觉得“超载”,似乎凡事都得靠自己,那会让幼儿觉得无助、不安。

挫折是成长的“有机肥”  

生理上的自主、心理上的自信,皆需要温床来助长,它们并不会自己长出来。成人的“鼓励尝试”和“无条件接纳”能提供这样的温床,让孩子学习到:自己是有能力、可以冒险、不怕跌倒的人。  

“鼓励尝试”和“无条件接纳”的第一种含义是:让幼儿自己做。最有效也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是,从孩子很小开始,就给他机会和时间,学习自己吃饭、穿衣、拿画笔、甚至参与做家务。让他从日常生活中,具体感受到自己有能力,别人也信赖他。

第二种含义则是,我们也要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就像影子,会跟随我们一辈子,要学会与它相处;也就是接纳随之而来的难过和愤怒,接纳自己在尝试后的失败。

所以当挫折发生时,成人可以:

不带批判的去指认孩子的情绪,让他认识:觉得难受和愤怒是正常、能被理解的。等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后,再就事论事,提供方法。

有了这样的鼓励和接纳,孩子其实就会放心,会愿意换个方式再试,也就会有更多机会经历自己努力而来的果实。于是,挫折成了孩子成长时的有机肥料。相反的,我们也有可能让孩子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所以凡事得由他人代劳。所谓“习得的无助”,就是指在不信任、成人事必躬亲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从很小开始就养成了以放弃的习惯和态度来面对挫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会降低。

常听成人说:“他长大就会了!”事实并非如此。成人的不信任,不但减低了孩子手眼协调的精进机会,也剥夺了孩子从经验中锻炼接纳挫折、再站起来的受挫力。成人尽量做、帮孩子事先过滤掉可能的困难,只会一次次让孩子感受到:挫折好像天要塌下来了,而自己却无法解决。于是,孩子成了“小草莓”,一碰就受伤。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若多分一些时间给他,耐心引领、鼓励他多尝试、克服困难,这样的孩子比较可能在不停寻找方法、不怕困难的信心中长大。而这样的可能性,就从此刻他手中的那个汤匙、那双袜子,以及那个瓶盖开始……

*本文来自《让孩子安心做自己》一书。

李坤珊,南伊利诺大学幼儿教育博士毕业,现任美国波士顿教师训练中心和蒙特梭利体系幼儿园老师。与幼儿每日相处,将理论和实际互动情况结合,以高度的教学质量赢得许多家长好评。她也是《亲子天下》的专栏作家,分享教学和家庭过程中所激荡出的实用教养法。

提升“反脆弱”能力,才是真正的稳定。但对今天的我们来说,稳定不限于外在,内心的反脆弱能力、强大程度,才决定了内在世界的“稳定”。

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怀疑自己,不时惶恐焦虑,无意识迎合,这些都是内心脆弱的表现。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强大不脆弱?

如何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挫折?

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自信?

向你推荐《心理访谈》心理专家柏燕谊老师课程《反脆弱:塑造强大内心》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如何培养自信的孩子?  自信  自信词条  培养  培养词条  孩子  孩子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成长学习技巧

 读书容易忘怎么办?

心理导读: 不会认路?别记路,记方向。读书容易忘?记关键点,和内在逻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大概还是要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在竞争的时候,人家可不会看你是应试教育...(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