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萍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初春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丝丝的凉意,但我们“教练型父母”的培训课堂里却是春意盎然,近40名家长们在我们设计的各种互动环节里,体会和学习着怎么更好地和孩子沟通的技能和心态,课堂气氛既“严肃”又“活泼”,家长们沉浸其中,认真地学习着、揣摩着、体会着……
可是这天面对家长的的培训课上,却来了一位小小的“不速之客”,这是一个名字叫可可的、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她头上梳着两条可爱的小辫,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她陪着妈妈来上今天的课程。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没有太在意这个小小的姑娘,但后来上课的时候,大家发现她比较的“忙”,她会在我讲课的时候到讲台上来站一站,说几句话,会在座位上大声地“抢”着回答问题,会突然间打翻了水瓶,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她似乎有一种把大家的目光在不知不觉中聚焦到她身上的能力,作为主导老师,发生这样意想不到的“情况”,我会停下来,和这个可爱的小姑娘互动一下,调侃一下,课程中因为有了这个小精灵,课程似乎也变的更丰富了,但隐隐地,我却感到了可可妈妈心里的不安。
果然,课程一结束,可可妈妈就表示要和我聊聊,她忧心地对我谈到因为孩子刚刚上学,在学校有点“闹”,似乎给上课的老师带来了困扰,老师甚至建议可可妈妈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为了更好地管理孩子,老师对可可的要求比较严格,但在各种“调教”下,可可几乎没有太大的改变,还貌似更“闹”了……
我和可可妈妈的谈话刚刚进行了2分钟不到,可可不干了,她跑过来,要求妈妈立即和她回家,看着可可妈妈期待和我聊一聊的眼神,我蹲下身,问了可可下面几个问题:
“宝贝,今天你从头到尾地陪妈妈听完了课程,老师感到你好有耐心,对你这么大的孩子来说,这真的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呢,这么有耐心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做到的,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做到这点的吗?
小可可忽闪这大眼睛想了一会说:“因为我喜欢妈妈,所以我就能一直陪着妈妈。”
“哦,可可做的这么好,是因为可可喜欢妈妈,可可真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现在,妈妈和老师现在有一件事想请你帮一下忙,你愿意帮助我们吗?”
“愿意!”
“哦,妈妈想和老师谈一会话,你愿意给我们一些时间吗?如果你来决定的话,你愿意给我们多长的时间呢?”
“我愿意给你们一些些时间,5分钟,我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
“真是太谢谢可可了,给了我们5分钟谈话的时间,那这5分钟你打算做什么呢?”
“我到外面的阳台上去玩,不打搅你们。”
这段对话结束后,可可非常守信用地到外面的阳台上了,我和可可妈妈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中得以继续进行我们的谈话……
5分钟后,可可回来了!看到可可走近我们,我蹲下来,亲切地拉着她的小手,对她给予了我们5分钟的谈话表示感谢,没有料到的是,可可突然趴到我的耳边对我说,“南瓜阿姨,妈妈还可以和你谈话,现在我给你们的时间是没有期限的啦”,说完这句话,可爱的小家伙就跑到教室的后面,非常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当我和可可妈妈谈话的时候,我不时地看看坐在教室后面安静、专注画画的可可,这和刚刚开始上课时的那个可可相比,可真是判若两人。
当可可妈妈和我的谈话结束后,小家伙欢快地跑到我们身边,我把她抱到怀里,她把她画好的画给我看,并且自豪地告诉我,她未来要做中国最著名的一个画家!听到这句话,我和可可妈妈都不由自主地向可可竖起了大拇指!
在陪伴着可可母女走出培训大楼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和可可前面的对话,在孩子的心里引发了什么样的感受,但是我突然发现以前好像有一点点驼着背的可可,腰板直直地挺起来了,内心似乎充满了自信,她还告诉我,她送给我的昵称“南瓜阿姨”,是她画的一个南瓜家庭的绘本故事,里面的南瓜阿姨是一个亲切的,时时尊重小南瓜的“阿姨”。
对比身边可爱的可可,那个在课堂上比较“闹”,比较“忙”的可可实际上是想告诉老师或家长,“我在这里,我有自己的想法,我需要你的鼓励和关爱,你看到我的优点了吗?你看到我一直在努力了吗?你知道我知道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吗?”如果我们真正地看懂了孩子“闹”背后深刻的含义,我们就会感谢这份“闹”,因为它,是帮助我们进入孩子心灵的通道。
在与可可的互动中,我首先通过赞美她的表现和她建立亲和关系,然后,针对妈妈想和老师谈话的这个事件,没有通过哄骗或武断的方式让可可给我们一些时间谈话,而是和她商量,问她是否愿意帮我们的一个忙,如果她愿意给我们时间,她愿意给我们多长时间等等对话的方式,和可可共同创建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的对话,这样的过程,让可可充分感受到了“被看见”的喜悦,当她真正“被看见”的时候,她不仅给了妈妈和老师充分谈话的时间,而且整个的过程,她不仅安静,而且还非常专注地在自己画画的事情上。
华灯初上,我们三人挥手告别,可可小小的,挺起腰板的身影显得自信而有力量,可可贴着我的脸和我约好,下次还要来听“南瓜阿姨”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