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5年的创业历程,目前在网店衣饰品牌“裂帛”的背后已经不是个小团队了。这个团队名为“天鹅纵横艺术设计工作室”,公司在通州租了800平方米的办公室,旗下的设计师、版师、客服职员和技术职员共有几十人,生产工人近百名。这是一家年销售额达到千万元的服装设计制造和销售企业,每个月卖掉的衣饰有几万件,但他们只在网上经营。
姐妹俩的大生意
“家庭作坊”似乎是多数创业者的必经之路。“裂帛”的创意者和灵魂人物是大风、小风姐妹俩和她们的家庭成员。可以说,这是姐姐、姐夫和妹妹、妹夫的生意。在接受采访时,这四个人在面对记者时开心地笑着,给这个创业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甜蜜。
一开始,没人想到生意会做得这么大。“2005年我们玩儿似的接触了网络,之前自己是做广告设计的。”总经理、妹夫向峰如是说。当时,他们的家庭作坊式的设计公司主要为《中国民族》杂志设计封面和内页。“每做完一单,我们就歇一阵。一个月就忙一个星期,其他时间就到全国各地疯玩儿和采风。”
假如没有网上商城的流行,他们可能会一直这样潇洒地生活下去,但转变出现了。也许是当时网络购物的疯狂宣传起了作用,2005年,妹妹小风由于觉得好玩儿,在网上注册了一家店,进货的启动资金只有1000元。
“我们一开始卖过各种东西,从手机壳到小银饰都尝试过。我们是北京第一批销售扎染工艺品的人。”向峰回忆说,“我们热爱民族风,云南让我们痴迷。”扎染也挺有市场,不到200元的货品深受艺术院校学生的喜爱,她们愿意花600至1000元购买。
从2005年底到2006年,姐妹俩的家庭团队一度开设过实体店,在西单的华威大厦租了个十几平方米的铺位。同时,网店的生意越来越忙,她们雇用了第一个员工兰兰负责掌柜和发货。“一开始只是想玩儿,可是没想到竟然能玩儿到忙的地步。”负责经营的向峰当时想,生意可能会做大。
定位很玄、很小众
2006年11月,大风和小风姐妹俩注册了“裂帛”品牌,开始自己设计、制作和销售衣饰。“原先只是做经销商,可这不能令人满足。例如,我们喜欢的衣服并不是都能找得到。”
姐妹俩决定自己操刀设计。找一台缝纫机,在客厅打版,在阳台销售,在厨房做饭,一个版师,三四个工人,其乐融融。当时,姐妹俩都是自己去木樨园买布料,选货、砍价都是自己来,时常会面临布料被人买走但顾客又等着发货的情况。
最后出成品时,由大风当模特,由小风当摄影师。也许是做广告设计出身的缘故,“裂帛”在图片要求上精益求精,追求艺术美感,和当时淘宝网上很多粗糙的图片一比,高下立现。当然,最吸引买家的还有特立独行的营销口号。什么是“裂帛”?姐妹俩解释说,字面意义是撕裂丝帛、撕裂礼服、撕裂规则,“撕裂那些委屈而难以割舍的情感,撕裂常规的苍白人生。”后来,“裂帛”品牌的意义又延伸为“向内行走”,即寻找个人内心更深层的东西。
这个定位听上去很玄、很小众,但幸运的是,这是个互联网的时代,只要足够独特就能吸引足够多的“粉丝”,更何况大风和小风拥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例如,她们恪守原则,在设计中绝不使用真皮,姐妹俩也都是素食主义者。
“裂帛”横空出世,被以为是走出了设计师品牌的道路。在向峰看来,即使对普通人而言,这也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我们几个人没有谁从一开始就是学设计的,都是半路出家。”向峰说,“目前的设计软件足以帮到每一个有想法的人。只要有基础的配色知识,人人都可以是设计师,只要有人欣赏你。”
“也许我们也可以吸引到风投”
一旦从“过家家式”的操纵踏入公司运营,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大风和小风累了,她们的爱好只是设计,无暇兼顾管理。然后是需求的急剧上升,经常是订单量激增而设计和生产环节却疲于应付。
尽管是一家网店,但“裂帛”同样面临服装行业所有的环节,包括客服、售后、工厂、财务、物流。网店把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都放大了。“我们有好几百种产品同时摆在架上。”向峰说,“开网店是快节奏的,不像你逛路边小店,为了保证新鲜感,我们每周要保持频繁的更新。”
设计师团队的治理也是问题。大风和小风原来只负责自己的设计,而现在则要保持整个团队设计风格的稳定。至于客户服务环节,“裂帛”在2009年11月实现了5倍的增长,一个月卖掉了几万件衣服,但手工的订单方式成了大麻烦。向峰终于决定购买ERP系统,雇用专职的IT职员,开始了公司的信息化。
就工厂治理而言,“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要感谢我的妈妈。”向峰说,“她是老版师出身,做过一家服装厂的副厂长。”在这位专业人士的帮助下,“裂帛”的工厂进一步扩大,现在已经拥有4000平方米的开工面积,也开始聘请更专业的管理者。
“我们现在雇用了200名员工,要对他们负责。管人真累,比最早自己单干的时候累多了。”负责经营的向峰说,“也许某一天我们也可以吸引到风险投资,同时引入更加专业的职业经理人,只要他们肯关注草根创业。有时候,我挺羡慕凡客诚品那样的公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