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对线上线下强势合流的背景下,线下连锁便利店强大的根基在哪里?它在新时代机遇下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希望从每一天这家企业中找到一些答案。
2018年3月9日,每一天便利店宣布获得2亿元融资,在便利店这个重资产运营、扩展速度慢的领域,得到风投支持,这家西安连锁便利店老大算是迎来了一个拐点。
智慧物流、大数据、门店提升、无人零售等新零售相关业务,第一次被作为了它的重点开拓方向。
要知道,在几年前,连锁便利店在西安乃至整个陕西都还是一个新概念。从2010年在西安东新街夜市落地第一家门店,到扩展突破1000家,每一天便利创始人张培彦用了不到八年时间,这与他在蒙牛奋斗的时间相当。
曾几何时,蒙牛一度创造了中国乳业发展史的神话,而与大部分蒙牛系的创业者围绕蒙牛产业链做事不同,张培彦转型做了便利店,并在另一个快消领域再造“蒙牛速度”。
在蒙牛的八年,张培彦从一个普通售货员做到区域副总,而在便利店的八年,他又从一个便利店门外汉做到区域老大,堪称一段传奇。
尤其在这个互联网下沉,与实体产业融合的时机,我们认为,这些区域性的老大,是值得挖一挖的。每一天投资人春晓资本副总裁潘金菊更是强调:
中国便利店过去10多年总体拿到资本的钱,也不会像2017年、2018年这样多。或许,区域性连锁便利店的大机会真的要到来了。
在接触张培彦的过程中,我们也感觉到了其与纯互联网人迥异的一面,或者说,那是一种强烈的线下治理与扩张的文化。
在面对线上线下强势合流的背景下,线下连锁便利店强大的根基在哪里?它在新时代机遇下可能性有多大?我们希望从每一天这家企业中找到一些答案。
蒙牛基因
成功总是一波一波的,而不是一个一个的。十多年前,蒙牛从大草原上拔地而起,此后,一批批蒙牛系的创业者走出来,散落到乳业产业链上下游,续写着蒙牛传奇。而少数人,也落到了其他行业,并长出新物种。
我们追溯便利店在西安乃至西北的发展路径,很难找到一个底层的共同成因,在每一天2010年创立之初,行业尚未形成风潮,直至今天,连锁便利店仍是诸侯割据的状态,各有各的活法。而每一天便利,更像是张培彦带着蒙牛基因,在北方便利店行业的一次大胆试验。
为什么是张培彦、蒙牛,以及每一天?要解答其中的疑惑,我们得从头说起。
1.财散人聚
张培彦2003年大学毕业,彼时蒙牛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当年央视“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给蒙牛创始人牛根生的颁奖词是,“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而张培彦机缘巧合进入西安蒙牛队伍,也被卷入到这种速度之中,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在蒙牛之初,张培彦做的是促销员,从小生性要强,坦率真诚的性格,让他对这份工作并不生分。不过在当时,西安市场刚开拓,张培彦的工作挑战不小。
“当你作为一个业务员去推销牛奶,在名气不大,价格还贵的情况下,其实很难销售。最重要的是牛奶有保质期,店老板卖不了就要亏损,所以不少老板对此有所抵触。”张培彦告诉野草新消费。
困境似乎不可避免,但蒙牛之所以走的快,是因为其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一个人的骨子里。在这条道路上,谁越早明白应用,越能从中找到共鸣,在蒙牛的发展版图中也成长越快。
田牧实业创始人刘瑞,是蒙牛系出来的一个典型创业者,他回忆起当初看完蒙牛文化手册,整个人热血沸腾,第二天就去应聘,之后几年内从业务员做到总公司市场总监,所创公司的管理思维也基本沿用了当时的所学所悟。蒙牛文化很重要一点是格局要大,主张财散人聚,小胜凭智,大胜靠德。
张培彦在西安蒙牛这支队伍中,算是理解和创新运用蒙牛文化比较早的人。在遭遇销售困境时,张培彦放弃了自保,直接向店主担保销售量。“当时我跟别人的做法不一样,如果你是老板,没问题,我代表蒙牛给你卸五箱牛奶,你卖不完我给你换,我拿走。”
“接着我会持续拜访商家,把剩下不好卖的调到促销点卖,到最后如果有将要过期的,我给他换成新的,牛奶送给周围大哥大姐喝,没有给客户和公司造成任何损失。虽然那时候,只有五六百块钱的工资,但我就敢这样做。”
在这种担当下,张培彦把自己逼上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只有更多的付出,更强烈的服务精神,才有可能实现预期目标。而这种紧张、超越常人的推进过程,也很快得到正向回馈,“有的店老板多次打电话到公司,点名就要我的货”。
张培彦从简单的促销转变为培训消费者。之后,他被送到蒙牛总部培养、学习,很短时间内在西安锻造出一支销售铁军,两年多时间,他升任为西安地区销售副总。
2.打造铁军
企业文化通常由先知先觉者发起,是一场少数人改变多数人的游戏。而把蒙牛特质从一个人融入到一群人?打造出一个销售铁军,张培彦简单总结为三点:
第一点是统一目标,“我们每个人每个月的目标都非常清晰”。
第二点是明确分工,“每个人你干啥,他干啥,都极度明确”。
第三点是运用合理的分配机制来激励。“做得越好的人,不但拿奖金,还能休息,做得不好的人,不但罚钱,还得让他在休息时间顶别人的班,形成马太效应,赢家通吃”。
看起来,这套顶层设计不错,但在全国众多销售团队中,也只有极少数铁军能够真正打出来,在制度设计下,如何权变和具有持续的穿透力,才是关键。
张培彦是一个粗中有细,并能在细处展现其爆发力的人。他的打法可以概括为“目标反向推导+树立标杆”。
从目标推导来讲,人的导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正向推演,步步为营,从有到有。另一种是从目标出发,反向推演,先树旗后招兵,倒推资源配置。而第二种,正是张培彦带领团队突破业绩的不二法则,这也是牛根生当初面对蒙牛一个个“不可能的目标”的实现路径。
按照这种思路,只有推动“合理范围”内的最大化,才最有可能打赢一场销售战争。而在推导过程中,怎么来实现渗透?张培彦告诉野草新消费,核心是树立标杆,再给大家具体方法。
“比如今天这支铁军有32个区,就有3200箱牛奶要出,一个区必须出100箱。我对几个区域的情况非常明白,开始让大家自己报。但在这32个区里我绝对会首先沟通5-8个人,你明天要上手500箱,你报500箱,后边就跟着400箱、300箱起步了。”
“ 针对报500箱的人,在中国的密集型管理中,你作为管理者,资源分配,时间节奏的把握都可以调节,你需要把这个东西先顶破,而实践证明我们是有效的。”
这些手段貌似也可以复制,如果刨除它,那标杆何以最终确立并拉动势能?张培彦认为,最终要回到蒙牛对人的文化价值观塑造。
牛根生把文化当成科技之外的第二生产力,它决定着资源的使用方向。而蒙牛正是通过文化这条路径,来最大激发个人和集体的标杆行为。
“小生凭志,大生靠德。财散人聚,财聚人散。管理是严肃的,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狮子与羚羊的故事,荷花池的理论……”张培彦向野草新消费介绍蒙牛文化时,如数家珍。
依托牛根生个人魅力和积极宣讲、交叉宣讲机制,蒙牛文化从组织中心向四周,一级级传递,落地生根,蔚然成林。
而落到西安蒙牛这支团队中,“不安分”的张培彦成了最忠诚的信徒,他自成标杆,并不断树立和催化新的标杆,由个人的能动转化为群体的势能,直至扩展到整个团队。这或许是这支销售铁军的真正成因。
而在背后能够持续推动、鞭策张培彦的这种蒙牛基因,也成为他日后创立每一天,从一个人到两千多员工,从一家店扩展到1000多家店最重要的动力源泉。
速度与激情
在2018年3月中旬CFA延安管理学院成立大会上,张培彦的演讲激情澎湃,声音极具穿透力,几乎要笼罩整个会场。而场下的每一个员工都齐齐地紧盯着讲台,生怕漏掉了些许重要的东西。每次重要的仪式,他就像个即将出征的将士,要引导着千军万马开启新一轮的战斗。
“从张培彦到他所有高管,这个团队的毛细血管里,就极具扩张性,极具狼性,我参加过他们一次招商加盟会,他说,每一天,大干100天,没有周六周日。这种团队,特质特别明显。”春晓资本潘金菊告诉野草新消费。
这种带有狼性特质的“速度和激情”,张培彦从蒙牛带到每一天便利,貌似无时不刻,如今已经维续了整整八年。
1.开第一家店
回到2010年,在蒙牛待了八年的张培彦陷入沉思,到底如何才能延续此前的斗志,在一个地区将业务持续突破,并把蒙牛的基因不断放大?
张培彦回想到这些年,积累了不少,自己也跨入而立之年,是该闯一把了,可以创业去。“如果说干败了,大不了领着媳妇、孩子回安徽老家,那里还有田地,养猪、种菜,也无所谓了。”
环顾周遭的各种业态,到底什么方向的创业才适合自己?张培彦把目光转向了连锁便利店。这来源于他的两个判断:
一是便利店同属大快消产业,尤其强调对区域商业网点的掌控,这其实与张培彦此前的蒙牛分销经验,有很大交叉点。
二是,相比广东、上海等地的便利店遍地开花,2010年西北区域的这块业务少有人涉足,但同样机会也很大,尤其是在西安这种高校多,旅游相对发达的城市。如果踩着合适的点进,就有可能进入增长的快车道。
这种路径在方向上大致可以说通。但是,在连锁便利店毫无参照的西安,张培彦的创业无疑像一场冒险。
不过,说干就干,张培彦没有那么多犹豫,拉上几个兄弟,投入了几乎全部的家当170多万元,就开始了新的征程。
回忆起开第一家门店的曲折,张培彦现在还历历在目。在先期,他花了三个多月到南方学习调研,但回来之后,为摸索出西安的本地打法,光选铺面张培彦就折腾了一个多月,从高新区落到了东新街夜市,基本上靠数着人头来计算。
“前几家店,75%-80%的成功来自选址。来回奔波了不知道多少次,记得我当时的脚都磨肿了,出了很多水泡。”每一天合伙人柴大林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而在店面设置上,每一天开始基本也是依葫芦画瓢,先期只能模仿7-11、全家等知名便利店。最难的是上商品,对于很多品类张培彦并不熟悉,所以开始就学西安当地的大卖场、商超,拼凑出一个门店商品模型。“西安没有711,比如你在广州看到的牛奶是燕塘,而西安只有银桥。35平方的一个店,光我们在市场上采货,就干了三天三夜。”
而刚开到两家店时,张培彦就去成都拜访WOWO便利店董事长汤耀华。“我在他那受教最大的是:第一,便利店这个行业很难,你到底想好了没有?第二,要迅速开到100家,才有效应。”张培彦告诉野草,“我继续认定做这件事情,并依据他的说法做了。今天证明是成功的。”
“大智靠学,大牌靠创。”这是蒙牛开始创业,突破自己边界的思考方法。而每一天从开出第一家店起,基本也是边学边创,靠鼓着勇气,摸石头过河,避免早期创业就胎死腹中的命运,直至几年内在西安城里四面开花。
2.从1到100
单店的开启,主要考验的还是创始团队的学习与突破能力,一旦要扩展到100家,1000家,就得另辟蹊径,摸索出自己的打法套路。毕竟,就像张培彦说的那样,“大多数做连锁的,都被挡到100家店以下这个门槛。”
突破100家,张培彦花了两年半时间,这个速度在西安还可以。“那个阶段做规模,拉的时间越短越好,用最小的资源干最大的事,战线拖的时间越长,风险就越大。”
蒙牛的创业三板斧中,有一条是“先建市场,再建工厂”,也就是说先期利用市场品牌优势来撬动更多的资金、资源,获得发展速度。同样,每一天在进军百家门店的过程中,时刻都处一种“紧张而倒逼”的状态 。
“不像一些知名企业有强大的后台供应链,我们开始一个萝卜就一个坑,打法讲究又快又省,发展到30家店才建物流中心,更别说鲜食工厂。在前期,光库房搬迁了三次,主要就是为了省钱。”将更多的投入放在前端,在张培彦看来,也在于要快速扩展到100家,才能称为连锁,思维方式才会发生转变。
单店比较灵活,而连锁更强调模块化、标准化、可复制。如果规模不到,那标准和模块化也就无法形成。可以说,先期顶破100家门店才是每一天真正连锁化的起点。
相比于前100家要快速打磨出一套本土化的标准,张培彦认为,扩展到300家时,才是降低成本的节点,到500家以后,商品的溢价能力才能出来,需要对流程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而到1000家店以后,则要运用新技术能力,打造先进的门店前端和未来供应链,包括延伸到自主品牌。
这样划分出的几个阶段,其实有不同的追逐点。但内在有一种结构上的契同,我们称之为“每一天速度”,这是每一天相别于西北区域其他便利店最大的外在特征,它也是蒙牛基因在便利店行业的延续和再创造。
张培彦将这种扩展路径总结为九字方针:规模化、规整化、规范化。而且“一定要先做规模”。
3.规模化、规范化、规整化
野草发现,作为每一天在西安的重要竞争对手,90年代起步于太原的唐久便利在门店设置、商品管理上几乎没有什么劣势,而且也是在2010年左右进入西安,但与每一天散落在西安街头,几百米一家店的布局相比,唐久的扩展速度显然不及。
潘金菊认为,这和每一天的团队基因有很大关系。作为蒙牛经销商,如果不去发挥“速度”优势,而像唐久那样做好精细化管理再扩展,恐怕也不太具备相应的条件。
“我们实际上在尽调过程中,看到每一天的日商数据从2015年到2017年,都有非常高比例的提升,包括张培彦也在重点引进人才,专门做门店的经营策划。当然在流程规范上,它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潘金菊对每一天的整体策略还是比较认可。
规模化,规范化,规整化是一套扩展的打法,但从100家到1000家,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
张培彦告诉野草新消费,核心的路径就两条:直营门店树样板,举势能;加盟门店增数量,做动能。
在门店树样本上,其实延续的是,之前张培彦在蒙牛树标杆的思路,即通过资源、时间节点的把控,来突破原有目标的限制。
“内部势能,说白了第一体现在单店卖力的提升,北京日系便利店能做到2万多,本土的可以做到1万多,二线城市做到7000左右,其中一定有势能存在。那我们通过建立直营门店样板店,看能不能从7000做到1万,甚至1.5万,拉动更多的其他店面增收。”
光举势能,没有足够规模也不行。这就落到了做加盟和动能上。张培彦说,做量就是提升曝光度,无形地提升你的品牌知名度,这也有利于动、势能的相互转换。
但在记者此前观察到的连锁加盟模式中,常常会出现为了速度而放弃质量,最后甚至丧失控制。加盟的很大一个特点是“连而不锁”,最重要的是做它的曝光度,但是短期内不锁,并往两个端来走。
第一个端叫转化率,要能把它转成直营,并将直营和加盟控制在一定比率。第二端,直营门店需要树立标杆效应,势能要聚,如果hold不住加盟店,将对品牌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个单店,确实在发展数量时,会有一些质的制约,但你只要能控住,还能转化,才是最核心的。保证直营加盟之间有效的’控和转’。这是每一天的精髓。”张培彦告诉野草新消费。
当直营和加盟开始并行的时候,那就可以依托模式驱动了。张培彦将它概括为四部曲:
第一,通过帮便利B2B平台,为夫妻老婆店先供货。
第二,提供标准化的工具,邀请夫妻老婆店做每一天的加盟。“加盟的过程其实最大是思想的改变”。
第三,加盟之后如果思想没有转变,经营效果不好,就收回直营。
第四,推进直营内加盟,即对优秀员工开放加盟,促使连锁体系更加平台化。
而每一天门店直营加盟的“控转”模型,其实就贯穿在这四部曲中,通过每个环节的调整、优化和推进,来逐步扭转供应链的弱势,并通过引入鲜食品类、信息系统、优秀人才等,有节奏的提升单店质量,以此来实现上下游的有效互动。
4.人的决定性要素
当在梳理每一天这家线下企业的发展脉络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样板门店树立还是内部加盟机制,都离不开一线核心员工的力量,而能否激发与释放这批人,就在于张培彦走出蒙牛之后,反复强调和强化的企业文化。
“选择每一天,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文化认知感是第一点,明确分工是第二点。”张培彦认定,企业文化首先是一种选择,经营文化其实是经营人心,这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潜力。
面对每一天的高层,张培彦依然奉行着牛根生“财散人聚”的原则,敢于和乐于分享。“我们在尽调时发现,公司给有业绩的高管们配了很多车,激励方式非常直接。
另外,他在引进一些精细化运营人才,绝对是费了很多精力和物力,比如说挖一个高管花了近两年时间,他深刻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潘金菊告诉野草新消费。
张培彦也把学习看到是一种分享,在2016年自己上中欧EMBA受益之后,紧接着又计划送五个高管上国内各个高校的EMBA。“在这个过程中,不光是你自己能行,要带队的团队行才能行,不要让自己成为企业发展的天花板。”
面对每一天的基层员工,承袭蒙牛“和自己较劲”的文化精神,张培彦提到最多的是“少埋怨环境,多改变自己”,这也是他自己的座右铭。
“这个座右铭是我们每一天企业文化的精髓。因为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只有先从改变自己开始,真正主导个人发展的还是内因,还是自己。”这句话似乎大家在日常中也司空见惯,但张培彦正试图将这一“常识”变成更多员工的行为准则。
为了将企业文化落实到更大更深的层面,张培彦学习蒙牛TOP100的做法,很早就设立每一天黄埔学习班,挑选核心店长级别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宣导和技能培养。
这套培训经过三年,接近成熟,张培彦把眼光放得更大,承办CFA延安连锁管理学院,将全西安的连锁经营骨干都纳入到体系内学习,把有限零售教育资源不断延展,期望让更多的优秀零售人才涌现。
“现在到了每一天的2.0时代,我提出来了28字诀:企业文化聚人心,组织架构内驱动,优质服务市场化,科技运用控成本。”在其中,张培彦将企业文化放到了公司战略最重要的位置。
像牛根生一样,张培彦在组织内部创造了很多新词,比如“用心就是专业”,“责任就是财富”,“没有业绩就没有尊严”等等,把员工潜在的东西拉出来反复强化,以至于最后对大多数人产生一种高度的行为规定性,来释放每个人最大的价值。
张培彦说,我们是人员密集型企业,最重要的就是人,而要把人管好,必须通过文化来聚,所以我们现在又设置了只负责企业文化的人员,循环来进行培训。
在过去一年北上广的新零售创业热潮中,我们发现,当互联网人用新技术和网络营销手段进入线下时,很大的障碍就在于线下人员的管理。而每一天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在今天就颇有思考的价值。
每一天在技术和资源都比较有限的情况下,创造了便利店发展的新速度,其中最大的经验之一,就在于它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形式,持续地挖掘人的潜能和激活组织的活力,将一批批人转化为核心资产,然后依托于此嫁接运用各种工具,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势能。
强调人的决定性因素,文化的决定性因素,在其中,张培彦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地方,并试图去勾画每一天的未来。
新零售之路
1.做区域性的独角兽
2018年,是每一天的转折之年,这家摸爬滚打多年的本土便利店企业,在和风投嫁接之后,终于可以走出资金和原有视野的局限,去尝试和突破更多新的事情。
潘金菊作为每一天的直接投资人,从2017年5月份接触张培彦到下定决心投资,中间经历了七八个月。谈到每一天的投资逻辑,潘金菊认为是一个确定性在不断强化的过程。
在过去一年中,她几乎见了所有区域性连锁便利店老大。“我们的方向是选大区域,选人。看他们未来在大区域里,有没有跑出来的潜力。”
相比于原先移动互联网轻、快、回报大,玩流量的逻辑,在潘金菊看来,便利店投资本身比较重,投资人也在快速学习,来回走一圈,现在可被资本市场看重的便利店其实并不多。
之所以敢于重资投入到每一天,潘金菊总结为三个点:
第一,西安是一个比较优质的二线城市,高校、旅游和城市的经济结构,让这块的便利店市场空间巨大。此外,围绕西安延展到周围其他二三线城市,机会也很大,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好区域。
第二,每一天在西安的渗透度已经到达一定阶段,是区域性老大,在具备门店网络规模时,才有可能用信息化、自动化手段来提升前后端效率,乃至做新零售的转型,否则根本无从谈起。
相比于其他便利店选手,狼性和扩张性是每一天团队最突出的特质。而这也是网络规模效应的本质,这种能力会让他在未来开疆扩土上极具优势。
“在延展业务上,你能很明显看到,张培彦的学习能力和视野开放性,比传统的便利店老板要强不少。比如说他比较早的看到了社区生鲜的升级机会,包括几年前就尝试过O2O业务。”
而在融资之后,张培彦对外呈现的,也是全面向新零售业务转型,包括要向智能物流、大数据平台、无人零售等方面发力。
不过对便利店来说,新零售化还是一个渐进,需要持续摸索的过程。在潘金菊看来,在目前的区域便利店诸侯中,具备投资价值和冲出来能力其实非常有限,这两年将是资本疯狂抢夺标的的阶段。
“我们肯定期望每一天未来在区域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所以,用资本化的手段,加速抢占门店位置和资源,建立区域的规模性优势和壁垒,是资本机构先期投入的首要目标,这也是每一天团队最为擅长的地方。
“在未来5到10年,精耕西北,着眼河南,不排除进入一些有潜力的别的地区。我们的目标是把每一天便利店打造成区域性独角兽。”张培彦向野草新消费强调。
强化门店扩张,可以确认为是每一天融资后的第一条主线。以西安为基地打磨出一套模型,加上人才优势和资本的助推,这三点将是每一天进军新市场很大的利器。
但要吃透新市场并不容易,张培彦坦言,每个市场不一样,一个市场就是一把钥匙,针对河南市场,还需要针对性地打造属于河南的钥匙。
2.以便利店为中心的新零售业态
除了这种横向的扩张,围绕便利店这个主体,做门店的升级改造和多元业务的扩展,是每一天的另一条主线。
“规模优势要继续,但是整个业务的精细化营运,新业态的探索肯定也需要,只是说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上会有所差异。”潘金菊说。
张培彦也承认,前期为了速度,确实放弃了一些对门店的质量管控。但拿到资本之后,每一天反过来一定会举势能,在门店硬件设施,信息化系统和人才引进做大量投入,拉升品牌的影响力。
“最核心的还是软实力的引进,下一步我首先会请专业上极强的高人进入,不排除711的,原来便利蜂提出的千人千面的理念,绝对是我们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相对于日本成熟的便利店形态,中国的连锁便利发展比较滞后,但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迭代发展上,中国的便利店具有非常不一样的软硬件基础设施。
在潘金菊的视野中,中国的连锁便利店可以衍生出生鲜、新的B2B供货服务,以及无人零售等多种场景和服务形态。
“中国便利店未来的想象空间非常大,业务的延展性不会像日本那样局限,它可能并不纯粹是一个便利店店型,而是基于整个大区域强大的采、配、供体系,去形成一个强大的城市服务业态,这个业态比较综合,当它建立起这种服务能力之后,你很难把它干掉。”
以原有便利店为中心,延伸到社区生鲜便利店和无人零售等业态,是每一天正在积极尝试的方向。在张培彦的计划中,每一天的目标是发展成从上游物流供应链,到下游便利店、生鲜超市、无人零售等一体化的创新型企业。
生鲜超市是张培彦突破原有业务链条,最先开拓的一块新领域,生鲜市场诱惑足够大,包括盒马、京东、永辉超市等都在切这块蛋糕,但也足够复杂和危险,此前已经出现过几波生鲜闭店潮。
一如张培彦以往突进的风格,2016年7月15日,每一天开出第一家生鲜超市,在一年多时间,通过复用原有便利店资源和创新业务方向,每一天生鲜超市现在已经开到近四十家,在西安生鲜市场上算是站稳了脚跟。
在2017年后,像钱大妈、康品汇、生鲜传奇等社区生鲜店接连获得主流资本投资,每一天生鲜超市也迎来新机,变成独立业务,加速发展。生鲜超市走到今天。
用总经理柴大林的话总结来说,就是敢于做规模,敢于落地,中间犯了错,敢于弥补,敢于砍掉自己的胳膊。这与每一天便利当初的创业无异。
同样在开拓的还有每一天的无人零售业务,在张培彦看来,线下的网点是根本,今后每一天所有的无人便利店和货架,都将以门店为前置仓。
新的场景确实在创造新的需求,每一天有1000多个门店网点,如果做无人业态延伸,想象空间巨大。但这些项目也都面临着维护成本或货损率太高的问题,张培彦认为,围绕新场景必须把维护成本降到最低,在商业上形成合理的闭环。做这块必须有门店前置仓作为基础,速度倒不是关键。
除了拥抱学习新零售技术,张培彦更为强调的是对线下人员的运营管理,这也是每一天的所长。
“第一,投放点我们一定是预先谈判好的,有货损率的保障,不然宁愿不做。第二,盗损很大程度来自于自身,所以我们会加强人员的培训管理,由前置仓的人员来做好维护。”
到这里,我们再次体会到了人对线下零售的影响因素,也看到了蒙牛的影子。但显然,新零售不止于人,对于传统零售商来说,最大困难在于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的整合。
今天,不仅需要破除他们此前的路径依赖,更为重要的是在思维方式上,如何和新的商业环境、新一代的消费者进行有效的衔接。
这是时代给每一天新零售升级出的难题,也是对张培彦一个极大的考验。蒙牛基因和张培彦的个人特质,或许将继续发挥很大能量。
但在接下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每一天自我的更新,和与更多新事物的融合,也是其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