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悠悠
来源 | 创业投资家
2017年,当创业者们都沉浸在如何挑选共享单车颜色的时候,谁都没想到,这个热门生意居然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就在一场“大乱斗”中销声匿迹了......
「正文」
2017年“共享单车”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有政策扶持公益广告普及,下有玩家造车消费者买单,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在这尚未被完全开发的金矿中,涌出了两个堪称传奇的独角兽,一个叫“摩拜单车”,一个叫“ofo”,还有一个默不作声的小跟班叫“哈啰单车”。
由于共享单车造价高,维护成本也高,所以“烧钱”成了这个分支的专属名词。为了有钱可烧,独角兽们纷纷寻找靠山。
摩拜投入美团怀抱,腾讯变相垂帘听政;
ofo先前闭门造车,大力扩张,没曾想后门失火被众多品牌效仿包围,市场份额大幅降低,只能低价“卖身”给滴滴。
而“万年老三”哈啰单车却在2018年及时抱住阿里大腿,获得阿里200多亿资金来供血,并以农村包围城市与精细化运营路线的打法率先突破市场瓶颈。
在共享单车整体哀鸿遍野之时,摇身一变成为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界的绝对霸主,并给野蛮生长的共享单车时代,画上了一个理性的逗号。
这两天,哈啰出行发布2019年度数据盘点。数据显示:
哈啰全国注册用户累计已超过3亿,哈啰单车和哈啰助力车分别入驻全国360个、260多个城市。
但与此同时,又不得不让人担忧,它能否逃过共享单车曾经历过的困局?想要找到答案,我们还得从共享助力车的定位开始说起。
01:“新品种”共享助力车:解决3公里以上,10公里以下的出行
共享单车的出现是为解决人们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共享助力车的出现,则是为了解决人们短途出行的难题。
一辆电力充足的助力车少则跑3公里,多则能跑80公里。
价格通常是按时收费,多数是20分钟/2-5元不等,相比打车、开车不仅便宜不少,而且更加便利、环保,能有效的缓解早高峰的出行压力,十分适合工薪阶层的小白领们。
此外,相比单车,助力车的速度还更快,时速能达到20km/小时,骑行更轻松,也是助力车的一大亮点。
结合以上众多优势,巨头们预见到了共享助力车的发展前景,并在共享单车慢慢匿迹的同时,开启了新一轮的品牌交锋战。
哈啰出行
2017年哈啰出行上线共享助力车业务,虽然当时随骑随停的共享单车还是当红炸子鸡,但丝毫不影响哈啰助力车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彼时,悠悠总会在早高峰踏着助力车上下班,但常常需要走两三个停车点才能找到一、两辆助力车。
后来,随着资本的壮大与市场回归理性,哈啰助力车投放点与车辆明显增加。
2018年9月哈啰助力车实现覆盖包含山东、河南、福建、江苏、安徽等在内的100多个城市,到了去年这一数值更是增长至260多个,拥有强大资金后盾与市场占有率的哈啰出行成功登顶行业宝座。
青桔骑行
阿里之于哈啰,就像腾讯之于青桔。
青桔骑行出自滴滴门下,背靠腾讯,即使2018年才出道,青桔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除了颜色不同,青桔助力车与哈啰助力车的外形和使用方式酷似,扫码即可使用,且时速不超过20km/小时。
复制哈啰助力车成长路径这招,颇有“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韵味,但也确实成功。
目前,青桔助力车已获取在昆明投放3000辆共享电助力车的资格,预计明年1月会先后投放昆明市场。
如此一来,也算增加了滴滴在整个出行市场的胜算。
小溜出行
这个拥有醒目黄色外观、设计新颖的新玩家算是共享出行中的一个小小分支,但他的发展速度却不容忽视。
2017年8月,操作类似电摩的“小遛”正式入驻浙江宁波,在不到一年时间,小溜出行的注册用户数就突破了10万人,发展至今总用户已超过200万人,提供超3000万次安全出行服务。
与电动车第一梯队玩家“雅迪”相合作的小溜助力车造价成本远高于哈啰助力车,仅一辆成本就要5270元,而他的最大优势也在于此。
体型庞大,动力充足,高蓄力的电池骑行可达80公里,他的出现不仅是在抢夺短途出行的蛋糕,也是在侵蚀包括滴滴在内的整个网约车出行市场。
巨头厮杀,混乱场景是否会再现?
因为电动车的造价成本足够高,而市场也并没像两年前共享单车发展的那样过度疯狂与火热,所以共享助力车的市场复杂程度远不如从前,但由于车速较快所以一、二线程度限制严峻。
因此,在尝试到共享单车在一二线城市的大败退后,共享助力车开始将主战场逐渐转移到过去资本不太重视的“五环外”的市场。在这样一个全新的战场,能容纳下更多玩家。
国庆期间,悠悠回了趟四川老家,前两年街道上还是三三两两的共享单车,这次回去发现过去的停车点不仅打了桩停放了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共享助力车,时不时还有专人前来更换电池。
充满电的电动车可以从市区这头骑到另一头,完全能应对三四线用户的日常代步、周边买菜和短途通勤。
可以说,共享电助力车的出现,正在改变三四线城市出行靠摩托、小电驴的局面。
而在占领三四线城市的过程中,这些共享助力车的玩家们也在照搬过去的打法,以精细化的运营方式攻城略地。不过说了半天,这个运营模式到底有多精细呢?
1、免押金
哈啰出行虽然是共享单车玩家中的后起之秀,但却是“免押金”玩法的首创者。
在ofo、摩拜都在收取1、200押金的时候,哈啰就与阿里合作,开启了芝麻信用免押金骑行的活动,而这个模式也被其他共享助力车玩家竞相效仿。
2、运维由专人负责
运维是共享电车的一大难题,每个玩家的运维细节还各不相同。
像哈啰单车会在每个城市设置几百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运维负责人,以此及时处理车辆问题。
另外,由于车辆有物联模式,运维人员可以通过后台对车辆信息进行实时监控,若出现超时未锁车、长期没人骑以及失联等情况,还可进行调节处置。
而体型更为庞大的小溜,则选择设定24小时巡查制。运维人员每天都会到街面去检查车辆,换电池以及排除故障。
此外,据了解,每月的27日还是小溜的“擦车日”,在这一天,所有员工包括领导都要上街擦车,以此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3、设置固定停车点位
如果用户在骑完车后,没有将车辆停到商家指定停车点,就会被收取10-20元不等“调度费”,虽然“罚金”不算多,但确实能规范大部分用户的还车行为。
运营手段虽然精细,但在下沉的过程中,共享助力车顶着的压力也一点不比共享单车当年小。
03:乱象不止,玩家压力巨大
虽然下沉的共享助力车使用频率有所提升,但在三四线城市的生存环境却比一二线城市更难。
一方面,有两大人为破坏源:他们是短途出行市场的“竞争者”摩的师傅,由于三四线城市面积小,所以黑摩的十分受欢迎,但共享助力车的出现,却“抢走”了他们的生意,时间一长,便引发部分师傅们的不满。
“共享助力车常常被拆毁,有的还被扔进河沟里。”成了运维人员的日常所见。
此外,部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并不自觉,不是占道骑车就是装载重物或者车篮载人,增加了车企的运维负担。
另一方面,由于共享助力车车速快,且管理难度大,不少城市选择“一刀切”,发布“禁投令”,对共享单车进行总量控制。
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落后的管理方式,毕竟作为绿色新经济,共享助力车的正确运用是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
而如何改变这一系列的监管难题,还需从社会需求、商业模式创新、社会责任、政府服务四个维度紧密结合起来。
04:关于盈利
最后,咱们再来浅谈一个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共享单车消亡了,共享助力车将会如何赚钱呢?
以重庆主城区投放最为密集但使用率只有40%的“小蜜出行”为例,它的直接收入来源出自助力车本身,即:使用费与押金。
小蜜出行的计费为0.2元/分钟+0.5元/公里,其中最低消费为2.5元,使用车辆时需要交299元的用车押金,支持随时退还。
交通专家李晓峰是这么解释的:
“用户使用共享电动车都要刷一个二维码,这个二维码作为企业大数据的一部分,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庞大的大数据库,可以用这个大数据库做很多事。”
那免押金的哈啰助力车又是如何盈利的呢?
哈啰在与永安合并后,在自行车供应链议价能力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可以有效的控制成本,降低助力车的制造单价。
再加上哈啰出行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与经营壁垒,依靠“薄利多销”的方式即可实现盈利。
所以哈啰单车COO韩美曾表示,“哈罗单车每辆车的运维成本三毛钱不到,如果不恶意竞争,共享单车这个生意还是有利润空间。”
但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竞争。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178.2亿元左右,用户规模达到3亿人左右。
2019年中国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到236.8亿元,用户规模达到3.8亿人,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能达到300亿元。
规模如此巨大,想要没有恶性竞争恐怕只能是一家之言。在未来,处在微利时代的共享助力车玩家们能否“长命”?
市场又是否会重蹈共享单车的覆辙,也许还需要多方玩家继续“烧钱”,直至找出答案。
作者简介:悠悠,资深商业财经观察员,提供深度新锐的商界观点,关注行业投资机遇,评析经典案例与人物,为创业者服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授权。
参考资料:
《筋斗云、哈啰、骑电纷纷进军重庆 我市共享电动车使用率不足40%,共享电动车咋盈利》来源:重庆商报-上游新闻 记者:郑三波 实习生 韩帅
《低线城市观察丨共享电助力车的生存状态》来源:懂懂笔记 作者:木子
《共享单车的新三国杀》作者:刘旷
《ofo终究难逃被收购宿命?》来源:媒体训练营
《“小遛”成出行新宠,在上虞超十万人注册 这款网红共享电单车不简单!》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作者:见习记者 张烨、邬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