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戟望瓒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
当时吕布骑着赤兔马追在公孙瓒后面。传说赤兔马一天能跑一千里,它跑起来就像一阵风一样。眼看马上就赶上公孙瓒了,吕布举起方天画戟,朝公孙瓒的后心猛地刺去。
就在这危急时刻旁边有一个将军,瞪着圆圆的眼睛,虎须都倒竖过来一样,挺举着一丈八尺的蛇矛,骑着马一边飞驰而来,一边大声喊叫说:“三姓的家奴不要走!燕地人张飞在这!”
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一个人中之龙,他外表形象英武,性格粗狂豪放。他的勇猛,在三国中,难有敌手,但因为他“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而在两军阵前被张飞大骂为“三姓家奴”。而对张飞的这个绰号,吕布也没有做出有力的反驳。
那张飞为什么骂他“三姓家奴”了?
三国演义中,吕布一出场跟的是丁原。丁原是荆州刺史,当时的吕布尊称他为义父。后来董卓见识了吕布的神勇,就想招揽他。这时候董卓的部下虎贲中郎将李肃说:“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某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拱手来降,可乎?”
于是,李肃带着千里马赤兔,一千两黄金,还有其他的礼品,外加一张名叫“前途”的大饼,一番忽悠,吕布“一刀砍下丁原首级”,投董卓去了。他到了董卓那里,他说“公若不弃,布请拜为义父。”
于是带他自己原本的姓氏吕,加上后来两位义父,所以张飞骂他为“三姓家奴”。吕布对这个绰号,非常愤怒,但却也无可奈何。其实这话比他早的豫让,早就给出了他的答案。
豫让的事迹最早出现在《吕氏春秋》里面,后来司马迁把他的事迹写到了《史记·刺客列传》中。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有一个名叫豫让的,他是晋国人,他原先在范氏家族和中行氏家族做事,但是都没有什么名气。后来他离开了这两个家族,加入了智瑶团队,智瑶非常看重和宠爱他。
《史记·刺客列传·豫让者》,开篇就介绍了豫让的情况,他先后为三家主君做事,履历并不比吕布漂亮多少。后来豫让服务的最后一任主君也被杀了,并且是被虐杀。豫让逃走后,决定给智瑶复仇。
但是几次刺杀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赵无恤对着已经成为俘虏的豫让说:“你这人呀,以前你是范家家臣,后来又投奔了中行家,范家和中行家都是被智瑶灭掉的,你这人不但不为主君复仇,却转投智家,现在智瑶死了,你有什么立场给智瑶报仇了?”
首先说明一下,史记里面说的,范家和中行家都被智家灭掉,是不太准确的说法,因为灭掉范家和中行家的其实是赵家,智家只能说是最大的受益人,他吞并了范家和中行家的地盘。
这时刺客豫让,和吕布的沉默完全不一样,他掷地有声地回答说: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在范家和中航家做事的时候,范家和中航家是用平常人的态度对待我的,所以我也用平常人的态度平平常常的对待他们。但是到了智瑶那里,他是用国士的礼节对待我的,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回报他。
原本作为臣子应该,从一而终,终于主君,但是在豫让这里,更接近现代很多人对自己上级的想法,那就是臣子的身份,只是一份合约,真正有约束的是主君对自己的态度。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源头。
而吕布的“反复无常”,除了“见利忘义”的一方面外,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继承了豫让的某种观念,就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君臣的某种对等。身份作为一种空泛的契约,并没有太强的约束力。
人作为一种个体,渴望实现自我价值,君臣关系更是一种双向选择,“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也表现在三国中,真正的人才有非常大的议价权。
他们所展现的思想,就像《孟子》的一段名言: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大意是:君主对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对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对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对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对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对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