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232卷 唐纪48
【原文】骆元光将杀徐庭光,谋于韩游瑰曰:“庭光辱吾祖考,吾欲杀之,马公必怒,公能救其死乎!”游瑰曰:“诺。”壬午,遇庭光于军门之外,揖而数其罪,命左右碎斩之。入见马燧,顿首请罪,燧大怒曰:“庭光已降,受朝廷官爵,公不告辄杀之,是无统帅也!”欲斩之。游瑰曰:“元光杀裨将,公犹怒如此。公杀节度使,天子其谓何!”燧默然;浑瑊亦为之请,乃舍之。
【译文】骆元光准备杀掉徐庭光,便与韩游瑰计议说:“徐庭光侮辱我的祖先,我想杀他,马公必然大怒,你能救我一命吗?”韩游瑰说:“好吧。”壬午(二十日),骆元光在军营大门外遇到徐庭光,拱手相见后,便数说他的罪过,命令随从人员零刀碎剐地杀死了他。骆元光入营见马燧,伏地叩头,请求治罪,马燧非常气愤地说:“徐庭光已经归降,接受了朝廷封拜的官爵,你不告诉我一声就将他杀死,这是目无统帅!”马燧准备斩杀骆元光,韩游瑰说:“骆元光杀了一个副将,你尚且愤怒成这个样子。你杀了节度使,圣上将说你些什么!”马燧没有说话,浑瑊也为骆元光求情,于是马燧舍弃了骆元光。
【解析】从韩非子提出,“越权者死”的权谋理论之后,但凡越权,都是权力大忌。但是地球是圆的,总有例外,骆元光自己擅自杀了投降过来的徐庭光,因为作对了这几步,就被自己的顶头上司马燧给赦免了。这背后的算计是这样的:
一、骆元光越权但作对了三步
1、高大上的理由
骆元光是安息人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徐光庭战败,骂他是胡人,只向汉人投降,这让骆元光觉得自己没了面子,在军队中失去了威信;更重要的其实是自己本来到手的大功,拱手成就了别人,自己能不恼火?但是自己嘴上却不能说,为了贪功,于是说自己的祖先受到了侮辱,不共戴天。
2、主动请罪认罚
骆元光杀了徐光庭,知道自己这是越权行为,于是立即去找马燧请罪。这可以说是个关键的步骤,因为,骆元光杀了徐光庭,这是越权的行为,但是此时的的请罪,就潜在的完成了一个转化,越权变成了一个行为错误评判的问题,从而表明内心是服从权力的,不是完全的不听话。
3、同僚鼎立帮衬
人在犯错的时候,最怕的就是有人背后做文章,阶级落井下石,这时候,最终要的就是先私下的沟通,请求他们的帮忙,一来能够谈谈所有人的态度是不是帮助自己,二来,能够主动欠他们一个人情,这些人愿意,在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下去施恩的。三来,能够形成整体实力,让领导忌惮。
二、马燧面对越权的利害计算
1、拥有形式意义的主动权
不管之前骆元光是不是越权,但是当下是把主动权给交了出来,内心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愿意受到处罚,这就是自己越权的恶性就不强。对马燧而言,权力还在手里,可以原谅。如果杀了人,还不主动认错,还认为理所应当,那么马燧必然要杀了他。
2、考虑到自己会引起猜忌
韩游瑰的说服辞,可以说,一下子就打到了马燧的七寸,马燧自己也意识到,自己如果此时杀了骆元光,自己就会受到皇帝的猜忌,你这也是越权处理。而且,即使你能说的清楚,难免也会给皇帝一个公报私仇的形象。谁知道你的动机是不是嫉贤妒能,排除异己?
3、自己没有必要去做恶人
既然大家都为骆元光求情,而徐光庭背后的势力也没人出来闹事,为什么马燧自己去做这个恶人呢,不如趁着这个机会,放了骆元光,也算是自己对他的一种施恩。而且有材料说,杀徐光庭之前,骆元光想给马燧支援了100万的军费,毕竟那人家的手软。
三、马燧处理这事带来的启示
1、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
任何事情的处理,都必须把自己安全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处理事情,要考虑自己的权力环境,以免被人利用,做恶意的解释,自己得不偿失。
2、利害的衡量是第二位
如果自己没有权力的顾忌,那么就要从自己的利害考虑,做一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不做有什么坏处。自己的利益是放在第二位的。
3、如何处理是第三位的
衡量好安全风险,和自身收益之后,这时候采取在考虑这件事情该如何对大家一个交代的问题,但是很多人都会把这一条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自己。
最后,这里说明的是,骆元光并没有求浑瑊,主要原因是,之前骆元光救过浑瑊的命。而浑瑊最后表态也是恰到好处,如果表态早了,马燧会认为浑瑊的动机有问题,骆元光和浑瑊是结党,如果不表态,骆元光心里会不舒服。等马燧内心被说服了,这时候增加了马燧内心的确定,最合适。至于为什么,马燧不按照权谋家常用的策略,把骆元光捆了,交给皇帝处理,一来外部敌情的压力比较大,二来骆元光的势力自己吞不下,三来可以施恩。于是就此不了了之。至于徐光庭的军队怎么处理,通鉴上没说,不过,想必直接发点福利,提拔就有将领继续带队,大家也就不再多闹事了,毕竟是投降过来的,不敢有啥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