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很多事务性的东西终于越来越少,因此有时间作一些深度思考。这些年看到了太多的沉浮和衰亡,看到了太多的高空跌落,看到了太多的先得后失,不禁感慨万千: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最后却又被打回原形了呢?是平台的问题?是能力的问题?是机会的问题?现在看来都不是,至少在我看来,很多的折戟沉沙只是因为缺了一个东西。
做企业的大多数都想做一家百年老店,但真正能成为百年老店的却是少之又少。很多企业辉煌的时候无比风光,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成为昨日黄花。究竟缺的是什么?
我记得有一家企业叫“草原兴发”,红火的时候在央视黄金时间做广告。这家食品企业宣称它们的鸡是“喝泉水、吃蚂蚱”长大的。我们可以闭上眼睛联想一下:草原上,一群鸡在自由快乐地溜达,吃得是蚂蚱,喝得是泉水,想想这只鸡都不是普通的鸡,消费者当然愿意为这样一只鸡多花一点钱。但这家红极一时的企业还是很快倒了,原因是造假,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把桊养的鸡说得那么好,最后,谎言被拆穿,企业倒了。
做食品红极而亡的还有“三鹿”。很多年前的“三鹿”事件更是引发了整个中国乳业的信用危机,至今婴幼儿奶粉还很难获得国人消费者的信任。“三鹿”曾经是中国乳业三强之一,最后竟落得倒闭的下场,董事长田文华也锒铛入狱。可惜吗?看起来很可惜,却不是偶然。这些企业缺得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敬畏”。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员工,缺了这两个字,最后结局都不会怎么好。什么事是“敬畏”?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敬”是严肃,认真的意思,还指做事严肃,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百度)。
说起中药,国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同仁堂”。为什么是“同仁堂”?除了它拥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外,更是因为常怀一颗敬畏之心而成为百年老店。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这里的“存心有天知”便是敬畏之心。
说起敬畏,我觉得有两个方面尤为重要。
其一是:敬畏客户。
我们常说客户就是上帝,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当然,很多企业只是挂在嘴巴上,心里是没有这份敬畏的。很多企业规模做到很大,如今却一天不如一天,原因是总把客户当傻瓜,缺乏对客户的敬畏。好多企业最喜欢说的是“替代”,经常谈“替代”的,尤其看重成本。做生产资料的,降低成本,提供更具投入产出比的产品这没错。错就错在这种替代是降低了成本,却没有带来更高的产出。它想得是如何利用低价打倒同行,做低成本,获得更高利润。
一个企业的着眼点应该在哪里?是客户!因为你是为客户服务的,是为了创造客户价值而存在的。但很多企业不是,是盯着竞争,一切想着如何打倒竞争对手。你打倒了竞争对手就一定会赢得客户得认同吗?我们以饲料为例,那些天天盯着同行,想尽一切办法拼个你死我活的,现在日子过得如何?不那么好!反而是那些眼里紧盯客户价值的企业,反而越来越轻松。
其二是:敬畏规则。
很多人把规则当儿戏,跟别人谈规则,自己不守规则。规则是什么?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上到律法,小到规章,乃至是约定,这都是规则。规则构成了公平,但偏偏有人不讲规则,只看是否对自己有利。不懂得敬畏规则的,极有可能被规则惩罚。
最近维生素大涨,便有人打起了维生素的主意。的确,有些维生素短期内少一些含量不会有明显的影响,但一个真正对产品和规则有敬畏之心的企业绝不会在这方面有任何含糊。规则是什么?是用来遵守的,是不可随意打破的。有人喜欢说:规则是人制定的,所以,规则应该是灵活的。这便是一种投机的利己主义。一个喜欢破坏规则的人(企业)绝不会只破坏一次,而是会不断降低底线,因此,有一天达到了临界点,眨眼间就崩溃了,后悔莫及。
很多人说现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危机,导致信任成本太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实,中国是不缺规则的,缺得是敬畏规则的人。中国人喜欢讲变通。这种行为的性质是什么?是严重的利己主义,一切为了自己着想。对自己有利的想着变通,对别人要求的时候,就会大谈规则。
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喜欢张嘴闭嘴谈格局。其实,格局是什么?格局是一种修行,是对内自律,对外包容,是站得高、看得远、拿得起、放得下。在中国,指望每一个人都不断提升格局是不现实的。在做事的时候,少谈格局,多谈规则。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守规则。一个连规则都不会守的人,跟他谈格局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应当尽快建立规则,让其有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当一个人没了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出问题是早晚的事,与其将来出问题,还不如早一点建立对规则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