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一个新闻,今天又在网上火了起来。
本来是拿10万块到银行办理存款的小刘,但却在“银行人员”的诱导下,买成了保险,还是一份长达104年的保险。
孩子的孙子才能享受到,这不是坑,难不成还是传家宝么?
银行卖保险产品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是产品性价比高,老百姓自然愿意买单,但事实往往是——“坑”。
之前也有财友经历过,本来是准备到银行买理财,但结果却“被保险”了。
抱抱
▼
存单变保单、理财变保险这种事,虽然发生得不多,但真正遇到了,就会很麻烦。事不宜迟,赶紧来说说。
/ 01 /
说回最开始的例子,小刘一开始被工作人员承诺的“这款理财产品没有任何风险,每年交2万,连缴5年,到期即可取出本金和分红”诱惑到了,想着10万元一份(8万)存定期,一份(2万)买理财,挺划算。
但缴满5年后,小刘取现时才发现自己买的是保险——生命红上红F款两全保险(分红型)和生命附加金管家年金保险(万能型),2011年签订的,要到2115年6月7日才到期,长达104年!
要是现在取出的话,不仅要承担损失,连本金都保不住。
尽管小刘多方维权,却被告知只能收回9.8万。
5年里,就这么不明不白承受了2000元的损失。
在银行“被保险”这种事,发生不止一次。但很多人因为拿不出证据,只能在业务人员的多次推诿中放弃维权。
即便是抗争到了最后,银行和保险公司方面也很少会受到处罚。他们付出的代价顶多也就是“把骗来的钱如数还给你好了”,并且还会摆出一副“我只是不想跟你计较”的高姿态。
求你的时候是孙子,骗完之后成大爷。这样的高姿态,以后还有谁还敢到银行买理财?
/ 02 /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现有的银行和保险公司在业务上存在着严重交叉。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保险业务的飙升很大程度上仰赖于银行的代销。
银行代销保险,“收入”也很可观。
向内部朋友打听了下:
银行代销保险的费率约是理财产品销售费率的78倍,是代销基金费率的8.07倍,是代销信托费率的1.89倍。
这就是为啥一到银行办业务,工作人员都争着抢着要给你办保险的原因。
别看这么多银行都在这样做,但实际上,这是种违规操作!
早在2010年,银监会就明确要求“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
我上面说到的小刘以及财友遇到情况,摆明了银行是在违规操作。
但结果呢,监管部门并没有对银行进行任何惩罚和处理。
一次又一次存单变保单、理财变保险的背后,利益驱动才是屡禁不止的根源。
毕竟能多赚钱,铤而走险又算什么,况且背后还有YH撑着呢不是?
/ 03 /
关于这种银保业务乱象的情况,大佬们自然是不会坐视不管的。
前几天两会上,就出台了一项新政策: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
两家监管委员会合并后,就得叫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合并之后,对我们还是有好处的。
比如说在合并前,被忽悠买了保险的,之前找银行讨说法,银行推诿说要找保险公司;找保险公司吧,人家又说这是在银行买的,得找银行……
心中无数MMP的我们,在维权路上挺作难的。
两家合并之后,这种问题就很好解决了,直接找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就行。
但合并归合并,两家委员会磨合也需要时间。
就目前来看,银保合并落实下去不会那么快,就像房地产税出台到落实不也得两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么?所以,银保业务规范化也是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因此,在磨合规范化的这段时期,很可能会有不少人拿这事做文章。
比如说,这个保险产品特别好,要是银保合并了,这么好的产品就没有了,想要买的就得赶紧买啊……
越是这个时候,大家越不能冲动,得好好守住钱袋子。
要我说,但凡打着“分红、跟定存一样安全、收益更多”旗号的产品,十有八九都是坑。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拒绝办理。
更不能听从业务人员“你就按我说的填、只要签个字就行了”这样的诱导。签字时,一定要好好看看合同,看清楚合同生效和到期时间,以及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
要是保险公司的话,趁早带钱溜之大吉。
要购买的话,也建议大家做好手机录音录像的准备,万一以后出现纠纷,有视频、录音作证,不怕他们找麻烦。
要是发现被骗,或者身边人「被误导购买」了,咋办?
先看看自己手上的“合同”(也是保单啦)有没有过犹豫期。
一般情况下,在投保人收到保险合同后的10天(有些银行渠道为15天)内,可以无理由退保的。犹豫期退保,投保人是能收到全额退款的。
要是过了犹豫期,就有点麻烦了。但也不是没办法。
过了犹豫期,还想退保的话,就只能到出售保单的银行网点去投诉,强调自己是「被误导销售」的。至于能不能全额退款,那就要使出自个磨人小妖精的功夫了,耐心协商。好的话,本金拿回来也不是不可能~
Ps:
虽说现在可替代银行理财的产品不少,但依旧还有不少保守投资的朋友愿意去银行试上一试。劝是劝不住啦,小财女只能说遇到推销时,缓一缓忍一忍,可能有些坑就躲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