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想成功的走向高处,重要的是凡事要做的更精更好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光靠个人努力是不行的。就像在水泥地上种菜,无论本领再大也种不出来。可惜许多创业者说起来头头是道,最后却忘记了环境的重要。尤其是在当今整个经济环境不佳的背景下,成功创业难上加难。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大家兜里都没钱,你又到哪里去赚钱呢?
从最近五年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指标看,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这一点。数据表明,凡是经济稳定向上增长的时期,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都要快于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的增长速度。反过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慢于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增长速度,就表明经济形势不佳,货款回笼不畅了。
为什么大家都经营差不多的产品,彼此价格战打得精疲力竭,利润越来越薄,明知这样做不对,可是依然欲罢不能,有没有更好的策略呢?企业要发展是应该坚守主业还是走多元化道路。一句话,中国式创业以及中国企业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对此,长江商学院院长、汕头大学副校长项兵教授认为,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目前还处在起点阶段。
如果要想赶上一流跨国公司起码需要四十年,要达到超一流企业水平起码需要五十年。可是在许多行业,留给我们的时间却只有五到十年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追赶一定要结合企业实际,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和做法。即使是单纯的一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也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国情,如果是为制度而制度必死无疑。
举个例子来说,有些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可是从整体上看,这个行业中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掌握在那些世界超一流的企业手里,这时再怎么加大投入都无法达到目的。更何况新产品研发的风险很大即使在美国,因为研发失败而倒闭的企业也比比皆是。所以,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想摆脱困境,一定要改变固有的自主研发、自创品牌的思维方式,学会从全球角度看问题。
亚洲最著名的市场营销学教授之一蒋炯文认为,所有企业都应当突出差别化,建立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厮杀。企业做大做强不如做精做好,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避免与人直接竞争。如果把自己辛辛苦苦赚的钱,千方百计用于扩大再生产提高产量,初衷可能是为了用更大的规模赚更多的钱,可是最终适得其反。
因为当产量越来越大时,市场也会越来越趋于饱和甚至供过于求,最终逼迫大家把价格都降下来,从而导致大家都没钱赚另外,企业的成长需要充分的资源,而这并不是靠上市,找人找投资就能做到的。企业应当追求健康的利润,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支持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最终实现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和平相处。
如果像现在这样厮杀,只会让外国消费者捡便宜,反过来盘剥我国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一旦外国品牌挟裹着雄厚资金和品牌杀入,就只有乖乖地把市场交出来的份。所以,不要怕企业规模小,关键是要有差别化,这就是企业存在的价值,发展的理由。有了它就绝对会有生命力。
举个例子,张某在家人资助下,大学毕业后和同学一起在省城一家电脑城租了个铺面,开始了创业旅程。他深有体会地说,以前在学校读书时把创业想得太简单了,总觉得创业空间很大。可是等到自己真正当了老板,才知道并不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光靠热情不能解决种种困难。尤其是现在做电脑生意的人太多,与别人比我们这些大学生缺乏资历和经验,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业务。
后来好不容易挣了点钱,也只够缴缴房租什么的,感觉很沮丧。许多大学生的创业实际上仅仅是构思了一个模糊的创业方向,并拿不出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真正落实到行动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可是,仅仅有创业方向和热情远远不够也难怪他们赚不到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