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总有一个成功的理由,同理一个失败的企业背后肯定也有一堆失败的说辞……“赛龙风波”事件,相关方各执一词。但是,我们通过这个时间想讨论的却不是这个事件本身瓜葛本身,而是从这个事件跳出来看:
为什么一二线城市才是互联网创业的温床?三线城市为什么不适合互联网创业?
1、世界普遍的规律
创业,特别是互联网创业,它行业属性决定了是脑力密集型,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不管是放眼到世界范围内四个世界著名“硅谷”(美国旧金山、日本筑波、德国慕尼黑、印度班加罗尔),还是说回看国内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科技园……等等,都在说明一个现象,互联网创业成功的温床都满足这样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这个地方本身就一定程度上市一个国家经济最发达、人才最多、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互联网行业核心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在哪里?就在那些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这仿佛是互联网行业创业的必然宿命,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它就是铁铮铮的事实。
2、创业生态很重要
创业其实不是一个人和一个团体的事情。创业应该是一个圈层和生态,最开始PC互联网时代,诞生了BAT网易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都是成批起来的。后来的小米、美团、滴滴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也是成批成团起来的……
其实,创业不仅仅是一个公司的折腾和创新,更多的一个行业的发力,协同或者竞争;其实说白了就是创业更需要的是圈层和生态环境,而这些东西是一线城市因为有巨大的市场和人才协同,才会造就的生态。放到三四线城市,必然是天然的缺失一环……
因为生态,因为协同或者竞争,企业之间互相挖人,互相下料……看似是个互相伤害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互相敦促和成长的过程。
以中关村为代表,北京在努力构建创业圈子,创造创业大生态,输出创新创业的成果和价值观,以至于“中关村”已经从一个地理名词变成了中国创新创业的符号。在这里,有前谷歌成员创业圈、百度逐鹿同学会、网易创业帮、有车库、3W咖啡等开放创业平台,有创客空间等软硬件结合的创业平台,有创新工场、联想之星、微软创投加速器等创业孵化平台,有创业邦、36氪、创业家等创业媒体……
此外,北京的VC/天使投资是最活跃的。
这就是所谓的生态,生态是讲究行业性的,企业是第二位的。
3、权力是把双刃剑
创业最开始的时候是离不开权力的。因为创业不易,所有都希望能得到权力的庇护和优惠……
也正因为如此,在人才和经济实力比较弱的三四线城市,为了获得商业投资和创业者的青睐,往往会再土地优惠、政府补贴等各个方面权力洞开,为创业者十足的成本福利红包。
但是,创业者也要意识到,权力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当初能够给你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未来也可能给你高压政绩、利益割舍……
所以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要充分利用好这把双刃剑,权力和关系不能作为你唯一的筹码,而一二线城市权力相对比较分散,毕竟创业企业太多;但是三四线城市,你走着走着也许就会走到权力的圈圈之中……
大城市某种意义上你尽管拼尽全力,成和不成更重要是你的资源和实力;但是小城市,除了大城市的种种,人情世故也是小城市生活和创业的根基。
其实,逃离北上广历年都是一个话题,早在九十年代初起,就基本上每半年一次,在网上钟摆似地传播。一方面是房价不断攀升,饱受抱怨的生活质量,企图逃离的渴望;另一方面是源源不断涌进的年轻人。年轻人要不要留在大城市?这个问题折磨着很多……
确实面对高房价、高生活成本,这种在白领中兴起的思潮,曾经一度成为撩动人们逃离的因素,但是后来,你会发现那些一直心心念念逃离北上广的人,特别是抱着回去创业的人,最后你发现,他们都回来了……
诚然,一线城市有较好的就业环境,但并不宜居;但是而小城市也不理想,工作机会少,做什么都要靠关系、“拼爹”……
一个是一直想逃离的北上广深,一个是想回去但是施展不开拳脚的小城市……
如果你想做个小生意,过安慰的日子,那么三四线城市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对于创业者而言,一线城市永远是你最好的归宿,不管是成是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