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史记》吕太后本纪
【原文】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为侍中,年十五,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丞相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译文】七年秋天八月十二日,孝惠帝去世。发丧时,太后哭了,但不流眼泪。留侯的儿子张辟疆做侍中,当时十五岁,他对丞相说:“太后只有孝惠帝这么一个儿子,现在去世了,她哭得并不悲伤,你知道其中的缘故吗?”丞相说:“是什么缘故?”张辟疆说:“皇帝没有成年的儿子,太后惧怕你们这些大臣。你现在请求拜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帅南北军,等到吕氏一帮人都进入朝廷,在朝廷中掌握实权,你们这些大臣才能摆脱灾难。”丞相按照张辟彊的计策去做了。太后很高兴,她的哭声才哀痛起来。吕氏的权势从此开始崛起。
【解析】此时的丞相是陈平,作为中国历史上顶级的谋士,却还没有15岁的初中生张辟疆看形势准,难道作为张良的儿子,在权谋上,这么幼小就达到了如此段位?我们惊叹虎父无犬子的时候,其实稍微想想,其实并不是那么回事。真相都在细节的背后。
一、张辟疆献计背后的博弈
1、张辟疆能够做出这样的计谋,背后有三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张辟疆得到了张良的真传,精通人情世故,对形势判断非常准,替元老派做整体的自保规划。第二种可能,张辟疆自己洞悉了吕后的需求时候,说服陈平满足吕后利益,自己借花献佛,得到吕后的好感。第三种可能,张辟疆只是替吕后代言,得到吕后的授意,对丞相的试探。
2、权谋讲究的是高情商,是对人性的谙熟,作为老油条的陈平都看不出,显然,张辟疆可能性就不是很大,我们知道,孝惠帝能够上位,主要靠张良策划商山四皓归附打动刘邦的,张家是占了吕后的队的。吕后投桃报李,自然会对张良的儿子照顾。十五岁就作为侍中,陪在皇帝和太后身边,可以说是太后党之一。张辟疆又是功臣之子,又是吕后心腹,这样的双重身份,是最好的传话筒。
3、陈平作为权谋高手,自然会思考孝惠帝过世之后的政治格局,听到张辟疆这个毛孩子来给自己出主意,第一时间,绝对觉得很搞笑,我还用你教育?但是转念一想,用孩子来说话,自然就是告诉你,他背后是有人指点的,再深处想,然后就觉得背后开始冒冷汗。这不就是吕后派他来威胁自己么,如果不主动让吕后获得实际军权,他们会被清洗,陈平接受建议,不是认为张辟疆聪明,而是怕吕后。
二、张辟疆和陈平隔空交锋
1、张辟疆得到任务过来传达吕后的意思,但是他却没有直接说,而是在通过细节来诱导陈平自己思考“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目的,就是让你自己思考,我帮你找到答案,而不是我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你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建议,张辟疆能够进退自如,不会使自己陷入政治被动。如果陈平过激反应,背后的吕后也可以推卸责任,寻求其他方案。
2、以陈平六出奇计的八核大脑,自然不会不明白形势比人强,未来的政治格局是个什么走向,如果主动提出让吕氏掌控政权,怕自己失去政治威信,他需要一个台阶,让自己能够摆脱道德枷锁。此时张辟疆过来献计,正好让陈平找到了一个借口,这是张辟疆的意思,而不是我个人的,他背后是张良的政治势力啊,陈平成功推卸了压力。
3、“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惠帝过世,没有合法的继承人,太后就失去了统治的合法性基础。这时候只能通过加强军权,才能消除上下级的猜忌。这可以直接说出来的,之所以张辟疆从太后“哭不悲”这个基础上来得出结论,这也是聪明人,自我神话的手段,张辟疆能够从细节里推理出背后的权力博弈,会让人更加佩服。谋士大多会这个手法。比如诸葛亮,明明看出了天气变化,非要筑坛求雨。
三、这段政治博弈的背后启示
1、吕后兵不血刃的获得了军事大权。任何的博弈,都是先进行政治暗示。大家都是聪明人,能够读懂对手的心思,就能够合作愉快,如果不能,就不是博弈,而是搏斗了。
2、吕后选择张辟疆是妙笔。如果换个其他成年人来说服陈平。会干扰到陈平的思考,这会不会是这个说服者自己的意思呢?他有什么个人私利?我会不会被利用?但是用未成年人,背后主使很清楚。
3、如果按说的做“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这段威胁话让张辟疆来点透,效果最好,大家都保留了面子,如果太后自己威胁,或是吕家人来说,都会彼此产生隔阂,后期不利于合作。
经过权谋网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来,所谓的少年天才,原来也只是个利益代言人而已。并没有通过细节观察所表现的高智谋。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么聪敏的张辟疆,在历史就这么昙花一现,再无其他事件计入到历史了。因为本来,他就不是什么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