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知识就是力量,为什么说「学得多」未必总是好事?

  每个人都希望学得更多、学得更快,否则担心自己会落伍。创业者也不例外。但是很多人对知识的渴求,仅仅停留在「学到」的阶段,并不能将其转化为创造力。今天,光涧实验室为大家分享这篇文章来自 Aytekin Tank 的分析文章,希望给创业者带来新的启发。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谚语在世间口口相传,但是从未有人思考过它的深层含义。

  大多数人都认为这句谚语出自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爵士,但它最早出现于公元 10 世纪的伊斯兰文学作品中。

  先知穆罕穆德的女婿伊玛目·阿里在《辞章之道》(Nahj Al-Balagha)中将知识的力量解读为权威影响力。

  知识是让人崇敬的力量。渊博之人被服从与跟随,终其一生。死后亦可收获赞颂与尊重——第 146 讲

  在一所大学校园里,会有几百位教授进行正式学科的教学工作,从计算机科学到理论物理甚至包括潮文化解析。

  相对普通人而言,学者一般都具备更多的信息记忆量。但是多数情况下他们不会被社会看作更有「力量」的人。

  很显然「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谚语的意义已经演化为「更多的知识赋予人们更多机会,不论是人生还是职业发展」。

  比如,懂得更多金融知识的人在规划退休储蓄时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知识越多越好」是否适用于所有场景?以及知识能够真的让我们更强大么?在我的认知里,答案并非如此。

  受惠于技术的进步,人类在当下比过往任何时代都更容易在某个垂直领域达成「精通」成就。我们可以一周七天每天 24 小时收听不计其数的免费线上课程/博客/播客,穿着睡衣不出门我们都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受教育程度。

  然而通过和家人、朋友以及同事的交流,我认为当下流行的信息消费实际上是一种错误行为。

  学习是「有效拖延」的最新表现形式。(有效拖延:为了逃避真正需要做的某件事情而让自己忙于一些一直懒得去做的事情,比如洗衣服、洗车、刷碗、整理电脑里的文件等等。)

  略有些讽刺的是,我一直都在撰写生产力相关的文章。但这次希望分享一些维度不同的观点。

  持续的阅读、研究和学习,会让雄心勃勃的创业者收获虚幻的成就感。

  以 Abhishek V.R 为例,他耗费了两年的时间了解关于网站制作和在线生意方面的知识,然后才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

  不论是社交媒体还是文案写作,我都可以称得上专家。猜猜过去的两年间在成为专家的过程中,我赚到了多少钱?一分钱都没有。 没有收益是因为我没有创造过任何实际的东西。—— Abhishek

  不幸的是,Abhishek 并非个例,即便是经验丰富的商人有时也会陷入信息过载的泥淖中。同时也证明,纯粹的知识本身是没有效用的。

  所以,我们追求的也许并非是知识本身,而应该是真正帮助我们有效行动的那些知识

  1.知道不等于学到

  想要达成目的,机械的记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核心规则有深刻理解。但很多人错误的将记住事实、公式和概念和学习混为了一谈。

  

  不管是学习西班牙语词汇还是重复诵读「1492 年,哥伦布在蓝色海洋上乘风破浪」(童谣),很多年轻人都把填鸭式记忆信息当成了学习的标准流程。

  教育学家们认为,记忆内容仅仅是理解的进阶石之一。全球的K-12教师和大学通常依据「布鲁姆学习分类法」安排教学课程。

  基于布鲁姆学习分类法,知识传授被分为六个阶段:

  

  读书和听讲座本身不代表对知识的理解,但离开学校之后大多数人所谓的学习就仅仅止步于此了。

  也许是有些导师将机械记忆的优先级排在了创造和逻辑实验之前。但这种推崇记忆信息的趋势让很多人都陷入了记忆很多但是无用的困境。

  缺乏运用的知识只会让人迷茫,沮丧和不知所措。最后我们会发现自己一直被欺骗了:知识就是力量,但不被运用的知识没有力量。

  如果我们能够对自己坦诚一些,就会发现,我们消费了内容,很快就把被它们遗忘在脑后。

  20 世纪 60 年代,国家训练实验室进行了一次实验,测试学习不同内容的 24 小时记忆率。测试发现,通过阅读学习的内容 24 小时之后只留存了全部的 10%。

  

  对比实验,被运用的知识可以保留高达 75% 的记忆留存, 而教授他人能够让实验对象保留 90% 的记忆留存。

  在《在线学习者评估:教师资源和策略》一书中,作者 Rena Palloff 和 Keith Pratt 再次确认了上述论断:

  不使用考试或者是测验,而是鼓励学习者去实际操作。作为评估指标。后者不仅能更好的验证他们对知识的吸收程度,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也会更高。

  不管是什么知识,只要没有被立即使用都会逐渐遗忘。 这就是为什么最成功的商人都会将知识和创造性的试验结合在一起。

  流程示意如下:

  读/听/看 → 执行 → 评估→ 重复

  他们也可能会通过分享来巩固自己学习到的知识

  显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时间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就去教授他人。但是我们可以快速在 YouTube 上传一个教程,或是和对这本书同样有兴趣的家人朋友同事讨论自己的发现。甚至你会成为经验不足的创业者的导师也说不准。

  2. 强迫式学习会削弱创造力

  儿童具有强烈的自驱力,想象一下他们在没有外力强制的情况下学到了多少东西。

  幼儿在迈开双腿之前,会观察父母走路的姿势。他们会多次摔倒,但很快就爬起来继续尝试。 孩子们不会因为小挫折感到气馁,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失败的概念,他们反复尝试仅仅是因为事情有趣。

  我们曾经都是孩子,天然就有兴趣学习语言和社交规则,研究任何自己觉得重要的事物。直到被送进学校,学习才成为了一项任务。换个角度讲,学习是人的天性,不需要被强迫。

  我们把他们送进学校,然后发现他们失去了自驱力。这是因为我们毁掉了学习的基本动机:好奇心,嬉戏和社交能力。—— Peter Gray,波士顿学院心理学教授

  这并不是一个新发现,它在 20 世纪七十年代激发了非学校教育运动。教育学家约翰·霍尔特创造了「非学校教育」这一术语,非学校教育提倡将学习者自己选择的活动作为教育的手段。.

  区别于家庭教育,非学校教育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体验中进行学习。从本质上来,好奇心驱动着学习,而玩耍,家务,工作经验,实习,旅行和教育资源都是学习的种种工具。

  「学习让人反感的原因是它成为了一项强制且不愉悦的任务」非学校教育者 Idzie Desmarais 说,「作为非学校教育者,我们认为学习和呼吸一样,是人的天性。如果学习从未被扭曲变得乏味,它会一直是贯穿生活的乐趣。」

  我并不建议将非学校教育作为育儿方式,但是我想大家都能够理解,被迫对某个事务保持热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作为创业者,我们必须坦诚的面对自己的动机:我们究竟是为了真正热爱的事物在储备知识,还是我们在说服自己必须去做这件事。

  我所认识的最成功的创业者都是在一直围绕自己最爱的领域不断提高自己。

  他们也会花费一些时间在一些不那么感兴趣的事情上,但是他们会把精力分配控制在最小,只要获得足够支持他们下一步动作的信息就够了。

  3. 抛弃过去有时也是一种学习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把学习视为知识和技能的积累,然而很多时候我们需要抛掉旧的思维方式接纳新的事物。

  这里有一个案例,一对夫妇到找到 Fast Company 作者 Marcia Conner 学皮艇。

  丈夫之前会划艇(译者注:皮划艇项目,包含皮艇和划艇),他曾经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学习划艇的操控技能,他的妻子则是个水上运动的新人。丈夫之前的经历并没能够成为学习新技能的优势,反而成了阻碍。

  最初的几节课他都在比较两种船之间的差别,试图重复划艇的动作,坚信这是可行的。 Conner 说。 结果在我们训练池里他一次又一次翻个底朝天。他已经具备的技巧并不像新学的技巧一样好用。

  相反他的妻子从第一天开始进步就很迅速。

  虽然创业相关的知识很多都是通用知识,但还是有一些具备项目针对性。每个新项目都需要我们挑战自我。不管是面对不熟悉的行业,新兴技术还是新团队成员,面对每一个新的对象我们都需要怀揣着热烈的好奇心。

  如果爱因斯坦没有摆脱牛顿定律的束缚,他永远无法发现狭义相对论。 每一个重大科学新发现都是在挑战经典范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幸的是,基于新视角发起新探索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希望尽量减少推进的难度,就要专注于分析新与旧的本质所在。

  当我们主动询问自己事物之间差异究竟何在时,我就已经在打破自我的固化认知。这种打破本身就是通往新创意想法、新解决方案或产出新观点的路径。

  4.有时候委托也是一种好方法

  正如前面提到,成功的创业者会安排更多时间给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越是成功的人,就会越乐于将不感兴趣的事情分配给其他人。

  每个成熟的创业者都知道:每天只有24个小时,亲自上手处理每件事情,时间永远不够用。

  所以为什么我们非要读所有的书,听所有的播客,看每一场TED演讲呢。如果知道无法一览无余,就没必要事事躬亲。

  我自己的公司为其他公司提供网站表单定制服务,帮助他们节约时间。在各类编程语言,图形设计和其他网络技术层方面我们的工程师都具有十年以上经验,所以我们提供各种无需开发配置,开箱即用的功能和服务。

  人们可以花费时间去学习如何创建表单,或者也可以选择支付一笔小的费用订制我们的服务。

  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技术解决方案帮我们节省时间,精力和金钱。可以说在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知识和服务资源几乎都是无限延展的。

  而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在应用知识付诸实践的同时,控制知识获取的边界。

  在追逐最新的出版物,播客和信息趋势投入更少的时间,就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创造新事物。这不就是孩提时代的我们所追求的事情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未必  未必词条  好事  好事词条  总是  总是词条  力量  力量词条  就是  就是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