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117卷 晋纪39
【原文】燕尚书令孙护之弟伯仁为昌黎尹,与其弟叱支乙拔皆有才勇,从燕王跋起兵有功,求开府不得,有怨言,跋皆杀之。进护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以慰其心,护届怏怏不悦,跋鸩杀之。辽东太守务银提自以有功,出为边郡,怨望,谋外叛,跋亦杀之。
【译文】北燕尚书令孙护的弟弟孙伯仁为昌黎尹,与他的另一个弟弟孙叱支乙跋都有才略勇武,他们跟随燕王冯跋起兵,立过汗马功劳,但是,他们请求开府的待遇,却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因此口出怨言,表示不满,冯跋把他们全部杀掉。却提升孙护为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事,用来安慰他。孙护一直闷闷不乐,冯跋于是就用毒酒把他杀了。辽东太守务银提也自认为有功,却被派出镇守边郡,心中愤愤不平,图谋叛变投奔外邦,冯跋也把他杀了。
【解析】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句知名的台词“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这充分说明领导的权力心思,那就是在领导面前任何的索取行为,都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这里面的学问很大。现在分析下着其中的权力门道:
一、冯跋杀孙护兄弟三人的权力心思
1、伸手要官等于胁迫
孙护的两个兄弟,自持有功,向北燕国主冯跋索取高官权力,这个行为,任何领导都不会同意。原因有三个,首先,这是一种要挟,让领导很被动。其次,如果给你,其他有功的都来要官怎么办?最后就是,你要,就给你,你不会感恩,会觉得是自己努力争取到的。
2、权力难容全才之人
孙护的兄弟们“皆有才勇”这个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美好的品质,但是在领导眼里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你要么有才,要么有勇,这样你都不会对权力产生威胁,但是你文武双全,这个在权力眼里就是被防备的对象了。所以,本来他们兄弟就功劳和才能就是防备对象,不是这个事,也会找事杀掉的。
3、权力平衡需要安抚
冯跋杀了孙护的两个伸手要官的兄弟,但是不能不安抚孙护,于是主动把这个开府仪同三司的位置给了他,一来表明权力想让谁做官就让谁做。二来,对孙氏派系整体一个安抚。三来,也是对其他功劳人员的一个暗示,我冯跋杀他们兄弟,不是因为要清理功臣,别多想。而是他们做错了。我对孙护就没意见。
二、职场中的三种怨气不能随便释放
1、求而不得
任何人其实都是如此,求而不得,就会心生怨气。这是人的基本心理。但是如果只有怨气也就算了,领导最怕的是这些有怨气的拥有伤害领导的资格和能力,这个做领导的,就不能不提前下手。所以,孙护的两个兄弟,如果是个没能力的普通人,也不会死。
2、得而不悦
任何时候,别管领导赏赐什么,都要感恩戴德,表现出“荣辱皆惊”这样领导才会认为你内心的满足感,才会让领导觉得达到了好的目的。但是你得到东西,表现的不开心,这个领导就会特别讨厌,你这是看不起我给的东西,还是觉得少啊,你是对我有意见啊。孙护没表现出开心,就被权力认为是对抗。
3、无故而失
辽东太守务银提的死,也是相当的不值得。自认为有功,却被派出镇守边郡,心中愤愤不平,图谋叛变投奔外邦被杀。其实很多时候,领导对自己信任的人才会交给困难的重要的任务来测试忠诚。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领导的这个心思,认为,你这是不让我享福啊。如果这个辽东太守立即赴任,以后绝对被权力重用。
三、有功劳的这几个人给我们的启示
1、不明确上下级身份
为什么这群功臣都是因为不满,而最终被冯跋全杀了呢,核心的原因是,他们都没有在内心明确,自己和冯跋的上下级身份。尽管一同起兵,有功劳,但是你就是个打工的。当下,很多公司里跟随创业的员工,也都认为自己是功臣是合伙人,而不是打工的下级,身份定位错误,而被清理。
2、坐在已有功劳簿上
这群人当年跟随骑兵,是建立了天大的功劳,但是,这是以前,权力看重的是以后你的贡献,以及你给他能够带来的潜在威胁。领导提拔从来不是看之前的功劳,你对领导的以后的价值所在,才是他提拔给官位的思考起点。坐在功劳簿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要官,就展示未来对领导的价值。
3、不经历打击的不用
领导用人看中的不仅仅是功劳能力,重要的就是忠诚,而在领导眼里忠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听话,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拒绝,都立即执行,无条件的执行。很多时候,领导需要做这种执行测试的。通过来就会被深度信任。唐太宗在临死前就测试了李勣一把,李勣家都没回,立即走马上任。
只有深刻的知道权力的心思,才能做好自己的行为调整,这样才能获得信任,得到重用,如果不懂,就会被权力猜忌,进而除掉。最后,孙护该如何自保呢?他如果这样做就不会死,首先上表谢罪,承认对两个兄弟管教不严,然后对冯跋的赏赐感恩戴德,最后办个寿辰啊,婚宴啊,毫无悲伤真情,表现的谈笑风生。这样孙护就能够摆脱死亡的命运。这不是不尽人情,而是洞悉权力后的残局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