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资治通鉴》第124卷 宋纪六
【译文】古弼为人忠厚谨慎,善良正直,曾经因为上谷的皇家苑囿占地面积太大而请求减去一半面积,赐给贫民百姓。当他进宫晋见皇帝拓跋焘,打算奏请这件事时,拓跋焘正在同给事中刘树下围棋,他的心思没在古弼身上。古弼坐等许久,没有得到说话的机会,他忽然跳起来,揪住刘树的头发,把他拉下床,揪着他的耳朵殴打他的后背,说:“朝廷没有治理好,实在是你的罪过!”拓跋焘大惊失色,放下棋子说:“不听你奏请事情,是我的过错,刘树有什么罪过!放了他!”古弼把要奏请的事情全都说了出来,拓跋焘完全同意。古弼说:“我身为臣属,竟无礼到这种程度,罪过实在太大。”说完出宫来到公车官署,脱掉帽子、光着脚请求处罚。拓跋焘召他入宫,对他说:“我听说过建造社坛的工事,是要不顾形象地去干活;完工后,要衣冠端正地去祭祀,神灵就降福于他。可是你有什么罪过呢!戴上帽子穿上鞋做你该做的事去吧。如果是对国家有利,方便百姓的事,就要尽全力去做,不要有任何顾虑。”
【解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也是一代雄主,亲临战阵,统一了北方。这个故事充满着君臣暗斗的政治平衡智慧,值得我们深刻的学习和研究:
1、古弼指桑骂槐的进谏艺术
中国有个政治传统,反奸臣不反皇帝。皇帝历来是没有错的,错的都是身边的人没有做好职责。即使很多人造反,也都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同样,古弼也利用这个进谏的方法,没有指责皇帝把下棋娱乐这件事放在国家大事之上,而是通过殴打刘树发泄自己的不满。这在进谏的历史上仅此一例。
2、古弼对于权力的事后维护
古弼不是直臣,而是能臣。直臣的话,会直接指责皇帝,然后不惜用生命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古弼一开始就没有指责皇帝。没有逼得皇帝尴尬。在事后,古弼立即采用认罪的态度,来给皇帝台阶下,来维护皇帝的权威。他没有说自己做的事情不对,而是承认采用了错误的无礼的方式。
3、拓跋焘精于展示政治胸怀
古弼这个能臣是聪明的,为组织提供了价值,维护了权威,又主动认错,即使拓跋焘心理再不爽,也必须展示胸怀,来原谅古弼的政治举动。是拓跋焘采用这个“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的借口,只有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展示组织利益高于自身权力的政治家胸怀。
看似一个皆大欢喜的解决,古弼实现了目的,拓跋焘树立了纳谏的形象。其实这对古弼是有后遗症的。皇帝尽管不会处罚他,但是内心确不会喜欢他。这样的人,生命无忧,毕竟懂得维护权威,但是不会被重用,也不会再给大的机会和平台。最终的结局就是昙花一现,在一个比较低级的岗位上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