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生活中的邓小平》
1939年初的一个夜晚,延安杨家岭,在毛泽东的窑洞门口举行了一次聚餐。邓小平的婚礼如期举行:婚后不久,卓琳就跟随邓小平回到了抗日前线——太行山
1937年9月,邓小平随朱德率领八路军总部抵达抗日前线———山西五台山。翌年1月,他接替张浩(原名林育英)任八路军第129师政委,师长是刘伯承。刘邓密切合作,经一年转战,开辟了晋冀鲁抗日民主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3个团,基干武装近3万。
1939年夏,邓小平应召回延安,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老战友邓发从中介绍,邓小平看上了卓琳。
卓琳原叫浦琼英,1916年生于云南宣威一个开明的实业家家庭。父亲浦在廷有3儿4女,其中3个女儿浦代英、浦石英、浦琼英后来都参加了共产党,成为终生革命者。浦家是一个大家族,到了卓琳这一辈,叔伯姐妹就有13个,卓琳最小。浦家妇女封闭在封建囚笼之中,有的因继母虐待,落下终生残疾;有的因丈夫讨小,一生郁闷;有的嫁出门后受夫家侮辱,吞金自尽……卓琳与两个姐姐目睹这种种不幸,幼小心灵中常常萌发出反抗意识。
卓琳天资聪颖。其兄长从日本归国,带回许多革命书籍和共产主义内容的小册子,三姐妹争相传阅,如沐春风,开始接受一些革命思想的启迪。
进昆明上学时,比起宣威,卓琳感受到了更多的新鲜事物。她所在的中学里,有位音乐女教师赵琴先,在课堂上小声给同学们唱《国际歌》,经常讲平等自由、劳工神圣、天下大同的理想,这对浦琼英及她的同学张煜(解放后任辽宁省科委副主任)影响很大。有一天,这位音乐教师突然被捕。嗣后,城里贴出布告:某月某日枪决“女共匪”赵琴先。卓琳、张煜及浦家姐妹惊悸不安,坐卧不宁。到了那天,她们目睹了赵琴先大义凛然、英勇就义的场面:拖着沉重的镣铐,浑身被打得血迹斑斑,高昂着不屈的头颅,在刺刀丛中缓缓前行。刑场上,她们第一次听到赵琴先放声高唱《国际歌》,慷慨地倒在了血泊中……浦家姐妹后来才知道,这个可敬的音乐老师,是云南省的共青团书记。
1932年,卓琳考入北平第一女子中学。
女一中是北平一所著名女校,校风淳朴,空气活跃,卓琳在这个新的环境中生活得十分愉快。
对于卓琳来说,摆脱了封建家庭束缚的阴影,在北平高高兴兴地上学,痛痛快快地生活,又不愁吃穿,生活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但是,那个年代,正值国难当头,时局多变,民族危机感冲击着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心,对于卓琳也不例外。
1935年,爆发了“一二·九”运动,对卓琳来说,思想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她那颗纯洁的心,从单单追求摆脱封建主义的束缚,从单单追求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上升到更开阔的政治和思想领域,为她在不久的将来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1936年,卓琳中学毕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全云南省,卓琳是第一个考进北京名牌大学的人。
“七·七”事变后,卓琳离开北平,途经天津、青岛、济南,抵达西安的八路军办事处。1937年11月,与女友张煜及一队青年学生长途跋涉,进入延安。后来,卓琳调入陕甘宁保安处工作。她自己也不晓得,她是怎么被邓小平相中的。卓琳只知邓小平是一位红军干部,是一位前线的抗日将领,但这个人到底在干什么?肩负着什么责任?她不甚了解。女友们问她对邓小平的印象怎样?她觉得稍稍有点儿遗憾的是邓小平个子不高。女友们一听,“哧哧”地笑:“城里马路旁的电线杆子高,抬回家只能当柴劈。”
邓小平事务繁忙,没空儿和卓琳细谈。临上前线时,他只跟组织上说了一句:“你们帮我做做工作嘛!”就匆匆走了。
传奇色彩,是一个战将凝固如碑的声望。组织上派人与卓琳谈话,详细介绍了邓小平的情况,卓琳细细听罢,终于含笑点了点头。
1939年初的一个夜晚,延安杨家岭,在毛泽东的窑洞门口举行了一次聚餐。毛泽东和江青、刘少奇、张闻天和刘英、博古、李富春和蔡畅……当时在延安的高级领导人,能来的都来了。在这个晴和、美好的时节,有两对新人成家:邓小平和卓琳,孔原和许明。包括新人在内,大家都穿着土布做的八路军军服,脚踏布履,膝上打着补丁。用木板在黄土窑洞外搭成桌子,桌上是黄灿灿的小米饭。这小米,便是“黄粱”。《证类本草》卷引《唐本草注》:“黄粱,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而收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诸粱。”谁能料想,聚餐的人群里有两位人物:毛泽东、邓小平,正是决定中华民族在20世纪前途和命运的两位巨人。
那个平静而欢乐的黄粱喜宴上,孔原大醉,新婚之夜挨了新娘许明的数落。宴散之后,刘英对张闻天说:“小平的酒量真大呀!”张闻天答道:“酒里有假!”原来,是李富春与邓发袒护邓小平,暗里弄了一瓶白水充白酒。
几天之后,卓琳与邓小平一块儿启程,联辔东去,奔赴太行山。马背上的这一对联辔而行的新婚夫妇,当时年华正好,新郎倌35岁,新娘23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