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枪仓郡志愿军总部陵园里,长眠着一位天下知名的烈士———毛岸英。用彭德怀的话说,他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他的光荣牺牲,既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一致,也表现出个人崇高的献身精神。
在陕北挑大粪,主席笑道:“好呀,白胖子成了黑胖子!”
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对幼时历经苦难的毛岸英,毛泽东不仅让其在苏联学习时积极追求进步,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又让其在延安上“劳动大学”,并且教会儿子重亲情但不徇私情,回绝舅舅杨开智的不合理要求。毛岸英主动请战并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时,毛泽东表示“不能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大事”。对于李讷等子女,毛泽东也是让他们吃大食堂,保持俭朴作风,不搞特殊化,在生活和学习上要求都非常严格。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诞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小吴门外的清水塘。1930年与母亲杨开慧一起入敌人监狱。杨开慧牺牲后,入上海大同幼稚园,后流落街头。1937年初到莫斯科学习,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1946年,毛岸英从莫斯科经新疆飞到西安,再秘密回到延安,回到祖国的大地,回到日夜思念的父亲的身边。自从离开父亲,已近19年了。1927年8月,父亲去领导秋收起义时,毛岸英只有5岁,而今,他已是一个生气勃勃、精力充沛的青年小伙子了。
在延安清凉山麓的王家坪,父亲仔细打量着儿子,儿子的个头比他还高,脚踩牛皮大靴,身穿军呢大衣,那英俊秀气的面庞上,特别是开阔的眉宇间,既看得出杨开慧的倩影,也有爸爸的遗传特征:天庭饱满。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在详细了解毛岸英在苏联的学习情况后,毛泽东决定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儿子,让他熟悉熟悉国内的生活,去上“劳动大学”,在那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五十多天以后,因胡宗南部署进犯延安,形势紧张,村长把毛岸英送回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仔细地打量:只见毛岸英头上用白羊肚毛巾扎着个英雄结,穿着灰土布汗褂子,两条又粗又黑的胳膊闪着黧黑的油彩,脸上黑古溜秋的,跟陕北青年农民一个样。
毛泽东风趣地说:“好呀,白胖子成了黑胖子!”
村长赞不绝口地说:“岸英是个好后生,他学会了驮粪、刨地、犁地、播种这些庄稼活儿,还利用空余时间组织村里的青年人学政治、学文化。山上劳动回来,还总要捎回一捆柴,送给烈军属,岸英在劳动大学毕业啦!”毛泽东摸了摸儿子的双手,一层厚厚的茧子。
“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毛泽东满意地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