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论团结抗战的民族精神

 

  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逐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成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多少志士仁人为此而前仆后继、大声疾呼。但是,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而无法实现其理想蓝图,只能抱恨终生。而抗日战争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四个表现:

  1、国共合作与两个战场的出现。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预谋已久,“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并且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抗日战争出现了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常二者相互配合,共同作战,直到抗日战争结束。

  2、各民主党派,各界爱国代表人士要求抗日。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都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合作抗日的主张。如1937年8月,宋庆龄发表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支持国共两党的重新合作。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都各自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积极主办种种抗日刊物和组织救亡团体,投入抗日运动。如邹韬奋在上海创办的《抗战》日刊,沈钧儒在武汉创办的《全民周刊》以及后来两刊合并而推出《全民抗战》三日刊等等,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强烈呼吁实行彻底的全民族动员组织,成为他们所代表的那部分爱国阶层、爱国民众参加全面抗战的旗帜和号角。

  3、国内少数民族的参战热潮。在抗日战争中,全中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从保家卫国的宗旨出发,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从灵活机动地自发地扰敌袭敌,发展到积极参加有组织的抗日武装。不论是在东北的蒙古族、朝鲜族、满族,华北、华中、西北等地的回族,广西的壮族、瑶族以及海南岛的黎族、苗族等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有过抗日的辉煌战绩。

  4、海外华侨的救亡活动。抗日战争中,各地海外侨胞纷纷组织起来,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到1940年,世界各地华侨大型的抗日救亡组织达649个。他们号召广大侨胞积极支援祖国抗战,“一洗百年之奇耻,一报九世之深仇”。一方面大力发起捐款捐物,到1941年初,华侨捐款总数达26亿元,平均每月合6000万元。另方面又组织大批侨胞投身抗战,当时仅粤籍华侨回国参战者即达4万之多。

  抗日战争中团结统一民族精神的主要特点是:

  (一)空前的广泛性。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危及到全民族的生存,危及到各个阶级、阶层和群体(除少数汉奸卖国贼外)的根本利益,而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又能以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与各阶级阶层特别是工农大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这是历代封建王朝所不能做到的,也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所不能做到的。只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才破天荒出现这种空前规模的全面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生动格局。如毛泽东在1937年9月29日《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所说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只限于国共两个党呢?不是的,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两个党仅是这个统一战线中的一部分。抗日统一战线是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统一战线,是工农兵学商一切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全民性的空前广泛的团结统一的新场景,这也正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条件。

  (二)无比的坚韧性。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认为中华民族是一盘散沙,而不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而又视民族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的民族。任何出卖民族利益而妥协分裂的人都将被视为千古罪人,任何漠视民族利益而只顾个人前途的人也将为人民所不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能够凝聚全民族的意志和愿望而成为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广大爱国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阶层。他们“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多少人奔赴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广大民众“毁家纾难”,慷慨解囊,支援前线。据郭沫若记载“七七”一周年时,武汉一次“献金狂潮”,五天之中,富人穷人参加献金的在一百万人以上,献出的法币总额多达100多万元。这种广泛的抗战潮流的涌现,是有深厚的群众思想基础和悠久的社会历史根源的。它的坚实度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三)伟大的前瞻性。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以及对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三原则。而贯彻这个总方针的基础环节是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以建立工农联盟的抗日根据地;另方面又交租交息,以便联合他们坚持抗日而不中途妥协。这就是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把民族解放与民主改革相结合,把近代中国一切爱国者历来所怀着炽热的“报国之志”与冷静地探索着“强国之路”相统一的传统爱国观念,赋予了新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既保证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又开辟了胜利后新中国发展的光明前景。如果说,抗战中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是一股钢铁般的洪流,那么就用党的方针政策保证了这股洪流的持续性。如毛泽东反复强调的,在抗日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我们要和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我重说一遍,不管什么阶级、什么政党、什么社会集团或个人,只要是造成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的,我们就要加以联合”。他还说:“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欲达此目的,便须决一死战……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这个伟大的前瞻性,在我们面前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光芒和力量。

  作者:谭献民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论团结抗战的民族精神  抗战  抗战词条  团结  团结词条  民族  民族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  
导闻

 是谁阻挠少帅张学良回归大陆?

2001年10月15日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史特劳比医院逝世后,国内媒体对张学良生前为什么不能回大陆一事,曾发表多篇文章。各种观点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时至今日,这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