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战国时期,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论断;在三国时期,诸葛亮《诫子书》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古训;在唐朝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名言。这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过紧日子”都是治国理家的重要举措。
而翻开我们党的历史画卷,关于“过紧日子”的例证比比皆是,体现了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责任与担当,形成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应。陈毅率先垂范“过紧日子”,就是其中之一。
重温这一往事,笔者认为,陈毅率先垂范“过紧日子”,鲜明而直白地启示我们:“过紧日子”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节约不只是省几个钞票,更在陶冶一种精神风貌,体现的是一种作风,对一个政党、民族、国家来说,则是凝聚人心、激励前行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在我国建设史上铸就出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今天,在未来也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试想,如果没有当年的紧日子,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过紧日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不能忘。所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特别是近半年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在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正所谓“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过“紧日子”,垂范于民、立信于民,让人民群众看到了转变作风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动作慢、力度小,有些方面过于宽松、过于舒服,整体变化甚微。有的领导干部大手大脚的日子过惯了,现在要过“紧日子”,一下接受不了,认为“吃点、喝点、用点”都是一些小节问题,没有什么大惊小怪。更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内部食堂、豪华农家乐、矿泉水瓶装茅台”成为大吃大喝的“新标本”。
正因如此,笔者感到,陈毅率先垂范“过紧日子”的事例,是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最好的“教科书”,是党员干部“过紧日子”最好的“整容镜”,也是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员最好的“醒悟钟”。领导干部带头“过紧日子”,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份责任。只有自己“过紧日子”,才能为百姓赢得更多的“好日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们有啥资格得到群众的拥护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