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为了能让雕塑“说话”,梁明诚努力挖掘两位历史人物的表情语言和身体语言。在完成的雕塑《1945·重庆》,蒋介石居左,毛泽东居右,两个身高 2.04米的“巨人”并立站着,尽显庄重之美。尽管作品只是表现两个人“简单”地站在一起,但梁明诚在“动手”前下了很大的工夫
原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雕塑家梁明诚的雕塑作品《1945·重庆》是广东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第四部作品。与其他创作者不同的是,梁明诚没有经过激烈的竞争,而是由文化部“钦定”的参与该工程创作的艺术家,“指定让我做这幅作品是对我的信任,我很兴奋,也深感责任重大,决定奋力一搏!”日前,从北京载誉而归的梁老在他位于小洲的雕塑工作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实际上是一种“和平攻势”,一边摆出和平建国的姿态,一边却在调集国民党精锐部队开赴内战前线。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与蒋介石关系“似敌似友、微妙万千”,因此如何将两人之间“一言难尽”的关系表现出来是决定这幅雕塑作品成败的关键所在。
握手、碰杯,太具体落入俗套 淘汰
《1945·重庆》定稿前,很多朋友和业界同行不太理解梁明诚为何将“重庆谈判”这一丰富而庞大的历史题材仅落实到两个并立的人身上,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毛蒋二人的握手是重庆谈判最具标志性的经典时刻。除握手外,还有人建议做两人碰杯的雕塑,但梁明诚的想法却与之迥异,“有了具体的动作,情节太具体,表情神态就会落入俗套,不利于深入刻画形象。”
一坐一立,舞台感强 淘汰
毛右坐,蒋左立,梁明诚觉得这样一坐一立在构图上很有特点,“但做出小稿后,总觉着像舞台上演话剧,少了内在的神韵和力量。”而最终选择两人并立的形象,在梁明诚看来,则更符合两个历史巨人的身份,对当时国共两党的关系也更具象征意义。
雕塑《1945·重庆》得到了许多业界专家的认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评价说,这幅作品将刻画的是两位历史人物在面临国家命运的重要历史时刻,作品则将两人间的微妙关系表现得很充分。“作者没有丑化蒋介石,却也将他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出彩,用精炼的艺术语言再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
表情语言
一洋一土、一微笑一凝重
梁明诚对两位领袖形、神方面的定位是,蒋的外表应该是有光芒的,自信的微笑,体态笔挺端正,衣着整齐简介,皮带、佩剑、徽章、领章也不能少,他要展示他作为军事统帅的威仪。而毛的外表应该是“土”,土中透出潇洒和自信,透出深厚和坚定。因此,呈现出来的毛泽东表情凝重、坚毅,同时也透着一丝笑意。而蒋介石则笑容可掬,自信、优越感十足。
身体语言
紧张内敛,保持距离
身着笔挺军装,佩戴徽章的蒋介石与身着宽松中山装,略带褶皱的毛泽东形象对比非常鲜明。毛的右臂和蒋的左臂都显得紧张、内敛,而且毛的全身重心也向外侧稍偏,“这样的外在表现是他们各自心理活动的流露,都试图与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幅雕塑需要强大的力量感,我没有选择1:1的比例”。
创意元素
蒋着戎装毛发型中分
在《1945·重庆》这幅作品中,有两处并未遵循历史照片原型,一处是蒋介石的服装,一处是毛泽东的发型。
在历史照片中,蒋介石与毛泽东两人都着中山装,但在雕塑中,蒋却是一身戎装。对于这一改变,梁明诚说他是想通过服装的差异化来突显两人在当时的不同心境和国内的政治局势,“蒋当时是全国的最高军事统帅,他在毛面前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至于毛泽东的发型,若依照历史照片本该是大背头,“但毛泽东刚从延安飞抵重庆,而延安时期最具特色的发式就是中分头,为了体现毛身上的延安气息,并配合他当时穿的延安服装,我还是将毛主席的发型改成了中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