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延安行,难忘的安塞情。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在红色革命圣地延安,我们青年编辑记者接受洗礼,汲取营养,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沿着革命志士的足迹,感悟延安精神。
故事记载着历史,历史传承着精神。在延安流传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感动着我、启发着我、教育着我,值得细细品味。
“一条毛巾、一块肥皂”,这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送给当地乡亲的贺寿礼。他寄语老乡,要讲究卫生,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林伯渠同志在延安,调查研究从不下通知,灯下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朱德同志的一件衣服,穿了两代、三个人、四十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宝贵的思想生在延安,长在延安。毛泽东、刘少奇、朱德、林伯渠、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是这些光辉思想的提出者,同时更是优秀的践行者。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广为传诵的许多故事,都见证着党和人民的血肉深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延安在革命时期成为一个“只见公仆不见官”,军民一心、昂扬奋发的红色圣地。
新中国的新闻事业诞生地在延安,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同样接受着这些宝贵思想的滋养。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光辉的思想源于光辉的实践。这些思想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
“深入群众、不尚空谈”。清凉山上,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此刻给予我的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触动。这正是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精神。
站在宝塔山上,在一片绿色覆盖的山峦间,一座高楼林立的城市顺着延河蜿蜒伸展。这就是曾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延安。在这里,我们留下了足迹,带走了精神,沉淀了思想。
“百名编辑记者延安行”,是“三项学习教育”的一次深刻体验。在延安,我们不断丰富、不断收获。走近社会、走近生活、走近群众;脱掉稚气,脱掉娇气、脱掉傲气,这就是我们青年编辑记者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