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48年下半年起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继济南战役胜利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遵照毛泽东的指示,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历史上,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这场气势磅礴的大决战,生动地体现出毛泽东作为卓越的军事家那种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伟大胆略。
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因为东北是我军惟一超过蒋军的战场。根据东北局势,毛泽东运筹帷幄,确定由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实施辽沈战役计划,首先攻取锦州,占领北宁路锦州、山海关段,关闭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战略方针。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18日东北野战军占领锦州,关上东北大门。10月21日长春解放。11月2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解放。随之营口也被人民解放军攻克,辽沈战役至此宣告结束,共歼敌47.2万人。东北换了主人。
辽沈战役结束后几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1月6日下午发起淮海战役。战役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歼灭了黄维兵团,12月16日,黄维兵团被歼的第二天,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南下,毛泽东指示在南线留下杜聿明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由于歼灭杜聿明已不成问题,人解放军在战场上就地休整,并加强政治攻势。为了瓦解敌人的斗志,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向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阵地反复广播,劝其投降。
从12月16日以后的20天中,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国民党军队粮弹两缺,饥寒交迫,士兵饿死冻死的越来越多。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的少量粮弹,根本无济于事。人民解放军就地休整。后方的几百万民工为了支援前线,源源不断地送来粮食弹药等,使解放军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1949年1月6日下午3时,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陷入绝境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开始瓦解。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徐州“剿总”副总指挥杜聿明被生俘,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多人。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得到解放。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下。整个南线战局已经根本改观。
当淮海战役的捷报传到西柏坡时,毛泽东十分高兴地将周恩来和赶来参加中央会议的刘伯承、陈毅请到自己居室做客。毛泽东对淮海战役的胜利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根据敌我态度和种种主客观因素,做出重大决策,这并非太难,难的是各战场的主要指挥员为贯彻既定的方略,须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始终保持冷静,处理得当。”他形象生动地把淮海战役比做一锅夹生饭,被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给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夸奖了他们的气概和才智。
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失败的大势已定。华北战场上踞守平津的傅作义部,屡遭人民解放军沉重打击后,又失去了南北两面依托,军心动摇,孤立无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随时都有逃跑的可能。但不管跑到哪里,对迅速实现全国解放都是不利的。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战机,将其就地予以歼灭,以加速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总崩溃。因此,毛泽东决定马上发动平津战役,击垮华北傅作义集团。
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早年投笔从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是驰名中外的将领。他与蒋介石多有矛盾,与之貌合神离,但由于旧观念的驱使,始终没有脱离蒋介石。傅作义集团所辖60万大军,20万是傅的嫡系部队,另40万是蒋介石的中央军。根据当时全国和华北的战争形势,傅作义集团采取“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在华北大地上,东起北宁线的滦县,西到平绥路的柴沟堡,东西约1200多里的狭长地带,以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新保安为重点,摆成一字长蛇阵,既可守又可逃,以静制动。
针对傅作义集团的情况,中共中央决定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约计150万兵力,共同投入平津战役,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负责具体指挥。作战方针上,鉴于国民党军可随时西逃绥远或向东由天津、塘沽从海上南逃,为了防止其跑掉,在战术上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法,决定首攻塘沽和新保安,切断敌人逃跑之路。[NextPage]
1948年11月29日,杨成武率领的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开始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开始了。战役的第一阶段,解放军采取隔而不围或围而不打的方针,分东西两集团着手分割、包围傅作义部。到12月25日,傅作义的60万部队已被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敌人的西逃或东逃之路被阻,傅作义集团欲跑不成,欲战不能,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
决战首先从东北开始,因为东北是我军惟一超过蒋军的战场。根据东北局势,毛泽东运筹帷幄,确定由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实施辽沈战役计划,首先攻取锦州,占领北宁路锦州、山海关段,关闭东北大门,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战略方针。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首先在北宁路山海关、唐山段打响,18日东北野战军占领锦州,关上东北大门。10月21日长春解放。11月2日,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宣告解放。随之营口也被人民解放军攻克,辽沈战役至此宣告结束,共歼敌47.2万人。东北换了主人。
辽沈战役结束后几天,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命令于11月6日下午发起淮海战役。战役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歼灭了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歼灭了黄维兵团,12月16日,黄维兵团被歼的第二天,淮海战役进入第三阶段。这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南下,毛泽东指示在南线留下杜聿明集团,暂时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由于歼灭杜聿明已不成问题,人解放军在战场上就地休整,并加强政治攻势。为了瓦解敌人的斗志,毛泽东为中原、华东人民解放军司令部起草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向被围困的国民党军队阵地反复广播,劝其投降。
从12月16日以后的20天中,天气骤变,雨雪交加,国民党军队粮弹两缺,饥寒交迫,士兵饿死冻死的越来越多。蒋介石派飞机空投的少量粮弹,根本无济于事。人民解放军就地休整。后方的几百万民工为了支援前线,源源不断地送来粮食弹药等,使解放军得到充分的物资供应。1949年1月6日下午3时,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陷入绝境的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开始瓦解。10日,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徐州“剿总”副总指挥杜聿明被生俘,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5万多人。国民党军队在南线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已得到解放。国民党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上海和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武汉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下。整个南线战局已经根本改观。
当淮海战役的捷报传到西柏坡时,毛泽东十分高兴地将周恩来和赶来参加中央会议的刘伯承、陈毅请到自己居室做客。毛泽东对淮海战役的胜利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根据敌我态度和种种主客观因素,做出重大决策,这并非太难,难的是各战场的主要指挥员为贯彻既定的方略,须在千变万化的战场上始终保持冷静,处理得当。”他形象生动地把淮海战役比做一锅夹生饭,被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给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夸奖了他们的气概和才智。
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失败的大势已定。华北战场上踞守平津的傅作义部,屡遭人民解放军沉重打击后,又失去了南北两面依托,军心动摇,孤立无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随时都有逃跑的可能。但不管跑到哪里,对迅速实现全国解放都是不利的。中共中央决定抓住战机,将其就地予以歼灭,以加速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的总崩溃。因此,毛泽东决定马上发动平津战役,击垮华北傅作义集团。
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早年投笔从戎,参加过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是驰名中外的将领。他与蒋介石多有矛盾,与之貌合神离,但由于旧观念的驱使,始终没有脱离蒋介石。傅作义集团所辖60万大军,20万是傅的嫡系部队,另40万是蒋介石的中央军。根据当时全国和华北的战争形势,傅作义集团采取“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在华北大地上,东起北宁线的滦县,西到平绥路的柴沟堡,东西约1200多里的狭长地带,以北平、天津、张家口、塘沽、新保安为重点,摆成一字长蛇阵,既可守又可逃,以静制动。
针对傅作义集团的情况,中共中央决定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约计150万兵力,共同投入平津战役,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三人组成总前委,负责具体指挥。作战方针上,鉴于国民党军可随时西逃绥远或向东由天津、塘沽从海上南逃,为了防止其跑掉,在战术上采取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法,决定首攻塘沽和新保安,切断敌人逃跑之路。
1948年11月29日,杨成武率领的华北野战军第三兵团开始包围张家口,平津战役开始了。战役的第一阶段,解放军采取隔而不围或围而不打的方针,分东西两集团着手分割、包围傅作义部。到12月25日,傅作义的60万部队已被分割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个地区。敌人的西逃或东逃之路被阻,傅作义集团欲跑不成,欲战不能,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