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共和国十大元帅中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是谁?

 核心提示:聂荣臻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元帅,也是寿命最长的元帅。

  按照聂荣臻的遗嘱,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一棵桧柏树下,树旁竖立一块汉白玉石碑,正面刻着聂荣臻80岁时写下的诗句“喜松柏之气概,念四化之早成”,背面刻着“聂荣臻骨灰撒放处”。他的另一部分骨灰被安葬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烈士陵园,周围栽满了沙漠特有的胡杨。

  

  本文摘自《开国大阅兵》 作者:涂学能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开国大典那天,朱德宣读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时,聂荣臻没有同贺龙、刘伯承、陈毅、罗荣桓一样站立在朱德身旁,当然也就不在那张历史性的照片里。

  尽管新中国成立时,有近700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但几乎都饰演观礼者或检阅者一个角色,唯独聂荣臻例外。

  聂荣臻不仅是检阅者,还是阅兵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广场群众的召集、大典活动的安全,还有那4架带弹受阅的飞机,事事牵挂着他的心,他实在没有精力站在城楼前排,更没有心情去照相。

  在这登上天安门城楼的近700人当中,聂荣臻是上天安门次数最多的1个人。自从担任阅兵总指挥、接任北京市市长以来,前后至少10次登上天安门城楼

  作为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在筹备开国大阅兵的日日夜夜里,事无巨细,大事小事,都考虑得非常细致,还亲临现场指挥天安门前的阅兵预演。

  在一次在阅兵联席会上,聂荣臻问时任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参谋长李健:“装甲车在天安门前熄火怎么办?骡马拉炮,那么多匹马,如果拉下粪怎么办?在检阅时马失前蹄怎么办?”

  一连串的问题,令李健一时无法回答。

  不能立即回答的问题,必须立即解决。

  李健回到部队后立即组织指战员召开了一次又一次“诸葛亮”会议,群策群力,研究解决的办法。

  聂荣臻提出问题后还是放心不下,多次深入到受阅部队官兵中,主持召开座谈会议,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群众是最有实践经验、最有智慧的,许多问题他们都想出了妥善的解决办法。

  指战员们出主意说:现在的马掌用的时间都长了,从关外走到了关内,大都已经磨光了,而天安门前又是青条石路,很平,很滑,马掌也就容易打滑,应当给马换上新掌,增加摩擦系数。即使万一打滑,驭手只要赶紧收缰绳,马稍往下一沉,就猛提绳子,帮助战马脱离失蹄状态。

  骡马拉粪怎么办?官兵们认为这最简单,只要给骡马安上粪兜子就行了。

  至于坦克熄火问题,恐怕要另想办法。

  指战员们说,受阅的坦克都是在辽沈战役中缴获的,尽管说不上陈旧,但毕竟不是自己生产的,缺乏对装备性能的透彻了解。为了防止坦克途中熄火,阻塞道路,官兵们建议将坦克方队安排在队伍的最后接受检阅。这样,即使万一开不动了,但由于部队已在前面检阅完了,后面是花花绿绿的群众队伍,对阅兵式的影响也就不太大了。

  9月25日午夜,北平的深秋透着寒意。

  聂荣臻身穿大衣,早早地站在敞亮而寂静的天安门城楼上,全神贯注地观看进行初次合练的受阅部队,还不时对周围的同志交谈着受阅部队要注意的问题。

  忽然,聂荣臻想到了一件至关紧要的事情。他威严的声音划破夜空,在受阅部队每一个人的耳边震荡: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发布一道死命令:正式受阅的那天,如果遇到敌机空袭,大家要原地不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30万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我们能做到吗?”

  “能——做——到!”干脆、响亮、整齐的回答,山呼地动。

  聂荣臻疲惫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

  9月27日深夜,受阅部队又在天安门前进行了一次全程预演,整个过程顺利、安全。直到此时,聂荣臻的心里踏实多了。

  10月1日10时,地面受阅部队各就各位,准备就绪。

  1日12时,聂荣臻匆匆划拉了几口饭,就赶到东长安街检查受阅部队。当他看到万余名受阅指战员个个精神抖擞,弯弓待发,满意地笑了。他没有多的话嘱咐,他相信我们这些从战火中走过来的将士。

  1日14时整,聂荣臻独自一人登上天安门城楼

  10分钟后,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彭真也来到了天安门城楼,两人一同检查

[1] [2]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十大元帅  十大元帅词条  共和国  共和国词条  元帅  元帅词条  去世  去世词条  最后  最后词条  
导闻

 毛泽东:生前辉万里,身后耀千古

   网上浏览,偶然发现一则帖子,认真读了几遍,颇感动人。现整理(因原文有错别字)抄录如下:  老将军们绝大部分对毛泽东都是感恩的,毕竟是毛泽东让他们辉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