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美军战俘与其他各国战俘最显著的不同特点就是不能吃苦,在艰难环境中欠缺顽强的生存能力,常表现出精神颓丧,情绪低沉。有的战俘怕冷,终日不敢出门,没有热水就连脸也不洗;没有细粮,吃小米、高粱米时,一些战俘就厌食乃至绝食。
本文摘自《世界第一等战俘营》作者:郭维敬 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我志愿军战俘营中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各国俘虏均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表现。现就当时所得印象,分别谈谈有关情况。
朝鲜战争中,不包括韩国军队战俘,中朝一方在战场俘获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战俘约达4900多人。战俘所属国遍及五大洲的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美洲有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波多黎各;亚洲有日本、土耳其、菲律宾、韩国;欧洲有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希腊;大洋洲有澳大利亚;非洲有南非。
从以上地域分布与国别看,战俘们有黑、白、黄各种肤色,语言更是多种多样互不相同,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差别,不足为奇。真正使人感到惊奇的则是各国战俘间的思想表现差异异常明显,绝对不可混同看待。这与各国文化、历史背景及国情的不同有关。具体表现在心理素质、承受能力、思想特点等各方面。
娇惯的美国战俘
在整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中,美国战俘最多,约3500人。最高军阶有美24师师长迪安(MajorGeneralWilliamF.Dean),往下有校、尉级军官及军士、士兵各种军阶。从军种看,有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等。种族比较复杂,有白人、黑人及墨西哥与一些欧、亚、非混血人种或移民后裔。但总的来看,美军战俘以白人最多、黑人次之,二者形成主体。
从思想特点来看,由于美国生活方式及其军队对官兵的教育影响,美军战俘尤其是军官对共产主义和中国人民志愿军长时间怀有敌对、恐惧情绪,少数人还有某种民族优越感。尽管从被俘之日起,我志愿军即在十分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对他们执行宽待政策,但他们中有一部分人的上述基本思想却变化得很慢。这在他们入战俘营的早期阶段更为明显。但美军战俘之间,也有很突出的矛盾,如军官与士兵之间界限分明,白人与黑人之间存在种族歧视,等等。
其次美军战俘与其他各国战俘最显著的不同特点就是不能吃苦,在艰难环境中欠缺顽强的生存能力,常表现出精神颓丧,情绪低沉。有的战俘怕冷,终日不敢出门,没有热水就连脸也不洗;没有细粮,吃小米、高粱米时,一些战俘就厌食乃至绝食。一些年轻的士兵往往整天思家,患了所谓“绝望症”,即俘虏所说的“give-upitis”[“give-upitis”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营中,美军、英军战俘的用语,表示一种绝望的状态。],根本放弃生存愿望,最后都成为不治之症。与这些脆弱的年轻士兵截然有别的是一些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当过德国或日本战俘的官兵。美国军队中的军士(Sergeant)是职业军人,年龄也较大些,他们生活能力较强,生病与死亡的就少些。
关于美国战俘这种不能吃苦,患绝望症,甚至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