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原名育容,又作毓容。湖北黄冈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192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南下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总队。1926年3月,正式升入第四期学生队,编在步兵科第二团第三连。入黄埔军校时改名林彪。同年10月毕业后,参加武汉革命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后,林彪跟随朱德、陈毅沿闽、粤、赣边境向湖南转移。1928年1月,参加湘南暴动。4月,随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湖南暴动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林彪任第四军第二十八团第一营营长。8月,团长王尔琢牺牲后,林彪升任第二十八团团长。
1929年1月,率部跟随毛泽东、朱德进军赣南闽西。3月,红四军整编,将团改称纵队。红二十八团改称第一纵队,林彪任纵队长。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成立,林彪升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林彪指挥的红四军,是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之间,在毛泽东、朱德领导下,参加了中央苏区的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整编,恢复第一军团建制,林彪由红四军军长升任红一军团总指挥。1933年1月,改称红一军团军团长。1932年4月、7月、8月和1933年1月,林彪和聂荣臻指挥红一军团先后参加了漳州战役、水口战役、乐安宜黄战役和浒湾战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林彪和聂荣臻率红一军团突破敌人第一、二、三、四道封锁线。12月,抢占黎平,强渡乌江。1935年1月,智取遵义。作为红一军团军团长,参加了党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在毛泽东指挥下,率红一军团参加四渡赤水,二占遵义,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著名战斗。7月,红一军团改称第一军,林彪任军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9月,在张国焘分裂红军,危害党中央的情况下,党中央和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一、三军组成陕甘支队单独北上。长征到达陕北后,陕甘支队第一、第二纵队于1935年11月组建为第一军团,林彪任军团长。11月21日,参加指挥直罗镇战役。
1937年9月,林彪和聂荣臻指挥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的坂垣师团第二十一旅团1000余人。这是中国抗战开始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1938年3月,林彪被阎锡山部误伤,到苏联医治。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党中央从各战略区抽调11万大军和2万地方干部,挺进东北。10月31日,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1946年1月,党中央决定将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林彪任总司令。6月,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领导机构改组,林彪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改称东北军区兼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林彪任军区兼野战军司令和政治委员。8月,东北野战军和东北军区机关分开,林彪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罗荣桓)。从1945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到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在林彪等指挥下,先后发起了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战役、四保临江战役、东北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等重要战役,共歼敌35万余人,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孤立地区。1948年9月至11月,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一再督促下,林彪执行了《关于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和罗荣桓等一起指挥东北野战军胜利进行辽沈战役,共歼敌1个“剿匪”总部、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3个师共47万余人,解放整个东北。1948年12月,林彪、罗荣桓率84万东北野战军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2月11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平津前线司令部,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1949年3月,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和前委书记,罗荣桓任政治委员。4月,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第四野战军向湖北、湖南、江西进军。5月,中央决定第四野战军与华中军区机关合并,林彪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司令员。从1949年7月至12月,第四野战军在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配合下,先后进行了宜沙战役、湘赣战役、衡宝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等重要战役,共歼敌39万余人,解放了中南广大地区。1949年12月,中央决定第四野战军兼华中军区改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野战军党的前委改称中南军委分会,林彪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司令员和中南军委分会书记。
那是国共两党在东北“真枪实弹”的首场较量。国共两党都派出了较强的统帅——杜聿明和林彪,两人在国共各自阵营均是极为出色的军事指挥官,同时又都是抗日名将!有意思的是,这两人都出自黄埔军校,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生,林彪是黄埔四期生,两人是同门师兄弟。但如今不得不在战场上以武力来对话了。就这样,东北大地上决定两党命运和前途的决战就是这两位同学拉开的帷幕!
其实,早在日寇尚未投降之际,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就向全党指明了全国解放的道路:“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的最近和将来的前途看,如果我们现在把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所以,在重庆谈判前后,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就从各解放区抽调10余万主力部队从海陆两路急赴东北。同时,又增派20余名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率领两万多名各级党政干部赶赴东北,指挥作战和开辟建立政权的工作。
与此同时,蒋介石也深知东北地区的战略重要性,他派自己的得意学生(号称天子第一门生)、国民党军的常胜将军杜聿明统率大军前往东北,争夺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东北。可是要夺取东北,必先掌握四平这一战略要地。因为翻开地图,就可见四平的战略地位之重要。这座城市位于东北中部平原,当时是一座拥有10余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处在中长、四洮、四梅三条铁路的交叉点上,是通向东西南北满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军事战略要地。
为此,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林彪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抢先一步,迅速夺取了四平。这一消息很快传到蒋介石那里,加之国民党军从本溪、沈阳迟迟不能向四平推进,打破了蒋介石4月2日之前抢占四平的计划,使蒋介石大为恼火。他在南京的官邸里背着手踱来踱去,大骂。由于四平这座要塞之城关系到东北战场的全局,在接收东北九省时,蒋介石就告知部下:“党国命运在东北,盖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如东北为共党所有,于党国大大不利。”并且在国民党参政会上发誓:不夺下四平,不停止战争;不打到长春,不商谈和平。国民党军队迟迟不能攻打四平,确实让他老脸无处搁。他严令杜聿明:“迅速率部向北推进,尽快拿下四平、长春。”
此时,根据蒋介石的作战意图,杜聿明将部队集中于两个方向,一个是南攻本溪;一个是北进四平,其中四平是用兵重点。
战前,杜聿明得意扬扬。在攻打本溪之前他给蒋介石亲发密电,报告本溪即日即可攻下,并围下四平街,直捣长春。据他估计十日之内,就可完成这次辽沈大反攻了。以后可使东北天朗地清,大军可源源开过松花江以北。这一报告给蒋介石及其南京政府大鼓其劲。蒋介石在和马歇尔会谈时,已经心不在焉的他要举起大动干戈打内战的大旗了。
在蒋介石的直接授意下,陈布雷亲笔写信给杜聿明,说委员长听到报告之后,几乎彻夜未眠,夸杜聿明不愧为将帅之才也。蒋介石感慨万千地说:“有汝等将帅之才,党国必兴,共匪必灭。”
得到老校长蒋介石的夸赞,杜聿明在高兴之余,更激起了他誓为党国再立新功的雄心。这也是他借此向部属炫耀和提高自己地位的有利机会。为此,他亲自召集郑洞国、廖耀湘、孙立人等高级长官开会。在向各位传达了蒋委员长的旨意之后,表示了坚决攻下四平街,与共军血战到底,尽快掌控东北,以谢校长栽培之恩的决心。
中共中央、毛主席对蒋介石的意图洞若观火,连续给东北局和林彪、彭真等人发电,指出“在此时间内,顽方(指国民党)会拼命进攻……而你们应尽一切可能,不惜重大牺牲,保卫战略要地”,要求东北民主联军全力控制四平地区。
根据毛泽东的一系列命令,林彪主持东北民主联军指挥部在吉林梅河口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四平保卫战方案。为实现毛泽东的战略意图,林彪决定迅速从东满、南满和西满调兵遣将到四平南部集结,准备同杜聿明集团在四平地区开展一场大会战。同时命令城内部队加紧构筑工事,囤积物资,并作战前动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