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越王勾践与今不同的“韬光养晦”

  “韬光”的意思是将锋芒掩藏起来。“养晦”的意思是暗地里养精蓄锐。在中国历史上,韬光养晦往往是政客们在形势不利的时候耍弄的伎俩或者叫做“策略”。历史上的韬光养晦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公示”,按时髦的话说就是“不透明”,单凭这一点,就不可与现代的韬光养晦者同日而语了。

  据笔者所知,中国历史上,实行韬光养晦策略最为成功的,要数春秋时的越王勾践了。这位勾践能在“亡党亡国”的边缘,通过韬光养晦,而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总结一下勾践韬光养晦的做法,对现代还要韬光养晦的政客来说,还是有不少可借鉴之处的。

  第一,就是卧薪尝胆。

  勾践的卧薪尝胆,决不是仅仅“作秀”而已。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介绍:“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彩。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与百姓同苦乐。”就是说,勾践先生除了卧薪尝胆外,还亲自参加劳动,老婆自己织布,不吃海鲜、鲍鱼大餐,同人民打成一片,共享韬光养晦的成果;对于穷人,绝不是仅仅掉几滴眼泪,说几句让他们“有尊严”的不着边际的空话,而是“振穷”。《说文解字》云:“振”,举救也,一曰奋也。所以,“振穷”不单单是一般的救助、赈济,而且含有让穷人富起来的意思,而不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未见到介绍勾践儿女在勾践卧薪尝胆期间的史料,也未见到勾践女儿为其父王写的自吹自擂的传记。但我想,勾践的儿子还不至于跑到澳门,一夜输掉一亿九千万元青铜越币;勾践的女儿也不至于在越国推广死敌吴国的转基因粮食作物。

  第二,就是十年生聚。

  生聚,就是生产和积累,生产当然包括物资的生产和人口的增长。

  物资生产,按时髦的话说,就是“做蛋糕”。民以食为天,不做蛋糕,任何社会都难以为继。所以,任何社会的基本任务都是做蛋糕,而非独独是社会主义社会做蛋糕,说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做蛋糕根本就是废话。

  物资生产还包括制造先进武器,什么强弓硬弩越女剑等等,但都对吴国保密,绝不为了受到吴国“透明度高”之类的表扬而请吴国的国防部长来参观、交流、指导。

  越国通过卧薪尝胆究竟有多少积累,有没有外汇储备,未见到这方面的史料。但勾践绝不会拿着这些积累去购买吴国的股票、债券是肯定的,更不会提出“救吴国就是就越国”理论,把这些积累白送给吴国

  第三,就是十年教训。

  教训,就是教育和训练。训练好理解,就是训练军队。至于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笔者不得而知,也就不妄加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越国决不会让经过吴国洗脑的教授来教育越国的国民,决不会让李锐、胡绩伟、辛子陵、袁腾飞、茅于轼这群贼狗在越国的土地上咒骂越国的祖宗。

  第四,外交上联合第三世界。

  勾践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是吴国一国独大,但“道狭而怨广”(《吴越春秋》)。勾践于是采取“结齐、亲楚、附晋”的外交战略,形成“邻国通而不绝其援”(《吴越春秋》)的外交局面,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第五,粮食战术。

  勾践很聪明,他知道“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于是把蒸煮过的粮种送给吴国,造成了吴国的大饥荒。可惜勾践当时尚未掌握生物转基因技术,如果掌握了的话,勾践肯定会给吴国送上大量转基因粮种,那就不仅不战亡吴,而且不战而雄霸天下了。

  勾践韬光养晦的结果,便如《吴越春秋》所云:“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而不是少数人殷富,个个一脸奴相,一副奴腔。

  至于行贿赂、送美女、派间谍、买内奸等等阴谋手段,勾践也干,但这些都是政客们的常规战术,就不属于勾践的韬光养晦所特有的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勾践  勾践词条  越王  越王词条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词条  不同  不同词条  
精神

 恒山脚下最美的哥

      队员们正在为靖明老人穿上御寒的棉衣。(穆鹏)  2月5日,记者随同浑源县北岳敬老车队看望了沙圪坨镇76岁的孤寡失明老人靖明,队员...(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