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偏桥村看望村民,并在村民苏洪喜家中召开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和改进政府工作与农民们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临别时,温总理嘱咐随行工作人员给苏老汉家留下饭钱,并高兴地和苏老汉全家亲切合影……(2010年2月3日中国政府网)
常见温总理深入到边远地区、受灾地区,像走亲戚一样看望老百姓。每到一处,都要先到贫困户家里揭锅盖,摸被褥,看粮袋,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倾听群众的呼声。
而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温总理来到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偏桥村看望村民,并在村民苏洪喜家中召开座谈会,就《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和改进政府工作与农民们座谈,听取意见和建议。参与座谈的村民们纷纷踊跃发言,大家与温总理共商国是,掌声、笑声,不时从农家小院里响起,让偏桥村处处洋溢着春天般的温馨和温暖。
特别是当天中午,温总理就在苏老汉家吃起了家常便饭:炖萝卜、白菜粉条炖肉、煮南瓜、葱花炒鸡蛋、蒸馒头。温暖的阳光洒到炕上,温总理和老两口边吃边聊。屋子里,不时传出笑声。这笑声,足以使每个人为之感动,为之羡慕。然而,让苏老汉没有想到的是,临别时温总理嘱咐随行工作人员给苏老汉家留下饭钱。这一情景不仅令苏老汉感动不已,也让全国人民为之倾倒。
由此,让我想起了敬爱的周总理的一段往事。有资料介绍说,1966年7月28日中午,周总理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参加评论会以后,继续在群众中听取意见,和同学们一起到学生食堂吃饭。他和大家一样从厨房里端出炒青椒,烧茄子和主食,走到饭厅里,一边站着吃一边和同学们说话,这时,炊事员特意给做了一碗汤,送到周总理面前。周总理问炊事员:“同学们有没有”,当他知道同学们没有汤,自己也不喝这碗汤。只到了一碗开水喝。饭后,周总理让工作人员交了粮票和菜金。学生食堂的午饭每份是二角五分钱,周总理看到收据上没有汤钱,又让工作人员补交了五分钱。
40多年过去了,如今重温这段往事,仍让人感动感慨,多么伟大,多么高尚的领导啊!回过头来再看看温总理留下饭钱的情景,我突然感悟到,温总理留下饭钱也是从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是对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一种传承、一种光大,一种示范。
相比之下,我们有些干部也经常下乡村,不过他们下乡村往往是“人马未动,电话先行”,通知基层安排好食宿。于是,有的村张罗设小灶接待,杀鸡宰羊,村干部趁机大吃海喝;有的村固定在富裕家庭吃饭,集体给予补助;更有甚者则长期在乡镇饭店“接待”。这么一来,鸡鸭鱼肉多了,生猛海鲜多了,酒气冲天多了,与群众的关系却明显疏远了、淡漠了。正像群众给某些干部下乡编的顺口溜说的那样,“干部下乡,鸡鸭遭殃,小车一响,乡长心慌。”不知他们看到这样的报道,有何感想?我感觉,温总理能从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那里学到并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的各级干部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